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八月十五夜":己卯年的八月十五夜晚,
"天地万里无云烟":天地之间万里无云。
"明月忽自海底出":明月忽然从海底升起,
"皎如玉鉴当空悬":皎洁得如同玉制的镜子悬挂在天空。
"清辉潋滟破幽溟":清澈明亮的光辉洒向幽深的大海,
"山河倒浸无余景":山河都倒映在其中,没有剩余的景色。
"丹桂香消白兔愁":丹桂的香气消散,玉兔也发愁,
"玉宇琼楼不禁冷":那华美的月宫经受不住寒冷。
"南箕北斗潜光华":南箕星和北斗星的光华也隐匿起来,
"江汉无声流素波":长江和汉水静静地流淌着素白的波浪。
"老夫于此兴不浅":我面对此情此景兴致不浅,
"有月无酒将奈何":有月亮却没有酒该怎么办呢?
"天上谁观羽衣舞":天上有谁能观赏那华丽的羽衣舞呢,
"人间那得清虚府":人间又哪里能得到那清净虚无的仙境呢?
"世情乖异每变更":世间人情总是变化无常,
"月色何尝有今古":而月色何尝有过古今之分呢?
"秋风飘飘度箜篌":秋风飘飘吹过箜篌,
"东家西家登大楼":东家西家的人们都登上高楼。
"相期玩赏醉终夕":大家相约一起游玩观赏,喝到深夜,
"岂知别有穷途愁":哪里知道还有身处困境的忧愁呢?
"回首天涯故人少":回头望去,远在天涯的故人稀少,
"白露凄凄下庭草":凄凉的白露洒落在庭院的草地上。
"欲持此意问嫦娥":我想把这心意询问嫦娥,
"孤雁一声关塞晓":这时一只孤雁的叫声传来,天已破晓,关塞一片寂静。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己卯八月十五夜,天地万里无云烟。明月忽自海底出,皎如玉鉴当空悬。”开篇点明时间和天气状况,“己卯八月十五夜”确定具体时间,“天地万里无云烟”描绘出晴朗开阔的环境。“明月忽自海底出,皎如玉鉴当空悬”,一个“忽”字写出月亮升起的突然,“皎如玉鉴”形象地比喻月亮的皎洁,将明月比作玉制的镜子悬挂在空中,给人以清新、明亮之感,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中间四句:“清辉潋滟破幽溟,山河倒浸无余景。丹桂香消白兔愁,玉宇琼楼不禁冷。”这几句进一步描写月光下的景象。“清辉潋滟破幽溟”描绘月光洒在幽深大海上的动态画面,“山河倒浸无余景”展现出月光笼罩大地山河的宏大场景。“丹桂香消白兔愁,玉宇琼楼不禁冷”,运用神话传说,通过“丹桂”“白兔”“玉宇琼楼”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中间四句:“南箕北斗潜光华,江汉无声流素波。老夫于此兴不浅,有月无酒将奈何?”诗人将视角从天空转向大地,“南箕北斗潜光华,江汉无声流素波”,描绘星象和江水的静态,与前面的动态描写形成对比。“老夫于此兴不浅,有月无酒将奈何”,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美景却无酒相伴的遗憾,体现出诗人对眼前月色的喜爱和陶醉。中间四句:“天上谁观羽衣舞,人间那得清虚府?世情乖异每变更,月色何尝有今古?”这几句由景生情,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天上谁观羽衣舞,人间那得清虚府”,通过反问,感慨天上的仙境无人观赏,人间也难以寻得清净之地。“世情乖异每变更,月色何尝有今古”,对比世情的不断变化和月色的永恒不变,表达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后四句:“秋风飘飘度箜篌,东家西家登大楼。相期玩赏醉终夕,岂知别有穷途愁?”描绘人们赏月玩乐的场景,“秋风飘飘度箜篌”营造出一种悠扬的氛围,“东家西家登大楼。相期玩赏醉终夕”,写出人们相约登楼赏月、尽情欢乐的情景。“岂知别有穷途愁”笔锋一转,揭示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前面人们的欢乐形成鲜明对比。结尾四句:“回首天涯故人少,白露凄凄下庭草。欲持此意问嫦娥,孤雁一声关塞晓。”将情感推向高潮,“回首天涯故人少”表达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孤独之感,“白露凄凄下庭草”通过描写白露打湿庭院青草的景象,烘托出凄凉的氛围。“欲持此意问嫦娥”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迷茫,想向嫦娥倾诉心事却无从说起。“孤雁一声关塞晓”以孤雁的叫声和破晓的景象收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之情。
上一篇:元·王冕《听雪轩》
下一篇:元·杨维桢《张猩猩胡琴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