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相遇两相知":我们在天涯相遇成为知己,
"对榻清谈玉屑霏":对床夜谈时妙语如珠玉纷飞。
"芳草漫随愁共长":芳草仿佛追随着愁绪生长,
"青春不与客同归":青春却不愿与游子一同归去。
"薰风池馆蛙声老":暖风拂过池馆,蛙鸣渐显苍老,
"落日帘栊燕子飞":落日映照帘栊,燕子翩然南飞。
# 帘栊:就是窗帘。
"南浦他年重到日":待他年我重返南浦旧地时,
# 南浦:本来是指面南的水滨,后来泛指送别的地方。
"湖山应识谢玄晖":山水定会记得你如谢朓般的才情。
# 湖山应识谢玄晖:此诗《风雅》作赵子昂,《体要》作杨仲弘。
“元诗四大家”之一
杨载(1271~1323),元代诗人。字仲弘,浦城(今属福建)人。博学群书,年四十不仕,后以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参修《武宗实录》。登延祐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事,迁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未赴卒。杨载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元诗四大家”。其诗主张“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内容上大多是歌颂盛世,少有忧愁苦闷之思;风格上则雍容含蓄,无乖戾奇拗之气。著有《杨仲弘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友诗。诗歌通过“天涯相遇两相知”的相逢场景与“南浦他年重到日”的离别展望和“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等意象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孙思顺之间深厚的知交情谊,同时抒发了离愁别绪与时光易逝的感慨,又暗含对友人才华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用“芳草”这种常见的自然景物,它既是眼前能看到的青青绿草,也悄悄代表着离别的愁绪像草一样绵延不断;再用“薰风”(暖和的风)、“落日”(傍晚的太阳)这些带有季节感的画面,让整个场景更有真实感。另外,像“蛙声老”(蛙鸣声慢慢变弱)、“燕子飞”(燕子来来去去)这类动态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更明显地感觉到时间在悄悄流逝。用典:“湖山应识谢玄晖”,“谢玄晖”指南朝诗人谢朓。诗人借谢朓以山水诗闻名的典故,暗喻对友人未来文名的期待,希望他如谢朓般在湖光山色间留下传世佳作。这一典故既点明友人姓氏,又以历史文豪作比,含蓄表达勉励之意。
3. 分段赏析
首联“天涯相遇两相知,对榻清谈玉屑飞”写诗人与友人初次相逢的情景。两人此前或许并不相熟,却因心意相通,初次见面便彼此理解、默契十足。他们挑灯对坐,彻夜长谈,“对榻清谈”可见相谈之深;“玉屑飞”化用王澄“吐嘉言,如玉屑霏霏不绝”的典故,形容友人言辞精妙、才思敏捷,交谈间妙语不断,足见其学识与风采。两位才士相遇,如高山流水遇知音,思想的碰撞间迸发智慧火花,友谊也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建立。然而,此次相聚短暂,转眼便是分离。南浦送别之际,诗人难掩离愁:“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愁绪之浓,如同春草蔓延,无边无际地充斥心间。“青春不与客同归”一句,表面是说春天将尽,无法与友人共享这美好时光;实则暗含诗人内心的失落——友人离去后,青春依然流逝,更添几分怅惘。这种“怨青春停留”的情绪看似无理,却恰是深情所在:既因离别而感伤,又为友情易逝而叹息。颈联“熏风池馆蛙声老,落日帘栊燕子飞”转向对别后生活的想象。友人离去后,春日的热闹逐渐消散:池边的蛙鸣不再充满生机,渐显疲态;夕阳西下时,诗人独自垂帘而坐,唯有燕子相伴。这些日常景物的描写看似与友情无关,实则处处渗透着孤独与空落——曾经与友人相聚的时光越美好,此刻的冷清便越鲜明。尾联“南浦他年重到日,湖山应识谢玄晖”笔锋一转,转为对友人的鼓励。首联以“玉屑”赞其才思,此处进一步期许:今日的才华如璞玉未琢,待来日重聚南浦时,经过岁月打磨,友人定能像南朝诗人谢朓(字玄晖)那样,成为名动江湖、诗名远播的大家。这一结尾既呼应开篇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又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谊。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个场景:相遇时的开心、分别时的难过、分开后的孤单,还有设想重逢时的情景。这四个阶段的感情不一样,但都和“彼此了解、心意相通”有关——这些情绪是因为两人相知才产生的,同时又从不同角度让“相知”变得更清晰、更深刻,这就是这首诗写作上的特别之处。
上一篇:元·元好问《杏花杂诗》
下一篇:元·元好问《清平乐·太山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