文章解析

kāi
chóu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2
qiū
fēng
chuī
bǎi
cǎo
gān
huá
róng
yǐng
shēng
wǎn
hán
dāng
èr
shí
xīn
chóu
xiè
lán
fēi
chún
gǒu
lín
jiàn
shēng
tóng
hǒu
tíng
xià
jiě
qiū
qǐng
shì
yáng
jiǔ
zhōng
huàn
tiān
yún
kāi
bái
zhòu
wàn
xián
zhǔ
rén
quàn
yǎng
xīn
shòu
xiāng
tián
huī

译文

萧瑟秋风吹得大地百草枯干,华山苍碧的身影傍晚带微寒。我年当二十仕途坎坷不得意,心中愁苦颓丧如衰枯的秋兰。衣服烂得像飞鹑胯下马如狗,面临岔路口拔剑向天发怒吼。酒店下马后脱下秋衣作抵押,请赊给我这宜阳人一壶美酒。酒醉中我呼唤老天层云不散,万里白昼顷刻之间一片凄迷。店主人劝我好好保养身子骨,别让那尘世俗物填塞在心里。

逐句剖析

"秋风吹地百草干":萧瑟秋风吹得大地百草枯干,

"华容碧影生晚寒":华山苍碧的身影傍晚带微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我年当二十仕途坎坷不得意,

"一心愁谢如枯兰":心中愁苦颓丧如衰枯的秋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衣服烂得像飞鹑胯下马如狗,

# 马如狗:形容马极瘦小。,飞鹑:形容衣衫褴褛。

"临歧击剑生铜吼":面临岔路口拔剑向天发怒吼。

# 临歧:面临岔路。

"旗亭下马解秋衣":酒店下马后脱下秋衣作抵押,

# 旗亭:此指酒肆。

"请贳宜阳一壶酒":请赊给我这宜阳人一壶美酒。

# 宜阳:地名,即福昌县。,贳:赊欠。

"壶中唤天云不开":酒醉中我呼唤老天层云不散,

"白昼万里闲凄迷":万里白昼顷刻之间一片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店主人劝我好好保养身子骨,

"莫受俗物相填豗":别让那尘世俗物填塞在心里。

# 填豗:就是填塞心胸的意思。《玉篇》、《广韵》俱无𧱉字,《统签》云:“按𧱉即豗字,音灰,相击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开愁歌》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的一首诗。诗的前四句,勾勒出一幅肃杀的秋景图,尽显诗人内心的失意与愁苦。中间四句,着重刻画诗人因贫困而生的激愤,以至于解下衣服去换酒浇愁。末四句描绘诗人醉酒后的种种失态,以及主人在旁的劝慰之景。整首诗在对客观景物的细致描摹中,毫无保留地倾吐出诗人愁苦愤懑的情绪,恰似汹涌决堤的洪流,奔腾而下,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其笔调豪放不羁,所营造的意境则透着一股深深的苍凉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开愁歌》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李贺因无法参加进士考试,无奈回归故里。后来,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与元和六年(811年),他两次前往长安,途经华阴县时,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情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经历与感触,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失意与愁苦,以及以解衣换酒的举动来排遣愁绪,生动地表达出他在困境中的无奈与愤懑,主人对他的劝慰场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愁苦之深。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诗人直接表明自己二十岁却仕途失意,内心愁苦,将愁绪比作枯萎的兰花,直白地抒发了内心的郁闷与不得志之情。象征:“一心愁谢如枯兰”。这里将自己愁苦的心境用“枯兰”来象征。兰花通常代表美好,但“枯兰”则象征着诗人如美好事物凋零般的失意与落魄,借物喻情,形象地体现出内心的愁苦。拟人:“临歧击剑生铜吼”。赋予剑以人的“吼”这一行为,本是诗人击剑以发泄心中愤懑,却写成剑发出如人吼叫般的声音,仿佛剑也能感知诗人的情绪,生动地渲染出诗人内心的激昂不平。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着力于写景。秋风瑟瑟,草木已然干枯,在傍晚时分,丝丝寒气扑面而来。路旁的花树仿佛也沾染了愁绪,呈现出一副惨然的模样。诗人巧妙地将自身的心理情绪,不着痕迹地融入到外界的景物描绘之中。如此一来,原本平常的外在景物,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散发出一种独特而神秘的吸引力,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愫。三、四句转而抒情。秋气凛冽,四下一片肃杀,入目皆是萧条之景。诗人目睹此景,情从中来,不禁直抒胸臆,将内心深沉的痛苦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李贺二十一岁时参加河南府试,初试便成绩斐然,恰似雏鹰初展羽翼,他满心期待自此能青云直上。然而,世事难料,竟有人以“李贺父亲名晋肃,儿子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为由,横加阻拦,生生截断了他的科举之路。“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这两句诗正是李贺彼时抑郁悲愤心境的真实写照。此处的“枯兰”,源于诗人眼前衰败的秋花,进而引发的联想。用“枯兰”来形容他遭受沉重打击后,那颗忧伤绝望的心,构思新奇却又极为贴切。不仅形象鲜明,更蕴含着深厚的意味。兰花,向来以素雅著称,常被视作诗人高洁胸怀的象征;而如今兰花枯谢,恰恰生动地呈现出他那颗已然破碎、满是伤痛的心。五、六、七、八句更为深入地展现了诗人愁苦愤懑的心境。“衣如飞鹑马如狗”,诗人以漫画般夸张的笔触,描绘自身的衣着与坐骑,将其穷困潦倒的处境刻画得入木三分,寥寥数语,清新简洁却形象鲜明。“临歧击剑”一句,看似在描述行动,实则着重抒发内心的情感。此时的击剑并非为了争斗,而是诗人借此宣泄满心的怨气。其中“吼”字运用巧妙,兼具拟物与拟人之妙。剑本无声,可在此处,诗人以猛兽的咆哮来模拟击剑人心中的“怒吼”,如此曲折婉转的表达,将抽象的情感具象为生动的物象,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心灵。而句首“临歧”二字,饱含着“阮籍哭穷途”的无奈与悲哀。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诗人茫然失措,不知何去何从,残酷的现实是,似乎没有一条路能引领他走向理想的彼岸,这怎能不让他悲愤填膺。“临歧击剑”,愁苦愤懑已至极点,为求解脱,唯有借酒浇愁。然而,诗人囊中羞涩,身无分文。无奈之下,他只得下马,脱下身上的“秋衣”,拿到酒店去换酒。这一细节进一步凸显了诗人极度窘迫的生活状态。秋夜已寒,冷风侵体,诗人却在此时脱衣换酒,可见其生活困窘到了连基本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境地。衣本不可脱,却不得不脱;酒本可不喝,却非喝不可,这种无奈之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内心极度苦闷的心情。九、十句,衣服已然典当,酒也终于喝上,可诗人心中那如影随形的愁苦,却丝毫未曾消解。“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诗人醉意朦胧中呼喊苍天,然而苍天并未回应。此时,浮云沉沉遮蔽日光,即便白昼,万里天地间也弥漫着一片凄迷,宛如黑夜,丝毫不见希望之光。这情景,让诗人心中忧愤如熊熊烈火般燃烧。至此,诗人的痛苦与绝望,已攀升至极致,仿佛无尽的深渊,令人窒息。结尾两句,诗意陡然一转。酒店主人见诗人如此愁苦,便好言相劝,让他保重身体,莫要让世俗之事填满心胸,徒增烦恼。此前诗人的愤懑之情已达顶点,此处语气却有意缓和,呈现出一种跌宕之态。这两句不仅巧妙地点明了诗题“开愁”的旨意——蕴含着排解愁闷之意,更将诗歌所表达的愤世嫉俗思想进一步深化。如此处理,使整首诗显得深沉有力,韵味回荡,余味悠长,让读者于舒缓之中,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世俗的愤懑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全诗的意脉如丝线连贯,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开篇由悲秋之景,牵出诗人内心的失意之情。而后,这种失意逐步演变为激愤,再至陷入绝望之境,最终走向自我解脱。情感的层层变化,轨迹清晰分明,过渡自然无痕。此诗笔调豪迈奔放,营造出的意境却透着无尽的苍凉。诗中写景、叙事、抒情紧密融合,看似浑然一体,内里脉络却清晰可辨。在这交融的表达中,诗人的情感得以充分抒发。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一三里,赞誉此作为“眉疏目爽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当秋凋折,芳色易摧。年少羁迟,不禁慷慨恋壮。究竟天高难问,唯逆旅主人来相慰勉耳。

清姚文燮《昌谷集注》

# 《开愁歌》亦为眉疎目爽之作。

现代钱钟书《谈艺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秋思》

下一篇:唐·卢仝《楼上女儿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