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昨夜春风起":卧室里昨夜感到有春风悄然吹起,
# 洞房:深邃之房。而不似习见的洞房花烛夜中与新婚有关。司马相如《上林赋》:“岩宎洞房”。集解郭璞曰:“岩穴底为室潜通台上者。”洞房,一作“洞庭”。
"故人尚隔湘江水":想我的心上人还隔着渺渺湘江水。
# 故人尚隔:一作“遥忆美人”。《文苑英华》及《全唐诗》均作“故人尚隔”,据此则当指朋友,高文、王刘纯先生《高适岑参选集》注曰:“故人,老朋友。 ”但《河岳英灵集》等多种古本作“遥忆美人”。
"枕上片时春梦中":在枕上那片刻入睡的迷离春梦中,
# 片时:片刻。
"行尽江南数千里":我就走完了去往江南的千里万里。
# 江南:即作者所思念之人所在的湘江之滨。,行尽:走完。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思远怀人的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写梦境,表达思念之深切迫切,以梦境的恍惚写出感情的真切。诗人用一件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小事,经过艺术处理,深刻和真挚地表达出内心所蕴藏的感情。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写梦前之思。深幽的居所忽有春风穿堂而过,惊觉时节已悄然流转至春日。本应渐次蔓延的春意,却如潮水般骤然涌入室内,暗示着漂泊者对自然更迭的敏锐感知。当这份时令的悸动与湘江对岸的故人重逢时,物理距离的阻隔在情感的催化下愈发鲜明——春色越是充盈天地,与故人相见的渴望便越是灼灼难抑。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很多人都有这种生活经验,诗人在这里对这种经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构思很巧妙。明明写的是洞房里突然吹进春风,现实中当然不可能,但放在梦里就合情合理了。诗人用梦里千里寻人的场景,把看不见的思念变成跨越千里的追寻,说白了就是"白天想得深,夜里梦得真"的道理。正因为是梦,才能转眼间从洞房到千里之外,这种看似矛盾却暗含深意的写法,正是古人说的"反常合道"——表面上不合常理,内里却符合情感逻辑。
# 嘉州“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盛唐之近晚唐者,然犹可藉口六朝至中唐。“人生一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则全是晚唐矣。此等最易误人。
明胡应麟《诗薮》
# 善于写梦。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诗有同出一意而工拙自分者。如戎显《寄湖南张郎中》曰:“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与武元衡“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顾况“故园此去千余里,春梦犹能夜夜归”同意,而戎语之胜,以“不知湖水阔”五字,有搔头弄姿之态也。然皆本于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上一篇:唐·李商隐《辛未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