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o
cǎi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2
cǎi
cǎi
shuǐ
zhuó
zuò
yáo
hǎo
lǎo
hán
lóng
wéi
chóu
lán
shuǐ
qīng
bái
gāng
tóu
shí
zhēn
juān
kǒu
xuè
lǎo
lèi
lán
zhī
shuǐ
yàn
shēng
rén
shēn
qiān
nián
hèn
shuǐ
xié
shān
bǎi
fēng
xiào
quán
jiǎo
guà
shéng
qīng
niǎo
niǎo
cūn
hán
bái
niàn
jiāo
yīng
tái
shí
dèng
xuán
cháng
cǎo

译文

民工不断地采玉啊采玉,要采那珍贵的水碧,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替贵妇们装扮容姿。老汉饥寒交迫来采玉,闹腾得水中蛟龙也愁戚,碧蓝的蓝溪水啊,也被翻搅得浑浊不清了。夜黑雨狂的山冈上,老汉只好以榛子充饥,杜鹃声声哀怨啼血,就像老汉悲伤的泪滴。又深又险的蓝溪水,把多少采玉工人活活吞食,葬身水中的冤魂啊,纵然过了千年仍怨恨蓝溪。又陡又斜的山坡上,柏树呼啸,风狂雨急,老汉腰系绳索荡悠悠,从山脚直垂到蓝溪底。心理挂念着寒村茅舍里,娇儿弱女在嗷嗷哭啼,看着山崖石级上的悬肠草,老汉的心悲戚无已。

逐句剖析

"采玉采玉须水碧":民工不断地采玉啊采玉,要采那珍贵的水碧,

# 水碧:碧玉名,其色青碧,从溪底水中采出。

"琢作步摇徒好色":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替贵妇们装扮容姿。

# 好色:使容颜美好。色,指女色、女容。,步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上面用金银丝穿绕珠玉,作花枝形,戴上后随步摇动,故名。

"老夫饥寒龙为愁":老汉饥寒交迫来采玉,闹腾得水中蛟龙也愁戚,

# 老夫饥寒龙为愁:年老的玉工们为饥寒所迫,不断到蓝溪水中翻搅寻玉,搞得溪水没有清白的时候,龙都烦恼了。蓝田县在陕西省长安附近,产玉,世称蓝田玉。《太平寰宇记》:“蓝田山在蓝田县南三十里,一名玉山,一名车覆车山,灞水之源出于此。”蓝溪水中出产一种名贵的碧玉,叫蓝田碧。

"蓝溪水气无清白":碧蓝的蓝溪水啊,也被翻搅得浑浊不清了。

"夜雨冈头食蓁子":夜黑雨狂的山冈上,老汉只好以榛子充饥,

# 蓁:同“榛”。榛子可食。

"杜鹃口血老夫泪":杜鹃声声哀怨啼血,就像老汉悲伤的泪滴。

# 杜鹃口血老夫泪:写采玉的老夫哭得眼中出血,就像杜鹃啼血一样悲惨。

"蓝溪之水厌生人":又深又险的蓝溪水,把多少采玉工人活活吞食,

# 厌:通“餍”,饱食、吞噬之意。因采玉工常溺死于水中,故言。一说指厌恶,因采玉工溺死者甚多,所以溪水对活人也感到厌恶。

"身死千年恨溪水":葬身水中的冤魂啊,纵然过了千年仍怨恨蓝溪。

"斜山柏风雨如啸":又陡又斜的山坡上,柏树呼啸,风狂雨急,

# 斜山:陡斜的山坡。

"泉脚挂绳青袅袅":老汉腰系绳索荡悠悠,从山脚直垂到蓝溪底。

# 泉脚挂绳青袅袅:岩石上道道水流之间,还悬挂着采玉人攀援时用的绳索,在风雨中摇摆不定。泉脚:泉眼下泻处。袅袅:摇摆不定的样子。

"村寒白屋念娇婴":心理挂念着寒村茅舍里,娇儿弱女在嗷嗷哭啼,

# 娇婴:指老人家中的小儿女。,白屋:穷人住的简陋的房屋。

"古台石磴悬肠草":看着山崖石级上的悬肠草,老汉的心悲戚无已。

# 悬肠草:又名思子蔓、离别草等。这里用作生死离别的象征和见证。,石磴:石级;石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老夫采玉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以现实生活为蓝本,描绘采玉工人的悲苦境遇与内心痛苦,是李贺为数不多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开篇二句揭示采玉只为满足贵族奢靡,讽刺统治阶级骄奢。接着刻画采玉老夫饥寒交迫,在蓝溪艰难采玉,“龙为愁”“杜鹃口血”等浪漫奇想,如“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既渲染出浓郁悲剧色彩,又体现李贺独有的瑰奇艳丽风格,也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长安附近的蓝田县因产玉而声名远扬。县西三十里处的蓝田山,亦名玉山,其溪水中出产一种名贵的碧玉,叫作蓝田碧。然而,此地山势陡峭险峻,开采这种玉石的过程极为艰难,民工们往往要面临生命危险。李贺的《老夫采玉歌》,正是以这一现实状况为创作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此诗描绘采玉老夫艰辛劳作场景,他饥寒交迫,冒生命危险在蓝溪采玉,以榛子充饥,眼泪如杜鹃啼血。蓝溪之水吞噬众多采玉人生命,冤魂含恨。风雨中老夫悬绳入水,还牵挂家中娇儿。全诗以采玉工人苦难生活为内容,既展现现实的残酷,又融入浪漫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讽刺了统治阶级的骄奢。

2. 写作手法

双关:“琢作步摇徒好色”一句中,“徒”字表明了诗人对于“采玉”这件事的态度,既叹惜人力的徒劳,又批评统治阶级的骄奢,一语双关,很有分量。比喻:“杜鹃口血老夫泪”一句,诗人将老夫的眼泪比作杜鹃啼出的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夫采玉时内心的极度痛苦和悲戚,杜鹃啼血常被视为悲苦的象征,此处将老夫的泪与之相喻,强化了其悲惨境遇给人的触动。

3. 分段赏析

首句开篇,“采玉”二字重叠出现,生动展现出采玉行为的无休止,日复一日、没完没了。前两句揭示出民工持续采玉,最终不过是为雕琢成贵妇的首饰,徒增其美色罢了。一个“徒”字,意味深长,既饱含诗人对人力白白耗费的叹惋,又暗藏对统治阶级骄奢的批判,一语双关,极具分量。诗的第三、四句,笔触聚焦到一位采玉老汉身上。他长期忍受饥寒,每日下溪水采玉。日子久了,连蓝溪里的龙都不堪其扰,痛苦发愁,蓝溪的水气也变得浑浊不堪。这里,“龙为愁”与“水气无清白”都是在侧面烘托“老夫饥寒”,连水中的龙都如此,人的艰难处境更是不言而喻。第五、六句紧扣“饥寒”二字继续铺陈。在夜雨之中,老汉只能留宿山头,其寒冷程度可想而知;无奈之下,只能以榛子勉强充饥,饥饿之感溢于言表。“夜雨冈头食蓁子”一句,宛如一幅生动的图画,将老夫的悲惨境遇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艺术概括力极强。而“杜鹃口血老夫泪”,则巧妙地以杜鹃啼血来衬托、比喻老夫的泪水,深刻地展现出老夫内心深处的凄苦。七、八句描绘出采玉民夫的悲惨命运,他们常常命丧溪水中,仿佛溪水厌恶生人,非要将其置于死地。那些不幸惨死的民夫,即便千年之后,对溪水的怨恨也难以消散。“恨溪水”三字意蕴深远,以委婉的方式,将对官府的怨恨暗暗藏于字里行间。随后的九、十句,诗人为我们呈现出惊心动魄的场景:山崖之间,柏林深处,风雨呼啸;泉水从崖顶倾泻而下,形成一道道小瀑布。采玉人在这恶劣环境下,身系长绳,从断崖绝壁处悬身入水,那绳子在狂风暴雨中剧烈摇曳、晃动。最后两句,在这生死攸关的瞬间,采玉老汉看到古台石级上的悬肠草,这种草又称思子蔓,不禁让他瞬间想起寒村茅屋中娇弱的儿女。他深知,自己一旦遭遇不测,儿女往后的生活将无比艰难。

4. 作品点评

《老夫采玉歌》是李贺为数不多聚焦现实社会生活题材的作品。其独特之处在于,既扎根现实,又满溢浪漫主义奇想。像“龙为愁”,将龙赋予人的情绪,以奇特联想侧面烘托采玉艰难;“杜鹃口血”,借杜鹃啼血这一意象,强化老夫内心痛苦。“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更是突破常理,想象死者怨念长存。这些诗句,不仅营造出强烈情感氛围,为诗增添浪漫情致,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李贺诗作独有的瑰奇艳丽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夫不恨官吏,而恨溪水,微词也。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

# 此诗极言采玉之苦,以绳悬身下溪而采,人多溺而不起,至水亦厌之。采时又饥寒无食,惟摘蓁子为粮。及得玉,仅供步摇之用,充玩好而已。伤心惨目之悲,及劳民以求无用之意,隐隐形于言外。此真乐大所云“下以泄导人情,上可以补察时政”者,而曰贺诗全无理,岂其然!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按韦左司有《采玉行》云:“民府征白丁,言采蓝田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其言与长古此篇仿佛,则“蓁”当为“榛”字之讹(首句下)。“肠”字下得奇稳(末句下)。

不详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耿湋《秋日》

下一篇:唐·韦应物《登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