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泊青山夜":旅途中停宿在青山之夜,
# 旅泊:旅程中停歇住宿。
"荒庭白露秋":荒凉的驿舍在秋天白露之中。
# 庭:此指驿站房舍。
"洞房悬月影":房舍上高悬着照影明月,
# 洞房:本指内宅深处之房,此指驿舍。
"高枕听江流":我靠枕静听江水流声。
# 高枕:依靠枕头,意为不眠。
"猿响寒岩树":寒凉的山岩树上猿猴在啼叫,
"萤飞古驿楼":萤虫在古旧的驿楼回旋而飞。
# 古:此指旧。
"他乡对摇落":在他乡面对这树摇叶落的秋天,
# 摇落:树摇叶落,指秋深。
"并觉起离忧":觉着加倍地生起离开家乡的忧愁。
# 并觉:倍觉。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徙洛阳(今属河南)。曾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仕终左丞相,卒谥文贞。张说为文精壮,注重风骨,尤长于碑志,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贬官岳阳期间,诗风凄婉有情致。他三拜宰相,辅弼文治三十年,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又喜奖掖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翰、王湾等皆受其提携,对盛唐文学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诗歌《巡边在河北作》,传奇《梁四公记》《镜龙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描绘了诗人秋夜旅宿青山驿舍的情景,展现荒庭、月影、江流、猿响、萤飞等景象,营造出荒寒孤寂氛围,表达了诗人在他乡面对秋景时的离忧之情。借夜宿驿舍所见景象写出了羁旅愁思。
2. 写作手法
视听结合:诗中既有“悬月影”“萤飞 等视觉描写,呈现出月影、流萤等画面;又有“听江流”“猿响”等听觉描写,描绘出江水流动、猿啼的声音。二者结合,多角度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增强感染力。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描写青山、荒庭、白露、月影、江流、猿响、萤飞等诸多景物,将诗人在异乡的羁旅愁绪、离忧之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3. 分段赏析
首联巧妙点明诗人在秋夜旅宿于深渡驿。诗题既为“深渡驿”,首句“旅泊”与“青山”,便能让人知晓此驿依傍山水而建。次句“白露”清晰点明秋令,景物的萧瑟之感扑面而来;“荒庭”则紧扣“驿”字,将水驿的古老与荒寂展露无遗。开篇两句舒缓从容,把诗中的山、水、秋、夜、驿五大要素尽数涵盖,“旅泊”二字更是贯穿全诗,遥遥呼应末句“离忧”这一主旨。“白露秋”三字看似重复,实则不然,不仅点明了时令,更透出深夜白露带来的丝丝凉意,以及诗人旅宿古驿时内心的凄冷。颔联描绘诗人夜卧内室时,眼中月色、耳里江声的独特情景。卧床之际,望见秋月悬于天际,暗示夜已深沉,月已西斜。一个“影”字,将月色的淡薄、月轮的孤清凸显出来,同时也委婉地传达出旅人孤身无伴的寂寥之感。“高枕”而卧,倾听“江流”,不仅能清晰听见新安江潺潺流淌之声,更仿佛能看见江水流动的模样,其中融入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将夜闻江声的神韵刻画得入木三分,旅泊之人长夜无眠的状态也如在眼前。“悬”“听”二字虽稍显着力,却韵味悠长,并非刻意雕琢之语,不能以后世杜甫的诗句来贬低此原创之句的独特韵味。颈联刻画了夜宿古驿时,听闻清猿啼叫、看见流萤飞舞的凄清荒寂画面。因驿旁青山环绕,故而有“猿响”,也由此可见山的幽深;“寒岩树”则是诗人想象之景。流萤在驿楼间飞舞,更显驿舍的荒寂。“古”字的点出,为驿楼增添了悠久的历史文化韵味,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上述两联,一联诉诸视觉,一联诉诸听觉,既生动呈现出深渡驿的荒凉冷落,又暗暗透出旅宿古驿的诗人长夜难眠的孤寂凄清心境,营造出幽寂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中既有旅愁,也蕴含着诗人对古驿秋夜幽寂境界的诗意感悟。尾联为全诗收束。明确指出诗人在异乡秋夜旅宿,遭遇这萧条冷落之境,更增添了离乡的忧愁,点明主旨。出句与首句遥相呼应,对前六句所描绘的情景进行了总结;对句紧承上句,“他乡”与“对摇落”层层递进,着重勾勒,“并觉”一词再次强调,凸显出“起离忧”的主旨,使得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4. 作品点评
全诗的情感内涵丰富多元,并非“离忧”二字所能完全涵盖。如前文所述,其中还蕴含着诗人对江南依山傍水古驿秋夜旅宿时所领略到的幽寂境界的诗意感受。
# 三、四语气清高,非追琢可拟。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悬”、“听”二字犹有痕迹,而杜之“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远矣。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上六句何尝不是离忧,结语却以“他乡对摇落”句钩勒,觉离忧意在言外,似通首皆言“摇落”。意分两层,妙。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陈德公先生曰:高警不浮,唐人正调,绝未容易。“洞”、“高”二字于“悬”,“听”有情,知非泛著。通首重“秋”字,故有第七。前六莫非感触,结二缴束,“并”字最有力。评:五六出句更胜,著“响”字是字法,若近人便着“啸”字矣。“寒岩”、“古驿”皆现成字,“寒”与“猿响”有情,“古”与“萤飞”有情,叠字亦极不苟。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上一篇:唐·白居易《琴曲歌辞·昭君怨》
下一篇:唐·李世民《咏雨(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