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漳流东下":漳河水烟波浩渺向东流去,
"流不尽":流啊流,也流不尽,
"古今情":那跨越古今的情思。
"记海上三山":记得那海上的三座仙山,
"云中双阙":云端里的成对宫阙,
"当日南城":还有当年的南城。
"黄星":象征祥瑞的黄星。
# 黄星:这里比喻帝王的权势。
"几年飞去":不知飞去多少年了,
"澹春阴、":淡淡的春日阴云下、
"平野草青青":原野上青草一片青青。
"冰井犹残石甃":冰井台还残留着残破的石砌井壁,
# 石甃:石头砌成的井壁。甃:一作甓。
"露盘已失金茎":承露盘已经失去了金色的铜柱。
"风流千古短歌行":《短歌行》的风采流传千古。
"慷慨缺壶声":还有那慷慨激昂的击壶歌声。
"想酾酒临江":遥想当年在江边斟酒,
"赋诗鞍马":在马背上赋诗,
"词气纵横":文辞气势奔放自如。
"飘零":漂泊零落啊。
"旧家王粲":我就像昔日的王粲,
"似南飞、":如同向南飞、
"乌鹊月三更":三更月下的乌鹊一样。
"笑杀西园赋客":可笑那些西园的赋诗之人,
"壮怀无复平生":当年的豪情壮志再也没有了。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描写了邺城旧址的荒芜景象和对曹操英雄往事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与个人身世飘零之痛。
2.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渺漳流东下,流不尽,古今情”,作者就以“古今情”三个字点出了主旨。那烟波浩渺的漳河之水悠悠向东流淌,没有尽头,而那悠远古老的情思,也像这河水的涟漪一样,连绵不断,从未停歇。词人站在河边,望着对岸的南城,那是当年曹操建都的地方,邺地分为南北两城,南城更大,不禁回想起曹操故都往昔的不凡景象。“ 记海上三山,云中双阙,当日南城”,“海上三山”指的是传说中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词人用它来比喻南城,为南城增添了一抹瑰丽的色彩,让人产生许多奇妙的联想;而“云中双阙”这四个字,又展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把南城的宫阙比作在云彩中矗立,让南城在瑰丽之上更添了几分人间仙境的韵味,让人仿佛有飘飘欲仙之感。这两句既写出了昔日都城的宏伟壮丽,也体现了魏王曹操当时尊贵的地位。但紧接着,作者的笔锋突然转变,从对历史的沉浸拉回到现实之中,从美好的想象落到眼前沧桑变化的景物上。“黄星。几年飞去,澹春阴、平野草青青”,昔日南城的繁华与气势,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消失,如今只剩下空旷的原野和无尽的青草。“冰井犹残石甃,露盘已失金茎”,“冰井”是三台之一,据唐代徐坚等人编撰的《初学记》记载,魏武帝在邺城西北建造了三台,中台叫铜雀台,南边的叫金兽台,北边的叫冰井台。曾经气势恢宏的冰井台,现在只剩下残破的石砌井壁,华丽的承露盘也失去了金色的铜柱。在前面描写的铺垫下,词人用这两句进一步凸显了如今邺城的荒芜景象,上片就在这样悲凉的氛围中结束了。下片,作者由看到的景物进而想到相关的人物,从描写曹操建造的冰井台等三台,转到对曹操本人的刻画:“风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壶声。”这里,词人用简练的笔触,烘托出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悲凉之情,也凸显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慷慨气概。“慷慨缺壶声”运用了一个历史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篇》记载,晋朝名士王敦常常在酒后吟咏曹操的“老骥伏枥”这四句诗,一边吟咏一边用如意敲击唾壶打节拍,以至于把壶嘴都敲破了。作者通过这个典故,生动地展现出曹操流传千古的不凡形象,让人心中生出仰慕之情。这不禁让人想起作者在另一首《木兰花慢・游三台》中写的“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接下来,词人的笔触更加深入,用一个“想”字引出了满腔的豪情:“想酾酒临江,赋诗鞍马,词气纵横。”这三句既是对曹操的赞美,也是作者对自己理想生活的描绘,他曾在《石州慢》中写过“击筑行歌,鞍马赋诗,年少豪举”这样的句子。但紧接着,“飘零”两个字突然出现,一下子就把刚刚涌起的满腔豪气驱散,取而代之的是世道艰难的辛酸,让词人奔腾的豪情跌入了忧愁的深渊,停滞不前。于是,词人以王粲自比,抒发内心的情怀:“旧家王粲,似南飞、乌鹊月三更。”王粲十多年颠沛流离的经历,和词人自己的遭遇多么相似啊!作者正是借着古人的事迹,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与不平。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自然而然地用自嘲的语气,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笑杀西园赋客,壮怀无复平生。”时代变了,岁月也无情地流逝了,词人空有一身才华,那远大的志向这辈子再也无法实现了。读到这里,仿佛能听到曹操“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秋胡行》)那悲凉而雄浑的感叹,让人反复思索,回味无穷。
3. 作品点评
全词通过抒发个人的主观感受,侧面反映了时代的战乱景象,以雄健有力的笔触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愁。在艺术风格上,既豪迈大气又高雅清秀,用笔浓重奔放。正如清代施国祁在《元遗山诗集笺注》中所评价的:“乐章之雅丽,情致之幽婉,足以追稼轩。”
上一篇:元·倪瓒《居竹轩》
下一篇:元·王哲《梅花引·为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