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横秋":张先生的浩然之气,可以充塞东西南北和冬夏春秋,
# 气横秋:形容张可久气概豪迈,才华横溢。
"心驰八表快神游":思维敏捷的程度是精骛八极,超过了神仙之游。
# 八表:八方之外,泛指天地之间。
"词林谁出先生右":在词坛上,谁能比先生更加优秀?
# 右:上,古人有时以右为尊。
"独占鳌头":先生是独占鳌头。
# 独占鳌头:旧称状元及第。此谓其冠绝当时。鳌头,皇帝殿前居中石阶上所镌龙头及巨鳌。
"诗成神鬼愁":先生吟唱的诗篇,能够令鬼神感泣,
# 诗成神鬼愁:“诗成”两句:杜甫《草书歌行》:“时时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
"笔落龙蛇走":先生落笔就像是游动飞腾的龙蛇,
"才展山川秀":先生的才气,足以展示山川的美丽清秀。
"声传南国":先生在江南大获名声,
# 南国:南方。
"名播中州":先生的名声更是传遍了中州。
# 中州:即中原。泛指北方。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元代大食惟寅创作的一首散曲,属于酬赠题材。该曲主题是对小山先辈的赞颂,通过描绘其才情出众,展现了小山先辈在文学领域的卓越地位。曲中强调小山先辈气势豪迈,心怀高远,其诗词创作才华无人能及,作品能让神鬼发愁,笔墨灵动如龙蛇游走,充分彰显山川秀丽,声名远扬于南国和中州。
2. 写作手法
对偶:“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中,“诗成”对“笔落”,动作承接自然;“神鬼愁”对“龙蛇走”,分别从创作效果(惊动神鬼)与笔墨形态(如龙蛇游走)呼应,句式整齐,强化诗歌艺术感染力,凸显小山先辈诗才超凡。“声传南国,名播中州”里,“声传”对“名播”,“南国”对“中州”,从传播范围(南方、中原)展现其声名远扬,以对称结构营造韵律美,让赞誉之情更显饱满。比喻:“笔落龙蛇走”中,以“龙蛇走”比喻笔落纸上的状态,将灵动奔放、蜿蜒矫健的笔势,比作龙蛇游走,化抽象的书写动作与笔墨形态为具象画面。既生动展现小山先辈书法(或诗文创作)时笔力雄健、气势洒脱的特点,又增添语言的奇幻色彩,让读者可直观感受其艺术造诣的高超。拟人:“诗成神鬼愁”中,赋予“神鬼”人类“愁”的情感,神鬼因诗作诞生而“发愁”,实则从侧面夸张衬托小山先辈诗歌的震撼力与艺术高度—诗作境界超凡,连神鬼都为之动容。借拟人手法,突破常规视角,以神鬼的反应强化对诗才的赞誉,使抽象的诗歌感染力变得具体可感,增添作品趣味性与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开篇“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展现小山先辈豪迈的气概,心怀能驰骋于八方之外,畅快地进行精神遨游。“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直接点明在词林之中,小山先辈无人能及,处于顶尖地位。“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才展山川秀”从多个角度赞美其才华,诗作能让神鬼发愁,说明其诗意境高深;笔墨落下如神龙走蛇般灵动,体现其书法或文笔的流畅与气势;才华施展能彰显山川的秀丽,凸显其才华对万物的表现力。“声传南国,名播中州”则强调其声名在南方和中原地区广泛传播,影响力极大。
4. 作品点评
这首散曲在元代文学中,以其鲜明的颂扬主题和高超的艺术手法脱颖而出。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描写,将小山先辈的才华与声名刻画得淋漓尽致。其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对小山先辈个人的赞美,更反映了元代文人之间相互推崇的风气。夸张、比喻等修辞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艺术魅力。
# 此曲热情赞颂了张可久(字小山)的才华、作品和名望,表达了对前辈无限敬仰之情,一片至诚。文词典雅庄重,对偶工巧,其风格以雅为丽,正是学小山清丽一派。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 张小山一生创作颇丰,今存小令850余首,套数九套。此曲称他为“独占鳌头”的曲中状元,实不为过。本小令分四层,先品藻人品,继推崇地位,再称颂其创作,末尾称道其名声,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曲中运用暗喻,又因是奉寄之作,颂扬之辞,委婉含蓄,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的空间,堪称是酬赠之作的佳制。
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忠阁
上一篇:元·徐再思《梧叶儿·山色投西去》
下一篇:元·刘秉忠《南乡子·李杜放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