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xuān

朝代:元作者:倪瓒浏览量:3
cuì
zhú
yún
jiāng
shuǐ
chūn
jié
máo
zhú
zhù
jiāng
bīn
jiē
qián
bèng
sǔn
cóng
qīn
jìng
hòu
chuí
yīn
lín
yìng
huáng
hái
bàng
rén
bái
néng
xùn
yáo
zhī
jìng
zhě
wàng
shēng
mǎn
qīng
fēng
wèi
jué
pín

译文

翠绿的竹子如同云一般,江水荡漾着春波,我盖起茅屋靠着竹林住在江边。台阶前的春笋蓬勃生长侵占了小路,雨后竹子垂下的浓荫几乎要覆盖到邻居家。在竹叶间鸣叫的黄鹂好像在独自言语,依傍着人的白鹤也十分温顺。我深知宁静淡泊的人能忘却外界的声色诱惑,即便满屋只有清风相伴也不觉得贫穷。

逐句剖析

"翠竹如云江水春":翠绿的竹子如同云一般,江水荡漾着春波,

"结茅依竹住江滨":我盖起茅屋靠着竹林住在江边。

# 江滨:江岸。,结茅:指建造简陋的屋舍。

"阶前迸笋从侵径":台阶前的春笋蓬勃生长侵占了小路,

"雨后垂阴欲覆邻":雨后竹子垂下的浓荫几乎要覆盖到邻居家。

"映叶黄鹂还自语":在竹叶间鸣叫的黄鹂好像在独自言语,

"傍人白鹤亦能驯":依傍着人的白鹤也十分温顺。

# 傍人:依赖人。

"遥知静者忘声色":我深知宁静淡泊的人能忘却外界的声色诱惑,

# 遥知:在远处知晓情况。

"满屋清风未觉贫":即便满屋只有清风相伴也不觉得贫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居竹轩》是元代诗人倪瓒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于江畔结庐而居,茅屋后翠竹如云、郁郁葱葱,门前江水悠悠、碧波荡漾。雨后初晴,台阶前春笋破土而出,肆意生长间侵占了小径,竹影婆娑,浓荫几乎要覆满邻家院落。竹林间,黄鹂鸟欢快啼鸣,似在与枝叶私语;屋舍旁,白鹤温顺相伴,俨然已通人性。置身于这般清幽宁谧之境,尘世纷扰皆抛诸脑后,诗人达到物我两忘之境,即便生活简朴,却也自得其乐,尽享这份远离喧嚣的恬淡与安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画家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文学家。一说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民等,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其性好洁而迂僻,人称“倪迂”。初奉佛教禅宗,后入全真教。人品高洁,元末卖田散财,浪迹太湖、泖湖一带。一生未仕。倪瓒擅画水墨山水,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其创“折带皴”,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其诗多为酬唱之作,造语天然,清隽淡雅;散文自然不雕琢。兼工书法,学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存世画作有《渔庄秋霁图》《梧竹秀石图》《雨后空林》等。诗文有《倪云林先生诗集》《清閟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田园诗。介绍了在江边依竹结茅而居的情景,描绘了阶前新笋、雨后绿阴、黄鹂自语、白鹤温顺的景象,体现了静者忘声色的状态,营造了清幽氛围,表达了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喜爱。

2. 分段赏析

首联“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以宏大开阔的视角,勾勒出春日江畔的优美景致。“翠竹如云”运用比喻,将茂密的竹林比作漫天云朵,极言竹林的繁茂;“江水春”点明时令,为画面增添了灵动的气息。在此背景下,诗人顺势道出“结茅依竹住江滨”,交代自己依傍竹林、临江而居的生活环境,既展现出对居所的选择,也暗含远离尘世、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颔联“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聚焦于竹轩周边的细微景致。“迸笋”一词生动展现春笋破土而出的蓬勃之势,“侵径”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竹笋肆意生长、侵占小径的动态,充满生机;“雨后垂阴欲覆邻”描绘雨后竹叶繁茂,浓密的竹荫仿佛要覆盖到邻家,既体现竹林的葱郁,也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清幽静谧,展现出自然生命力的旺盛。颈联“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进一步拓展画面,引入黄鹂与白鹤两种生灵。“映叶黄鹂还自语”赋予黄鹂以人的“自语”情态,生动呈现其活泼灵动之姿,以声衬静,更显环境清幽;“傍人白鹤亦能驯”则描绘白鹤温顺依人,展现出人与动物间的和谐相处,凸显出竹轩周遭环境的祥和安宁。尾联“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静者”即诗人自指,“忘声色”表明其忘却世俗的声色诱惑,不为物质所累;“满屋清风未觉贫”则以清风喻指精神富足,即便居于简室,只要有清风相伴,便能安贫乐道。此联直接抒发诗人超脱物质、心向自然的豁达情怀,彰显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富足的高洁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刘因《书事三首(其二)》

下一篇:元·元好问《木兰花慢·渺漳流东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