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tài
shān
shàng
zuò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3
jiāng
shān
cán
zhào
luò
luò
shū
qīng
tiào
jiàn
fēng
lái
háo
wàn
qiào
jìn
cháng
sōng
bēi
xiào
jǐng
hàn
hǎi
yún
tāo
yuǎn
tiān
gāo
zuì
yǎn
qiān
fēng
dǐng
shàng
shì
jiān
duō
shǎo
qiū
háo

译文

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分明莽莽苍苍。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见世间多少事务,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逐句剖析

"江山残照":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

"落落舒清眺":分明莽莽苍苍。

# 落落舒清眺:杜甫《次空灵岸》:“落落展清眺”。落落:清晰的样子。

"涧壑风来号万窍":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

# 涧壑风来号万窍:《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风来号万窍:大风吹来时树木的大小孔洞都发出号叫声。

"尽入长松悲啸":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

"井蛙瀚海云涛":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

# 井蛙瀚海云涛:《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蛙:作者谦称。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醯鸡日远天高":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

# 醯鸡日远天高:《庄子·田子方》载孔子见老聃问道,出来后对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欤!微夫子(老聃)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醯鸡:醋瓮中一种小虫(即蠛蠓)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为词人谦称。

"醉眼千峰顶上":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

"世间多少秋毫":见世间多少事务,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 世间多少秋毫:《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太山上作》是元好问所作的一首词。词之上片,词人凭借细腻笔触,将登高之际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下片则着重抒发了登上泰山后油然而生的自我渺小感悟。词人巧妙运用借景抒情之法,借泰山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致,既传达出对这壮美山河的由衷赞叹,又流露出对世事得失那份超脱淡然的心境。词中四处巧妙化用《庄子》语句,却并未局限于阐释老庄思想,而是独出机杼,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倾诉内心情怀,毫无雕琢痕迹,尽显自然精炼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平乐·太山上作》为元好问所作。公元1233年,蒙古军攻占金国首都汴京,元好问旋即被羁管于聊城。直至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他重获自由,暂居于冠氏。同年三月,一位友人计划前往泰安,并邀元好问一同前行。在为期三十天的旅程里,他畅游东岳泰山,期间创作了散文《东游略记》、诗作《游泰山》,以及这首《清平乐》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登高题材的词。它描绘了作者在东岳泰山上的所见所闻,体现了作者登泰山后产生的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整首词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泰山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其对世事得失持有闲淡超脱的心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井蛙”化用《庄子·秋水》中“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醯鸡”化用《庄子·田子方》中醯鸡(醋瓮中的蠛蠓)不见天日,揭开盖子才见天的典故。借景抒情:“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前两句描绘泰山顶上夕阳映照江山,视野开阔的景象,抒发词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及胸怀开阔之感;后两句通过描写山谷风声、松林呼啸,营造出雄浑壮阔又略带悲凉的氛围,借景抒发情感,其中“悲”字融入了词人主观情绪,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笔“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其中“落落”意为清晰,“清眺”代表开阔且清晰的视野。此二句描绘出词人立于泰山之巅,沐浴在夕阳余晖之下,眼前无限江山苍莽辽阔,尽可极目四望,视野尽情舒展。这般壮美景色,让词人的胸怀随之开阔,尘世的烦恼与哀痛皆被抛却,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中。这两句写景笔力峭拔雄健,气度恢宏,成功渲染出苍凉旷荡的氛围。“落落舒清眺”明显受杜甫《次空灵岸》中“落落展清眺”的影响,然而词人将“展”改为“舒”,此举不仅契合平仄格律的要求,更凸显出心情的舒畅与意境的清远。“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涧壑”即山之沟谷,“窍”指孔洞。当风从涧壑间呼啸而来,山谷轰鸣回应,松林亦在风中怒吼悲鸣,仿佛林涛奔涌。这两句不再着眼于视觉景象,而是巧妙转入对听觉形象的刻画。在极为有限的篇幅内,却展现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对泰山形成一个立体多元的印象。先从山谷写风,再至松林写风,风虽无形,却借万物得以感知。一“号”一“啸”,尽显雄壮,极具表现力。“入”字更是巧妙,将谷中风与松间风自然且完美地衔接在一起,充满动感。而“悲”字融入了词人的主观情感,同时为下片抒情埋下伏笔。下片“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泰山巍峨高耸、视野辽阔,向来为登高之人所盛赞。词人登顶泰山极目四望,自比为井蛙得见波涛似云的浩瀚大海,又如醯鸡瞧见高远辽阔的天空与白日,仿若瞬间眼界大开。“井蛙”这一意象源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意即井底之蛙,因受限于所处的狭小空间,不知大海的存在,自然无法谈及大海。在词中,“井蛙”与“瀚海”“云涛”并置,其间未用动词连接,仅将大小悬殊的事物罗列一处,便鲜明地形成对比,自然而然地延伸了原典故的内涵。“醯鸡”出自《庄子·田子方》,醯鸡乃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微小昆虫),瓮盖遮蔽,不见天日,一旦揭开盖子(发覆),方能得见天空。词人登上泰山时,便产生了与之相似的感悟。“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秋毫”指鸟兽到秋天新长的细毛,末端尖锐,常用来比喻事物的细微。作者深深沉醉于眼前奇妙的景象,立于千峰之巅,在大自然的神奇景致中,领悟到世间万物犹如秋毫之末般微不足道,一时间,各种烦恼与哀愁皆被抛诸脑后。“醉”字在此运用得极为生动精妙,不仅指因酒而醉,更指词人深深陶醉于泰山的壮美景色之中。而那醉眼朦胧的词人形象,与这壮阔美景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4. 作品点评

全词仅短短八句,却有四处巧妙化用《庄子》语句,然而并未拘泥于阐发老庄思想,也未落入枯燥说理的窠臼。词人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使得词作风格清劲沉郁,于自然流畅中尽显精炼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意境雄放高远,表现出作者面对壮丽的泰山而兴起的感触,大有“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的襟怀气魄。

现代文学鉴赏家陈忻《中国古代豪放词曲评论》

#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在泰山顶上极目远眺,听松风在夕照下呼啸,图景观之壮美。下阕以“井蛙”、“醯鸡”二不足道之物衬“瀚海云涛”、“日远天高”,喻世间人事之不足道也!纵观全词,颇有少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概。

现代文学家秋实《中外诗词欣赏》

# 全词意境雄浑,格调高古。善用典故,自然贴切,语短而意丰。

现代文学理论家欧明俊《豪放词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杨载《赠孙思顺》

下一篇:元·徐再思《梧叶儿·山色投西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