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皇华使":天上身负皇命的使臣,
"来回三四番":来来回回已有三四趟,
"便是巢由请下山":就算是像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也会被请出山。
"取索檀":(我)领取了诏令,
"略别华鹊山":暂且告别华鹊山。
"无多惭":没什么可惭愧的,
"此心非为官":我本心并非为求官。
"屈指归来后":屈指算来归隐后,
"山中八九年":在山中已过八九年,
"七见征书下日边":七次见到朝廷征召的诏书从天子身边降下。
"私自怜":暗自怜悯自己,
"又为尘事缠":又被尘世事务纠缠。
"鹤休怨":鹤啊莫埋怨,
"行当还绰然":我很快会回归闲适。
"累次征书至":屡屡有征召诏书到来,
"教人去往难":让人去留两难,
"岂是无心作大官":难道是我不想做大官?
"君试看":您瞧瞧,
"萧萧双鬓斑":两鬓已斑白萧疏。
"休嗟叹":别哀叹,
"只不如山水间":终究不如在山水间自在。
"说着功名事":诉说着功名之事,
# 着:一作著。
"满怀都是愁":满心都是愁绪,
"何似青山归去休":怎比得上回归青山,
"休":回归,
"从今身自由":从此身心自由。
"谁能够":谁能做到,
"一蓑烟雨秋":披着蓑衣在秋雨中逍遥一生!
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谥文忠,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因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起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积劳而病卒于任所。张养浩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称山东“三俊”。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诗风颇受散曲影响,通俗晓畅,风致潇洒。散曲风格豪宕放旷,超逸雄浑,时有清丽俊爽之气。其以散曲反映社会重大主题,提高了散曲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1. 分段赏析
“天上皇华使,来回三四番,便是巢由请下山”,开篇写朝廷使者多次前来征召,即便像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也会被请出山。这里用巢由的典故,暗示征召的频繁与执着,为下文自己的选择做铺垫。“取索檀,略别华鹊山。无多惭,此心非为官”,写自己接受任命,告别隐居的华鹊山,却直言“不惭愧”,因为内心并非为了做官,而是另有缘由,既体现了对归隐生活的不舍,也显露出对官场的淡然。“屈指归来后,山中八九年,七见征书下日边”,承接上文写归隐后的生活,八九年间多次收到朝廷征书,“七见”突出征召之多,与归隐的宁静形成对比。“私自怜,又为尘事缠。鹤休怨,行当还绰然”,写自己可怜被尘世事务缠身,又安慰山中的鹤不要抱怨,承诺很快会回到悠然自在的生活,字里行间满是对归隐的渴望和对官场束缚的无奈。“累次征书至,教人去往难,岂是无心作大官”,直接抒发矛盾心理,多次征书让人难以抉择,却反问“难道是无心做大官吗”,语气中带着自嘲与感慨。“君试看,萧萧双鬓斑。休嗟叹,只不如山水间”,以“双鬓斑白”的形象说明岁月流逝,劝自己不必嗟叹,不如回到山水之间,用衰老的容颜反衬山水生活的美好,强化归隐的决心。“说着功名事,满怀都是愁,何似青山归去休”,点出功名带来的只有忧愁,不如回归青山,直白表达对功名的厌倦。“休,从今身自由。谁能够,一蓑烟雨秋”,以“休”字斩钉截铁地做出选择,宣告从此获得自由,最后以“一蓑烟雨秋”的画面收尾,勾勒出蓑衣斗笠、烟雨朦胧中的自在景象,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推向高潮,余味悠长。
下一篇:元·陈孚《江天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