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徘徊":在黄河边徘徊,
"未分袂、":还未分别、
"孤怀先怯":心中已先感到孤寂畏惧。
"中年后、":人到中年后、
"此般憔悴":这般憔悴,
"怎禁离别":怎能忍受离别之苦。
"泪苦滴成襟畔湿":苦涩的泪水打湿衣襟,
"愁多拥就心头结":愁绪多到堆积成心结。
"倚东风、":倚着春风、
"搔首谩无聊":搔头无聊,
"总难说":终究难以倾诉。
"黄卷内":在书卷中,
"清白日":消磨白日时光。
"青镜里":青铜镜里,
"增华发":白发日渐增多。
"念岁寒交友":思念共度寒冬的挚友,
"薜萝烟月":和那薜荔藤萝间的烟月美景。
"莫道人生归去好":不要说人生退隐归乡的生活就十分美好,
"谁知美事难双得":谁都知道美事是难以两全的。
"计从今、":思量从今往后、
"会合在何时":重逢在何时,
"长相忆":只能长久相忆。
元朝政治家、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
许衡(1209—1281)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性嗜学。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以行道为己任。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及即位,授国子祭酒。至元二年,命议事中书省,乃上疏言事。谓“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欲使“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阻力必大。多奏陈,然其言多秘,世罕得闻。又定朝仪、官制。拜中书左丞,劾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选蒙古子弟教之。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授时历》成。以疾归。卒谥文正。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满江红词,也是一首离别词。描写了作者中年应召赴任时与亲友辞别的场景,展现了既眷恋隐居生活又不得不踏上仕途的矛盾心境。词中通过具体的离别细节,表达了与故交分离的不舍和对前路未知的忧虑,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
2. 写作手法
对偶:“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式,将“泪”与“愁”对举,分别从外在泪湿衣襟和内心愁结郁结两个层面,强化了离别的痛苦感受。对比:“黄卷内,消白日。青镜里,增华发”通过“黄卷”与“青镜”、“白日”与“华发”的鲜明色彩与时间对比,凸显中年蹉跎、岁月无情的深沉感慨。首尾呼应:开篇“河上徘徊,未分袂、孤怀先怯”与结尾“计从今、佳会几何时?长相忆”形成呼应,完整展现了诗人从离别前的忧惧到离别后的无尽思念的情感脉络。渲染:“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将离别之苦渲染到极致,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楚。
3. 分段赏析
“河上徘徊,未分袂、孤怀先怯”这首作品开篇即紧扣离别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依依不舍的场景。“徘徊”二字生动刻画了临别时踌躇不前的神态;以“先怯”一词深刻揭示了内心深处的忧虑不安。此处“怯”字,实为畏惧之意。结合前文的“孤”字来看,这种畏惧源于对孤独无依的深切恐惧。这本应是分别后才会产生的情绪,但词人却巧妙地将这种感受提前到“未分袂”之时,以此突显亲情的珍贵与离别的痛苦。“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随后,词人又结合自身经历,进一步深化这种离别之痛。此时许衡已届四十六岁,正值中年。史料记载,其隐居期间生活清贫,常以粗粮野菜果腹,身体状况自然欠佳,故有“憔悴”之叹。人到中年,生活已然安定,本不宜再作漂泊,何况又是这般憔悴之身,此时的离别自然更显艰难。作品通过层层递进的手法,将离愁别绪推向极致,继而引出下文对离别痛苦的具象描写。“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拥就”意为凝结,“心头结”则形象地比喻心中的郁结。这两句采用精妙的对偶句式,将“泪”与“愁”相互映衬,从外在表现和内心感受两个维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离别带来的深切痛楚。临别之际,本应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但词人却写道:“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倚东风”描绘了伫立春风中的形象,“无聊”在此处表示无法言说的惆怅。正如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意境,此处许词同样表达了情到深处,无声胜有声的微妙心境。词作上片着重刻画离别时的痛苦场景,下片则转向对“难言”之情的具体抒发。“黄卷内,消白日。青镜里,增华发”,开篇四句构成精巧的对仗:黄卷与青镜相对,白日与华发呼应。不仅对仗工整,更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传递出浓重的人生迟暮之感。字里行间暗含着这样的深意:青春岁月已然流逝,词人早已淡泊仕途之念,却在此时被迫离乡应召,其痛苦可想而知。“岁寒交友,故山烟月”,最令他难以割舍的是那种闲适自在的隐居生活,在凛冽时节有知己相伴,闲暇时能徜徉于故乡的山水之间。这是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而应召离别则意味着这种自由的丧失。“虚道人生归去好,谁知美事难双得”词人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作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人,许衡虽不能完全超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价值观,加之君命难违,但其内心更向往闲云野鹤的生活,这种矛盾使他只能发出“好事难两全”的慨叹。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苦闷,使得离别时的伤感愈发深重。“计从今、佳会几何时?长相忆”,这两句既是对前文的自然延续,又与开篇形成首尾呼应。词人之所以“徘徊”不前、未别“先怯”,其根源正在于此。
4. 作品点评
中国古典诗词中离情别绪的描写历来丰富,许衡《满江红》是元词中此类题材中别具一格的作品。此类作品易落俗套,可贵的是作者摒弃浮泛之笔,皆从亲身经历出发,抒写独特人生感悟。据《古今词话》载,作者入仕后曾言“生平为虚名所累,不能辞官,其心可哀矣。”词中表现的正是这种心灵深处的哀痛,因而格外动人。艺术表现上,该作首尾呼应,层次分明,语言平实流畅,善用对偶,与质朴情感相得益彰。相较于唐宋艳词中缠绵悱恻的儿女别愁,许衡这首抒写男性情谊的离别之作,令人耳目一新。
上一篇:元·黄溍《开元宫》
下一篇:元·王冕《梅花十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