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外神仙风骨":超脱尘世的神仙风姿骨相,
"人间富贵功名":人间追逐的富贵功名。
"眉长新有秀毫生":眉间新添秀美的长须,
"荡座酒光花影":酒宴上杯光摇曳,花影婆娑。
"清暑玉壶书永":盛夏玉壶般清凉的白昼漫长,
"少年金印身轻":少年身佩金印,步履轻盈。
"他年旌节看归荣":待到来日旌旗仪仗荣归故里。
# 旌节:旌与节。
"笑傲五湖烟景":笑看五湖烟波,自在逍遥。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西江月》,也是一首仙道咏怀词。全词以“物外神仙风骨”为核心意象,通过“阆苑瑶台”“清秋玉蕊”“酒光花影”等超逸物象,勾勒出人物超脱凡尘的风姿与精神境界;下阕以“眉长秀毫”“旌节归荣”“笑傲五湖”等场景,融合出世理想与入世功名的辩证思考。词作借仙道隐喻,展现金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淡泊名利的思想特质,同时暗含对功成身退传统文人理想的继承,意境清旷而理趣深蕴。
2. 写作手法
人物描写:“物外神仙风骨,人间富贵功名”描绘了一位具有神仙般风骨的人物,他超脱尘世的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高尚。他不为人间的富贵功名所动,而是追求精神的卓越。“眉长新有秀毫生,荡座酒光花影”写出他的眉毛长而新生,象征着他的才华与智慧的不断发展。他坐在摇曳的座椅上,酒光和花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美丽的景象。
3. 分段赏析
“物外神仙风骨,人间富贵功名”以“物外”与“人间”对举,形成超脱与世俗的强烈对比。“神仙风骨”形容人物超凡脱俗的气质,如仙人之姿;“富贵功名”则直指世俗追求。二者并置,暗含对精神境界与物质欲望的辩证思考。词人以简练笔法勾画出两种人生境界的对立,为全词奠定出世与入世交织的基调。“眉长新有秀毫生,荡座酒光花影”此句聚焦人物细节与宴饮场景。“眉长秀毫”以眉间新生的长须象征才情与福寿,暗含对人物风华的赞颂;“荡座酒光花影”则通过摇曳的杯影与花影,渲染出洒脱不羁的宴饮氛围。意象生动,虚实相生,既写形更写神,展现人物在世俗中仍葆有超逸之趣。“清暑玉壶昼永,少年金印身轻”以“清暑玉壶”喻高洁心境,夏日炎暑中独守清凉,暗含对功名纷扰的疏离;“少年金印”则写少年得志、身佩金印的意气风发。“昼永”与“身轻”形成时间与体态的对照,既显闲适之态,又透出对世俗成就的轻盈态度,展现词人对理想人格的复杂诠释。“他年旌节看归荣,笑傲五湖烟景”以“旌节归荣”暗指功成名就后的荣归,却以“笑傲五湖”收束,化用范蠡泛舟典故,将功成身退的理想与隐逸江湖的逍遥融为一体。“五湖烟景”象征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与开篇“物外神仙”呼应,深化了全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时暗含对传统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想的继承。
4. 作品点评
此词为金代元好问创作的仙道咏怀之作,全篇以简练笔法勾画超然境界,兼具哲理性与艺术性。全词不拘泥于单一情感表达,而是在出世与入世的辩证中展现元代文人儒道兼容的精神特质,其思想内核超越具体时代,引发对人生价值与精神自由的普遍追问。
上一篇:元·许有壬《沁园春·老子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