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āng
cāo

朝代:元作者:杨维桢浏览量:3
shuāng
xiān
xiān
cǎo
jiān
jiān
ér
ér
宿
tián
zhī
chuān
穿
cǎi
tíng
huā
wéi
shí
xià
yàn
jiē
ér
tiān
tiān
yǒu
piān
shùn
nìng
ér
lián
chén
shuāng
tiān
qín
cāo
yǒu
shuāng
wèi
yǐn
wéi
hòu
zèn
ér
jiàn
zhú
shāng
ér
zuò
yuē
:“
:“
zhāo
shuāng
cǎi
chén
hán
kǎo
míng
xīn
xìn
chán
yán
huáng
tiān
zāo
qiān
tòng
tóng
ēn
yǒu
piān
shuí
shuō
shuò
zhī
yuān
。”
。”
shǐ
使
shì
guǒ
chū
shùn
wèi
zhī
yún

译文

霜色鲜明啊小草稀疏,孩儿独自踩着霜露啊夜宿野田。穿着荷叶做成的衣裳啊叶片易破,采集葶花来作为食物,却难以咽下。唉我的天父,为何您如此偏心,我不能像儿子顺从父亲那样顺从您,难道您就不能像怜爱儿子那样怜爱我吗。踏着清晨的寒霜,向着苍天哭泣。《琴操》中有《履霜操》一曲,说的是尹吉甫的儿子伯奇被后母诬陷而遭驱逐,因感伤自身遭遇而创作了此曲。原词写道:“清晨踩着寒霜啊感受晨寒刺骨,父亲不明白我的心啊听信谗言。我有何辜啊皇天让我遭此灾祸,同样死去却有不同的痛苦啊,恩惠为何如此不公,谁能陈说此事啊知晓我的冤屈。”如果这首词真的出自伯奇之手,那么伯奇就不能企及舜的德行了。因此我为他补写了词句。

逐句剖析

"霜鲜鲜兮草戋戋":霜色鲜明啊小草稀疏,

"儿独履兮儿宿野田":孩儿独自踩着霜露啊夜宿野田。

"衣荷之叶兮叶易穿":穿着荷叶做成的衣裳啊叶片易破,

"采葶花以为食兮不下咽":采集葶花来作为食物,却难以咽下。

"嗟儿天父兮天胡有偏":唉我的天父,为何您如此偏心,

"我不父顺兮宁不儿怜":我不能像儿子顺从父亲那样顺从您,难道您就不能像怜爱儿子那样怜爱我吗。

"履晨霜兮泣吾天":踏着清晨的寒霜,向着苍天哭泣。

"琴操有《履霜》":《琴操》中有《履霜操》一曲,

"谓尹吉甫子伯奇为后母谮而见逐":说的是尹吉甫的儿子伯奇被后母诬陷而遭驱逐,

"自伤而作也":因感伤自身遭遇而创作了此曲。

"其词曰":原词写道:“

"朝履霜兮采晨寒":清晨踩着寒霜啊感受晨寒刺骨,

"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父亲不明白我的心啊听信谗言。

"何辜皇天兮遭斯愆":我有何辜啊皇天让我遭此灾祸,

"痛殁不同兮恩有偏":同样死去却有不同的痛苦啊,恩惠为何如此不公,

"谁说硕兮知此冤":谁能陈说此事啊知晓我的冤屈。”

"使是词果出伯奇":如果这首词真的出自伯奇之手,

"则伯奇不得希于舜矣":那么伯奇就不能企及舜的德行了。

"予为之补云":因此我为他补写了词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履霜操》是元代杨维桢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诗中先描绘霜露鲜明、小草稀疏的景象,接着写儿子独自穿着草鞋宿于野田,以荷叶为衣却易破,采楟花为食难以下咽的困苦处境,进而发出“天父为何有偏”的悲叹,表达自己虽未顺从父亲却盼能得到怜爱,踏晨霜而泣问苍天的哀伤之情。全诗以直白的语言、质朴的表达技巧,通过描述人物的艰难遭遇和内心悲叹,展现出一种凄苦的氛围,主题围绕着身世之悲与对命运的质问,思想感情真挚动人,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杨维桢(1296~1370),元代文学家。一作杨维祯,字廉夫,号铁崖。因擅吹铁笛,自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杨维桢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一生致力于诗文辞赋的革新,亦工散曲,又善行草书。其尤以倡导古乐府而追随者甚众,形成“铁雅诗派”。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其在创造手法上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受李贺影响很深。代表作品有《丽则遗音》《铁崖先生古乐府》《东维子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借“霜鲜鲜”“草戋戋”的寒野景象、儿履霜宿野田、衣荷食葶的悲惨处境,写出了儿子在困境中的自责与孝道,以及对命运的忍耐与凄苦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儿独履兮儿宿野田”,此句直接描绘孩子独自在野田行走、留宿的情景,没有多余修饰,用简练的语言展现出其孤单无依的状态。自然环境描写:“霜鲜鲜兮草戋戋”,“霜鲜鲜”刻画寒霜浓重的寒冷,“草戋戋”描绘草木稀疏的荒凉,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衬托出孩子处境的艰难。对比:“霜鲜鲜兮草戋戋,儿独履兮儿宿野田”,前半句的严寒荒凉与后半句孩子的孤单单薄形成对比,凸显出孩子遭遇的悲惨。烘托:“衣荷之叶兮叶易穿,采葶花以为食兮不下咽”,以荷叶易破、葶花难咽的细节,烘托出孩子缺衣少食的饥寒困境。情景交融:“履晨霜兮泣吾天”,“履晨霜”的寒冷景象与“泣吾天”的悲戚情感交融,让悲怆之情更浓。

3. 分段赏析

“霜鲜鲜兮草戋戋,儿独履兮儿宿野田”两句描绘了寒霜鲜明、小草稀疏的景象,以及“儿”独自穿着草鞋宿于野田的情景。“霜鲜鲜”突出环境的寒冷恶劣,“草戋戋”以草木稀疏衬其孤单,“独履”“宿野田”则具体刻画其无依无靠的处境,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悲凉的画面,为全诗奠定凄惨基调。“衣荷之叶兮叶易穿,采葶花以为食兮不下咽”两句写“儿”以荷叶为衣,然荷叶易破难以御寒,采摘楟花为食,却难以下咽。借传说中以自然物为衣食的情节,“衣荷之叶”“采楟花”是对饥寒生活的具象化描写,“叶易穿”见衣衫褴褛,“食不下咽”状其饥饿却难以为继的危困,通过细节刻画强化了生活的悲惨程度。“嗟儿天父兮天胡有偏,我不父顺兮宁不儿怜”两句是“儿”的哀叹,谓天父为何有失偏颇,而自己未顺从父命,怎会不被父亲怜爱。“天父”“父顺”将父子关系与天命相连,不责父信谗或偏心,反责己未顺命,以“宁不儿怜”的疑问句式,凸显其对父爱的执着期盼,将自责之情推向高潮,提升了孝道的精神境界。“履晨霜兮泣吾天”一句聚焦于“儿”踏晨霜而泣问苍天的场景。“晨霜”点明时间,清晨霜重更显寒冷,强化环境的残酷,“泣吾天”以哭泣问天的动作,将悲怆之情与自然景象交融,既含对命运的无奈,又以“晨霜”的特定情境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情景相生。

4. 作品点评

杨诗全篇共七句,较韩诗句数更少,却比原诗多出两句。由此可见,该诗并非对原作的单纯模仿,而是依据旧有故事重新创作的新诗。无论是在立意深度还是意境营造方面,均超越了原乐府诗,充分彰显了杨维桢在驾驭古乐府体裁上的卓越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昱《绣球花,次兀颜廉使韵》

下一篇:元·张宪《杨花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