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méi
fēng
·
·
qiáng
wēi

朝代:元作者:马致远浏览量:3
qiáng
wēi
huā
shuāng
lěng
xiāng
tíng
méi
shāo
yuè
xié
rén
yǐng
hèn
qíng
shí

译文

蔷薇花沾着点点清露,圆圆的荷叶上贮满雨滴,菊花上结满一层秋霜,凄冷的庭院里香气弥漫。梅花梢上月亮斜挂,人影孤孤单单的,可恨薄情的人辜负了四季的美好时光。

逐句剖析

"蔷薇露":蔷薇花沾着点点清露,

# 蔷薇:代表春天。

"荷叶雨":圆圆的荷叶上贮满雨滴,

# 荷叶:代表夏天。

"菊花霜冷香庭户":菊花上结满一层秋霜,凄冷的庭院里香气弥漫。

# 菊花:代表秋天。

"梅梢月斜人影孤":梅花梢上月亮斜挂,人影孤孤单单的,

"恨薄情四时辜负":可恨薄情的人辜负了四季的美好时光。

# 四时辜负:指辜负了四季的美好时光。,薄情:指情人。因心有所怨,故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落梅风·蔷薇露》是元代马致远创作的一首散曲。这支曲子借四季景物的更迭,展现女子从春至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始终殷切盼望着情人或丈夫归来,可最终却盼而无果,由此心生对对方薄情负心的怨恨。全曲将景色与情感巧妙融合,借助“蔷薇花”等诸多意象,把四时景物与女子心境紧密相连,生动逼真地勾勒出一幅女子苦苦思念情郎的画面,描写细腻入微、真切动人,充满了浓郁的情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创作以格调飘洒脱俗,语言典雅清丽著称。杂剧或写历史兴亡之爱国主题,或写士人怀才不遇之穷愁困顿,多数则写隐居乐道、神仙道化,以寄孤愤。散曲多写景纪行、叹世归隐之作。风格皆豪放清逸。马致远终生致力于剧曲创作,所作杂剧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及与人合写的《黄粱梦》七种,其中《汉宫秋》最为著名。散曲有辑本 《东篱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马致远的“落梅风(寿阳曲)”重头小令总计有二十三首,其内容皆围绕言情展开,这些作品均收录于《阳春白雪》之中,而此支小令在其中位列第二十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属于抒情题材。借助“蔷薇花”等诸多意象,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女子对情郎苦苦思念的画面,表达了对对方辜恩薄幸的怨恨。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全曲借“蔷薇露,荷叶雨,菊花霜冷香户。梅梢月斜人影孤”这些四季景色,抒发女子内心的孤独、哀怨以及对薄情之人的怨恨。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如梅梢月斜衬出女子孤单身影,强化了哀怨之情。

3. 分段赏析

此曲巧妙地以景入情,借助“蔷薇”“荷花”“菊花”“梅花”这些分别代表四季的花卉,以及“露水”“夏雨”“秋霜”“梅影”等四季景物的变化,细腻展现出女主人公一整年都在殷切盼望着情人或丈夫归来,然而最终却盼而无果,由此滋生出对对方负恩薄幸的深深怨恨。这支小令将女主人公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生动逼真,情致浓郁。“蔷薇露”呈现出一幅晶莹的露珠在蔷薇花上缓缓滚动的美妙画面,可这些露珠于女子而言,恰似她孤独落下的眼泪。在蔷薇花前,女子独自痴痴等待爱人,满心皆是孤寂伤感,全然无心欣赏花之美丽。“荷叶雨”,在古典诗词里,荷与雨紧密相连。像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晏殊《渔家傲》里“荷叶荷花相间斗,红娇绿嫩新妆就。昨日小池疏雨后,铺锦绣,行过去频回首”,都描绘出荷叶如小伞般贮满雨滴,雨滴在荷叶间滚动的景致。但即便如此动人的美景,也无法驱散女子心中的愁绪。“菊花霜冷香庭户”,秋霜寒冷,唯有菊花香气四溢,整个环境透着一股清冷孤寂,令人不禁联想到女子的孤苦境遇,她是否也如李清照在深秋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般呢?“梅梢月斜人影孤”,夜月斜挂在梅梢,女子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单。古人写梅,常以月黄昏来映衬,营造出朦胧清幽、清雅超逸的意境,以烘托梅花神韵清秀、高洁端庄的气质。在这样的夜晚,若男主人公能出现,女主人公该是何等惊喜。可这男主人公恰似现代作家沈从文《边城》中的傩送,归期不定,也许明天就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再出现。如此这般的等待,是否只是一场徒劳?这样的男人,究竟值不值得女子去等待?负心薄情的他,无情地消耗着女子的生命。而痴情的女子,始终等不来自己的幸福,唯有漫漫长夜与孤独相伴。终于,女子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情绪,发出“恨薄情四时辜负”的悲叹,怨恨那薄情的心上人,让自己白白辜负了这春夏秋冬的美好时光。作者独具匠心地把四季景物与女主角的心境融合在一起,借助“蔷薇花”等丰富意象,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女子苦苦思念情郎的画面,使人不禁为女子的相思之苦而感伤,对她孤苦的命运心生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冕《题墨梅图》

下一篇:元·凌云翰《苏武慢·玉砌雕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