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气吹绿野":阴阳混合之气吹着绿色的田野,
# 野:田野。,绿:绿色。,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气:一作“风”。
"梅雨洒芳田":梅雨洒在稻田里。
# 梅雨:本指初夏产生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
"新流添旧涧":刚刚下雨产生的水流汇流到河沟里,
# 新:一作“细”。
"宿雾足朝烟":夜里雾气追随清晨炊烟的脚步。
# 朝烟:指早晨的炊烟。,宿雾:即夜雾。
"雁湿行无次":露水打湿了大雁羽毛,飞行没有了次序,
"花沾色更鲜":花沾上露水颜色更加鲜艳。
# 更鲜:更加鲜艳。,沾色:加上颜色。
"对此欣登岁":对这丰收之年我感到非常高兴,
# 登岁:指丰年。
"披襟弄五弦":敞开衣襟拨弄着五弦琴。
# 五弦:为古代乐器名。,披襟:本谓敞开衣襟,本诗比喻心怀舒畅。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乡村雨景的五言律诗,通过对梅雨洒田、新流宿雾、雁行花鲜等景象的刻画,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期盼与对春雨的喜爱。
2. 写作手法
对偶:前三联均运用对仗手法。如“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新流”与“旧涧”相对,词性、结构一致;“宿雾”与“朝烟”亦然,且二者还存在当句自对,使诗句整齐优美、节奏感强。侧面烘托:诗中每一句都流露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但通篇不用“喜”字,而是通过描写雨景及雨对万物的滋润,如“梅雨洒芳田”等,展现出诗人对及时雨的喜爱。
3. 分段赏析
首联“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以“和气”“梅雨”描绘出温润氛围,对仗工整,徐徐展开乡村田园雨景的美妙画卷。颔联“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新流”与“旧涧”、“宿雾”与“朝烟”当句自对,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生动呈现雨后水流潺潺与雾气氤氲弥漫之景,凸显自然清新的气息。颈联“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对仗中描绘雁因雨飞行失序、花经雨愈发娇艳,从动物与植物的不同视角展现雨对万物的奇妙影响,用词精准生动。尾联“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诗人直抒胸臆,虽未提“喜”字,却将因这场润泽农事的雨而对丰收之年满怀的欣喜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尽显对春雨由衷的喜爱之情。
4. 作品点评
《咏雨(其二)》以清新雅致的笔触展现春雨润泽万物的景象,前三联工整对仗,“新流”“旧涧”等意象生动自然。全诗不着“喜”字而处处流露欣悦之情,既体现六朝余韵,又具近体格律之美。作为唐太宗诗作,其写景中暗含重农之意,展现盛世气象,堪称帝王诗中的清雅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