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榻而今又属谁":如今这卧榻(江山)又属于谁呢?
"江南回首见旌旗":回首望向江南,看到了(新朝的)旌旗。
"路人遥指降王道":路人远远地指着(南宋皇帝)投降的道路,
"好似周家七岁儿":就好像周家七岁的孩童一样(无奈投降)。
元代理学家、诗人、文章家
刘因(1249~1293),元代理学家、诗人、文章家。初名骃,字梦骥,后改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元世祖诏征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未几即辞归。至元三十年,刘因病逝,朝廷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刘因与许衡、吴澄并称“元初三大儒”。刘因学宗程朱,兼采陆九渊之说,并不全然拘守程朱门户。他工诗词,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诗风平正通达,力矫时弊,词性情朴厚。他论文重经世致用,议论文有雄辩之气,言词有力。著有《静修先生文集》等。
1. 分段赏析
一、二句:“卧榻而今又属谁?”诗人开篇便抛出一个充满感慨的问题,“卧榻”象征着南宋的江山社稷,如今已不知归属何人。这个问题直接切入主题,表达出对南宋灭亡、江山易主的震惊与感慨,为全诗定下了对朝代兴衰叹惋的基调。“江南回首见旌旗”,诗人回首望向江南,看到的是新朝的旌旗。此句通过描写“旌旗”这一代表新朝势力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南宋已亡、新朝建立的事实。“回首”二字,也透露出诗人对南宋往昔的怀念与对当下历史变迁的无奈。三、四句:“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诗人借路人之口,指出南宋皇帝投降的道路,并且将其比作“周家七岁儿”。以七岁孩童来类比南宋末代皇帝,突出其在面对朝代更替时的弱小与无奈,让人不禁对其命运产生同情,同时也加深了对南宋灭亡这一历史悲剧的感慨,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
# 刘静修书事诗云云。周公谨杂识载北客诗“忆昔陈桥”云云。二诗皆为宋太祖作者,若出一机轴,而辞意严正,可谓诗之斧钺矣。
明都穆《南濠诗话》
上一篇:元·杨维桢《花游曲》
下一篇:元·倪瓒《居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