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便与雨声别":雪花飘落的声音和雨声截然不同,
"坐久甚忧天下寒":久坐轩中,深深担忧天下是否寒冷。
"清极自然梅有韵":纯净到极致的雪景,自然让梅花更显韵味,
"夜阑却喜竹平安":夜深之时,却为竹子安然无恙而欣喜。
"洛阳处士门深闭":洛阳的隐士紧闭大门,
"剡曲先生琴不弹":剡溪的先生也不弹奏琴弦。
"想在此时情思好":想来在这样的时刻,心情定然很好,
"煮茶可笑老陶酸":煮着茶时,可笑陶潜那般清苦酸寒。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雪抒怀诗。诗歌围绕“听雪”展开,借雪花飘落之景,既表达了对天下苍生的忧虑,又展现了对梅竹所象征的高洁品格的坚守,还暗含对隐逸生活的认同与向往,同时流露出血雪夜赏雪煮茶的闲适之乐,展现了诗人复杂而真实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鲜明,如“洛阳处士门深闭”中“洛阳处士”暗指东汉袁安的典故,原意是袁安在大雪天因家境贫寒,闭门僵卧而不愿外出求人,这里诗人借该典故体现出隐士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呼应了诗中所展现的隐逸志趣。
3. 分段赏析
首联“飞来便与雨声别,坐久甚忧天下寒”,起笔便着眼于雪的特质与诗人的心境。雪花飘落的声音与雨声截然不同,它轻柔、静谧,却带着冬日的清寒。诗人在轩中久坐,由眼前之雪联想到“天下寒”,将个人的寒冷升华为对天下苍生的忧虑,开篇便跳出对雪景单纯的赏玩,尽显诗人的仁厚之心。颔联“清极自然梅有韵,夜阑却喜竹平安”,聚焦雪中景物,融情于景。“清极”二字点出雪景的纯净澄澈,在这般极致的清寒中,梅花更显绰约风姿与内在气韵,雪的清与梅的韵相互映衬,营造出高洁雅致的意境;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看到竹子在雪中安然挺立,不禁心生欢喜。梅与竹皆是文人笔下象征高洁品格的意象,诗人对二者的关注与喜爱,实则是自身品格的喜爱,于细微之处流露对高洁品性的坚守。颈联“洛阳处士门深闭,剡曲先生琴不弹”,化用典故,拓展诗歌意境。“洛阳处士”暗指袁安,其雪天闭门僵卧的典故,凸显隐士的安贫乐道;“剡曲先生”则关联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此处写其“琴不弹”,似是说在这样的雪夜,连雅兴也为雪景所敛,更显雪夜的静谧与清寂。两句借古人古事,既呼应了听雪轩的环境氛围,也暗含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某种认同与向往。尾联“想在此时情思好,煮茶可笑老陶酸”,以议论作结,情趣盎然。诗人想象在这样的雪夜,人们情思正好,煮茶赏雪,不亦乐乎,而“老陶”(陶渊明)那般的清苦酸寒在此刻便显得可笑了。此句并非真的贬低陶渊明,而是以一种轻松诙谐的语气,表达雪夜中赏雪煮茶的闲适之乐,与首联的忧思形成对比,使诗歌情感更为丰富,也让诗人的形象更显鲜活,既有忧世之怀,亦有乐景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