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sūn
shùn

朝代:元作者:杨载浏览量:3
tiān
xiāng
liǎng
xiāng
zhī
duì
qīng
tán
xiè
fēi
fāng
cǎo
màn
suí
chóu
gòng
zhǎng
qīng
chūn
tóng
guī
xūn
fēng
chí
guǎn
shēng
lǎo
luò
lián
lóng
yàn
fēi
nán
nián
chóng
dào
shān
yīng
shí
xiè
xuán
huī

译文

我们在天涯相遇成为知己,对床夜谈时妙语如珠玉纷飞。芳草仿佛追随着愁绪生长,青春却不愿与游子一同归去。暖风拂过池馆,蛙鸣渐显苍老,落日映照帘栊,燕子翩然南飞。待他年我重返南浦旧地时,山水定会记得你如谢朓般的才情。

逐句剖析

"天涯相遇两相知":我们在天涯相遇成为知己,

"对榻清谈玉屑霏":对床夜谈时妙语如珠玉纷飞。

"芳草漫随愁共长":芳草仿佛追随着愁绪生长,

"青春不与客同归":青春却不愿与游子一同归去。

"薰风池馆蛙声老":暖风拂过池馆,蛙鸣渐显苍老,

"落日帘栊燕子飞":落日映照帘栊,燕子翩然南飞。

# 帘栊:就是窗帘。

"南浦他年重到日":待他年我重返南浦旧地时,

# 南浦:本来是指面南的水滨,后来泛指送别的地方。

"湖山应识谢玄晖":山水定会记得你如谢朓般的才情。

# 湖山应识谢玄晖:此诗《风雅》作赵子昂,《体要》作杨仲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孙思顺》是元代诗人杨载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两联写诗人与友人孙思顺在异乡相遇的情景,通过“对榻清谈玉屑霏”表现知音相逢的愉悦,又以“芳草谩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抒发漂泊之感和时光流逝的怅惘;后两联转写眼前景物,巧妙借助薰风、落日、南浦等自然景物来烘托氛围,并且化用了谢玄晖的典故作为结尾,喻指自己与友人的才情,表达重逢湖山的期许。全诗以质朴语言融合叙事、写景与抒情,展现了元代文人交往的真挚情谊和人生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诗四大家”之一

杨载(1271~1323),元代诗人。字仲弘,浦城(今属福建)人。博学群书,年四十不仕,后以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参修《武宗实录》。登延祐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事,迁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未赴卒。杨载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元诗四大家”。其诗主张“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内容上大多是歌颂盛世,少有忧愁苦闷之思;风格上则雍容含蓄,无乖戾奇拗之气。著有《杨仲弘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友诗。诗歌通过“天涯相遇两相知”的相逢场景与“南浦他年重到日”的离别展望和“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等意象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孙思顺之间深厚的知交情谊,同时抒发了离愁别绪与时光易逝的感慨,又暗含对友人才华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用“芳草”这种常见的自然景物,它既是眼前能看到的青青绿草,也悄悄代表着离别的愁绪像草一样绵延不断;再用“薰风”(暖和的风)、“落日”(傍晚的太阳)这些带有季节感的画面,让整个场景更有真实感。另外,像“蛙声老”(蛙鸣声慢慢变弱)、“燕子飞”(燕子来来去去)这类动态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更明显地感觉到时间在悄悄流逝。用典:“湖山应识谢玄晖”,“谢玄晖”指南朝诗人谢朓。诗人借谢朓以山水诗闻名的典故,暗喻对友人未来文名的期待,希望他如谢朓般在湖光山色间留下传世佳作。这一典故既点明友人姓氏,又以历史文豪作比,含蓄表达勉励之意。

3. 分段赏析

首联“天涯相遇两相知,对榻清谈玉屑飞”写诗人与友人初次相逢的情景。两人此前或许并不相熟,却因心意相通,初次见面便彼此理解、默契十足。他们挑灯对坐,彻夜长谈,“对榻清谈”可见相谈之深;“玉屑飞”化用王澄“吐嘉言,如玉屑霏霏不绝”的典故,形容友人言辞精妙、才思敏捷,交谈间妙语不断,足见其学识与风采。两位才士相遇,如高山流水遇知音,思想的碰撞间迸发智慧火花,友谊也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建立。然而,此次相聚短暂,转眼便是分离。南浦送别之际,诗人难掩离愁:“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愁绪之浓,如同春草蔓延,无边无际地充斥心间。“青春不与客同归”一句,表面是说春天将尽,无法与友人共享这美好时光;实则暗含诗人内心的失落——友人离去后,青春依然流逝,更添几分怅惘。这种“怨青春停留”的情绪看似无理,却恰是深情所在:既因离别而感伤,又为友情易逝而叹息。颈联“熏风池馆蛙声老,落日帘栊燕子飞”转向对别后生活的想象。友人离去后,春日的热闹逐渐消散:池边的蛙鸣不再充满生机,渐显疲态;夕阳西下时,诗人独自垂帘而坐,唯有燕子相伴。这些日常景物的描写看似与友情无关,实则处处渗透着孤独与空落——曾经与友人相聚的时光越美好,此刻的冷清便越鲜明。尾联“南浦他年重到日,湖山应识谢玄晖”笔锋一转,转为对友人的鼓励。首联以“玉屑”赞其才思,此处进一步期许:今日的才华如璞玉未琢,待来日重聚南浦时,经过岁月打磨,友人定能像南朝诗人谢朓(字玄晖)那样,成为名动江湖、诗名远播的大家。这一结尾既呼应开篇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又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谊。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个场景:相遇时的开心、分别时的难过、分开后的孤单,还有设想重逢时的情景。这四个阶段的感情不一样,但都和“彼此了解、心意相通”有关——这些情绪是因为两人相知才产生的,同时又从不同角度让“相知”变得更清晰、更深刻,这就是这首诗写作上的特别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元好问《杏花杂诗》

下一篇:元·元好问《清平乐·太山上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