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卷玉花":万里长空飘卷着如玉般的雪花,
# 玉花:雪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月启》中“玉雪开六出之花”意。
"汀洲白浩浩":水中的小洲积雪洁白,一片茫茫。
# 白浩浩:形容一望无际的白色。浩浩:广大貌。,汀洲:水中小片陆地。
"雁影不复见":天空中再不见大雁的身影,
"千崖暮如晓":黄昏时层叠的山崖同早晨一样明亮。
# 暮:黄昏,傍晚。
"渔翁寒欲归":渔翁已感受到寒意准备归家去,
"不记巴陵道":却已分辨不清回巴陵的道路。
# 巴陵:今湖南岳阳市。
"坐睡船自流":渔翁或坐或睡,任由小船自在漂流,
# 坐:因为。
"云深一蓑小":白云深处只见一点蓑衣的背影。
# 蓑:蓑衣,雨具名,多以蓑草(即龙须草)制成。这里代指渔翁。
元代诗人
陈孚(1259~1309),元代诗人。字刚中,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宋元之际,出家为僧,后还俗,官至台州路总管府治中,所至多有善政。陈孚诗文创作不事雕琢,自然真切。其五言古诗有简淡之风,七言律诗整丽匀和。他的作品大多记所经山川古迹,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有作品《观光稿》《交州稿》《玉堂稿》各1卷。著有《陈刚中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即景抒怀诗。这首诗描绘了乘船行于江中、傍晚遇雪的情景,既抒发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切感悟,也寄托了自身淡泊闲远的心志。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全诗有动有静,“长空卷玉花”写雪花飞舞的动态,“汀洲白浩浩”绘雪覆大地的静态;“船自流”是小船漂荡的动,“坐睡”是渔翁安卧的静,动静相衬使画面更富生机。
3. 分段赏析
首联“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从大处着笔,又兼顾细节刻画,气度不凡,着力渲染出天地间万里雪飘的壮阔景象。“长空”与“汀洲”分别紧扣诗题中的“天”“江”二字,描写由上至下,动静相衬;在整体渲染的背景中,又以“卷玉花”三字作细致特写,其中“卷”字尤为生动,精准展现出大雪纷飞的动态之美。颔联“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描绘出天寒地冻、雁影绝迹的景象,漫天飞雪之下,千峰万崖银装素裹,即便到了傍晚,也因白雪的映照而亮如黎明。这两句延续了前文的宏大笔触,进一步描摹江天暮雪的非凡气度。“千崖”一词,尽显诗人视野的开阔与心胸的豁达;而对“暮雪”特有的光照色调的捕捉,则成功勾勒出雪光映射下、暮色转亮的半幽半明之景。颈联“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将笔触从江天雪景转向孤舟上的渔翁,以人物形象为整幅画面注入生气。寒风凛冽中,渔翁想要归家,却因大雪遮蔽江面,一时难以辨认归途。于是,渔翁索性“坐睡”船中,任凭小船“自流”,那孤舟渐行渐远,慢慢隐没在暮雪之中。尾联“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仅以寥寥数笔,便使全诗意境全出。“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一抹渐行渐远的痕影。这一余韵悠长的结尾,既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又拓展了空间的纵深感,完美传递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
4. 作品点评
全诗首尾相照,动静交织,意境高远,于浩渺苍茫的景象中,蕴含了清逸神妙之韵。
# 描写暮雪,传神阿堵。
清学者王文濡《元明诗一百首》
# 刚中长古,骨格道劲,才气横逸,无凑句趁韵诸弱笔,可以独张一军。
清文学家陶玉禾《元诗选》
上一篇:元·张养浩《南吕·西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