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cháng
yuán
yóu
lóng
mén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3
tān
shēng
dàng
gāo
qiū
jìng
yún
lín
huí
tóu
luò
yáng
chéng
què
chén
shēn
qián
shén
guāng
niú
bèi
jīn
chūn
fēng
ěr
yīn
jiàn
rén
xīn
xiào
qīng
shān
wèi
shòu
èr
máo
qīn
wèn
lóng
mén
suǒ
shān
yīn
píng
shēng
mèng
xiǎng
jiā
chù
liú
yǎn
gèng
dēng
lín
yǒu
zhī
fāng
jiǔ
huàn
shān
huā
shān
niǎo
bàn
zuì
shí
yín
zhú
shān
shuǐ
yǒu
qīng
yīn

译文

八节滩的急流声回荡在龙门峭壁间,秋气笼罩着寂静的山林。回头看看洛阳的城楼,尘土是多么的深厚。以前我们像王衍一样旷放超逸,到现在行为也不被世俗人所理解,由此可见古人的心性。不要计较尘世功名得失,徜徉山水,怡然自得,白发自然不容易长出来。要问龙门的风景,跟何处相似,跟山阴道一样美不胜收。是我生平梦想最好的地方,留待以后再来游览山水。我有一卮芳香的美酒,呼唤多情的山花,可人的山鸟,陪伴我饮酒赋诗。不需要乐器,山水自有美妙的声音。

逐句剖析

"滩声荡高壁":八节滩的急流声回荡在龙门峭壁间,

# 滩声荡高壁:此句写龙门山水胜景。

"秋气静云林":秋气笼罩着寂静的山林。

# 秋气静云林:此句写龙门山水胜景。

"回头洛阳城阙":回头看看洛阳的城楼,

# 城阙:指城楼。

"尘土一何深":尘土是多么的深厚。

# 一何:何其,多么。

"前日神光牛背":以前我们像王衍一样旷放超逸,

# 神光牛背:典出《世说新语·雅量》:晋王衍为族人所辱,不以为意,与王导同乘车时劝导说:“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注云:“盖自谓风神英俊,不至与人校(计较)。”神光,眼神,目光。,前日:以前。

"今日春风马耳":到现在行为也不被世俗人所理解,

# 春风马耳: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喻对外界议论置若罔闻。李长源好议论,性偏躁。以上两句有劝勉之意。

"因见古人心":由此可见古人的心性。

"一笑青山底":不要计较尘世功名得失,徜徉山水,怡然自得,

"未受二毛侵":白发自然不容易长出来。

# 二毛:头发花白。

"问龙门":要问龙门的风景,

"何所似":跟何处相似,

"似山阴":跟山阴道一样美不胜收。

# 山阴:在今浙江绍兴,古代著名风景名胜之地。《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使人应迎不暇。’”此谓龙门美景甚多,如同山阴道。

"平生梦想佳处":是我生平梦想最好的地方,

"留眼更登临":留待以后再来游览山水。

# 留眼更登临:此句化用杜甫《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

"我有一卮芳酒":我有一卮芳香的美酒,

# 卮:酒器,容量四升。

"唤取山花山鸟":呼唤多情的山花,可人的山鸟,

"伴我醉时吟":陪伴我饮酒赋诗。

"何必丝与竹":不需要乐器,

# 丝与竹:指琴瑟、箫笛等乐器,此泛指乐器。此句化用左思《招隐》:“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山水有清音":山水自有美妙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与友人同游洛阳龙门时所作。该词借景叙情,上阕以“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描绘龙门山水的雄浑与静谧,又以“尘土一何深”的洛阳城阙,对比凸显尘世喧嚣。下阕将龙门比作山阴之地,赋予其人文底蕴,并借“山花山鸟伴醉吟”的想象,展现与自然相融的超脱。词中“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化用典故,点明自然之美远胜世俗纷扰。全词语句清新自然,借山水叙情,既暗含对友人的激励劝勉,也表达出词人“尘泥免相浣,梦寐见清颍”的思想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是元好问与友人李长源同游洛阳龙门时所作。作于1216,同年,词人在女几山躲避兵乱,与李长源分别。后又从洛阳返回三乡与李长源一起游龙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寄情山水为主题的词。通过对龙门山水胜景的描绘,以烟霞泉石的真淳古淡,反衬出尘世的污浊纷攘,借景叙情,寄托了词人蓄之已久的“尘泥免相浣,梦寐见清颍”的思想情趣。

2. 写作手法

对比:巧用对比,笔势连转,利用画面和意绪的多重变换与剪接造成了令人惊艳的效果。例如“滩声荡高壁”的动态壮阔与“秋气静云林”的静态清幽形成对比,既展现龙门山水之灵动,又暗含对世俗纷扰的疏离感。“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将洛阳的污浊与龙门的明净对比,批判功名利禄的束缚。用典:此词处处用典,又贴切无痕,古朴雅致又不失晓畅直白。例如“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化用左思《招隐诗》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一句。原句强调自然之声胜于人为丝竹。典故的使用,既自然承接上片“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的意趣,又表达了词人超脱世俗、独善其身的思想感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风景之趣喻人生处世之道,由景道情,极其自然。“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动静交织,构建龙门山水的立体画面。“滩声荡高壁”取动态视角,选取了洛阳龙门特有的滩声,用“荡”字写出了水流湍急、声音喧嚣的景象。“秋气静云林”转静态摹写,秋日澄明的天光里,云气静泊、林木含幽,一“静”字点染出秋山的澄澈空寂。一动一静,相互呼应,形成一幅秋光水势图,足见词人炼字功力和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笔锋由自然景观转向人文对照。“回头”二字形成空间跳转,将视角从山水转向洛阳城,用“尘土”象征名利纷争,与上文的清幽形成鲜明反差,体现词人对世俗的批判。“尘土一何深”此处与前文自然之景形成鲜明对照,对照的不单一是自然景色,将仕与隐,争竞与安恬,以及对其间苦与乐的观感、评价,都隐寓于中,隐含词人对利名追逐、世俗扰攘的厌弃,为全词超脱尘俗的情感埋下伏笔。“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词人援引典故深化情志,“神光牛背”化用《世说新语》王衍典故,赞友人李长源超然物外的风骨;“春风马耳”引李白诗句,讽喻世人对外界非议的敏感,反衬友人的卓尔不群。词人借古人的话劝勉友人,让其不要受外界干扰,不要计较世俗议论的得失。“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其中“一笑”以举重若轻之态消解世俗焦虑,“青山底”将自然人格化,赋予山水抚慰心灵的力量。笔锋一转,由不计较世俗议论得失,转到徜徉山水、怡然自得的心理情态。既是词人自我心境的写照,亦暗含对友人“共保初心”的劝勉,景语与情语浑然一体。下阕表达出龙门胜景,天地难寻,应该在山水之间找到自己的乐趣。“问龙门,何所似,似山阴。”以“问”启思,将龙门与“山阴”类比,化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典故,既赞龙门景致之丰富,又暗含对友人才情的钦慕。借地理联想拓宽审美空间,使龙门之美超越地域局限,升华为精神桃源。“平生梦想佳处,留眼更登临。”直抒胸臆,坦言龙门是生平向往的“梦想佳处”,“留眼”呼应杜甫“留眼共登临”诗意,渲染出景物的迷人风光,想要流连赏览。“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作者被美景陶醉,要在此畅饮开怀,以花鸟作伴,倾听天颢之音,欣赏这脱尘出凡的美景。“唤取”二字赋予自然万物以灵性,打破人与自然的主客界限,构建出“物我同趣”的诗意境界。这里一方面表现出词人对和平、安定、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的黑暗现实的否定,同时,也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思想感情在其身上的体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清丽自然,命意又古朴浑雅,直接用左思《招隐诗》成句,以自然之声对比丝竹之音,不愿再闻听什么丝竹之乐,以平易晓畅的语言出之。感情表达却委婉多致,表现词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思想感情。

4. 作品点评

全词语句清新自然,诗意又古朴雅致。全篇自然倾泻,真情实感流露笔端。词境恢宏阔大又自然清新,上阕写龙门山水动人心魄,下阕写山花山鸟又摇曳生姿,雄健中不乏深婉。多用典故成句但化用无痕,用典的密度和力度不逊辛弃疾,但却丝毫不见板滞与晦涩,与词境融合圆美,语如己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语入词,词语入曲,善用之即是出处,袭而愈工也。

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冕《水竹居》

下一篇:元·马致远《【双调】寿阳曲_山市晴岚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