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jiāng
yuè
·
·
xué
dào
dāng
měng
liè

朝代:元作者:王惟一浏览量:3
xué
dào
dāng
měng
liè
shǐ
zhōng
què
shǒu
chū
xīn
xiān
háo
xiāng
qīn
fāng
shén
níng
dìng
dòng
jìng
zhōng
zhèng
yáng
shēng
jìn
qún
yīn
lóng
xiáng
lóng
guǐ
shén
qīn
xíng
mǎn
biàn
便
dēng
xiān
jìng

译文

学习修道必须下苦功坚持到底,从开始到结束都要守住最初的本心。不让一丝一毫的物质欲望沾染内心。才能让精神凝聚、气息平稳。无论行动还是静处都不偏离中正之道,阳气逐渐生长,驱散所有杂念阴霾。此时身心如龙归位般沉静,连鬼神都会钦佩你的境界。等到修行圆满时,自然就能踏入超凡脱俗的仙境。

逐句剖析

"学道须当猛烈":学习修道必须下苦功坚持到底,

"始终确守初心":从开始到结束都要守住最初的本心。

"纤毫物欲不相侵":不让一丝一毫的物质欲望沾染内心。

"方得神凝气定":才能让精神凝聚、气息平稳。

"动静不离中正":无论行动还是静处都不偏离中正之道,

"阳生剥尽群阴":阳气逐渐生长,驱散所有杂念阴霾。

"龙降龙伏鬼神钦":此时身心如龙归位般沉静,连鬼神都会钦佩你的境界。

"行满便登仙境":等到修行圆满时,自然就能踏入超凡脱俗的仙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江月·学道须当猛烈》是元代诗人王惟一创作的一首以道教修行为主题的词作,全篇围绕修道者如何坚守本心、克服物欲展开。上片强调修行需以果敢坚定的态度持守初心,不可被“纤毫物欲”侵扰,方能达到“神凝气定”的境界;下片则从动静平衡的角度,提出修行需遵循“中正”之道,通过长期修炼驱散杂念,最终实现“龙降龙伏”的超然状态,乃至“登仙境”的圆满。全词语言质朴直白,善用比喻、对仗等手法,将抽象的道家哲理转化为具体的修行指南。其核心思想融合了道家“清静无为”与儒家“克己复礼”的理念,既强调外在行为的克制,又注重内在精神的凝练,体现了宋元时期道教内丹修炼理论对文人精神世界的渗透。作品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构建出完整的修行路径,兼具思想性与实践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著名道士、诗人

王惟一,生卒年及籍贯不详,元代著名道士、诗人,属道教全真教流派。王惟一生平潜心修道,著述传道,通过诗文宣扬全真教义,主张清静无为,在道教文化传播与宗教文学创作领域卓有建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以“学道须当猛烈”开篇,直指修行的核心态度,“猛烈”并非形容暴烈,而是强调修道者需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投入修炼,如同逆水行舟时必须全力划桨,稍有松懈便会倒退。此处的“猛烈”既指外在行为的坚持,更暗含内心对杂念的强力涤荡。第二句“始终确守初心”承接前文,点明决心需贯穿始终,“初心”在此处特指修道者最初的纯粹目标,如种子萌芽时的生命力,若中途被外物侵蚀,修行便如断线风筝般失去方向。第三句“纤毫物欲不相侵”进一步细化要求,“纤毫”形容物欲之微小,哪怕是看似无害的念头,若不警惕也会如蚁穴溃堤,逐渐瓦解修行根基。末句“方得神凝气定”则揭示因果逻辑:唯有前三个条件达成,才能实现“神凝”(精神专注)与“气定”(气息平稳)的和谐状态,这种身心合一的境界是修道者从凡入圣的必经门槛。​下片“动静不离中正”将修行视角从静态守心转向动态平衡,“中正”既指行为不偏不倚,也暗含道家“守中”思想,即无论行动或静思都需保持内在的稳定轴心。此句以简驭繁,将复杂修炼法门浓缩为“不离”二字,强调持之以恒的实践。下句“阳生剥尽群阴”借用阴阳学说,以“阳生”象征正念的滋长,“剥尽群阴”则比喻逐步剔除负面情绪与杂念,如同寒冬过后冰雪消融,最终显露天光云影的开朗。第三句“龙降龙伏鬼神钦”以龙为意象,龙在中国文化中既是力量象征,又代表难以驾驭的能量,此处“降伏”二字既指驯服内在躁动,也暗喻修行者达到与自然法则的深度契合,连鬼神都为之叹服,侧面烘托修行的高深境界。末句“行满便登仙境”收束全篇,用“行满”呼应开篇的“猛烈”,形成首尾呼应,强调修行无捷径,唯有圆满实践才能抵达理想之境,而“仙境”并非虚幻缥缈,实则是内心澄明在现实中的投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杨维桢《杨柳词二首其一》

下一篇:元·王哲《迎仙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