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o
tiān
·
·
xiǎo

朝代:元作者:乔吉浏览量:3
nuǎn
hōng
zuì
fāng
xīn
dòng
chú
yīng
shēng
zài
xiǎo
lián
lóng
huàn
xǐng
huā
qián
mèng
zhǐ
jiǎ
xiān
róu
méi
ér
qīng
zòng
xiāng
wèi
zhōng
cōng
cuì
fēng
jiāo
qiè
zhòng

译文

暖烘烘,沉醉的宾客,缠逼得芳心萌动。小黄莺儿一声声在帘栊鸣啼,惊醒了春日里花前的慵懒梦境。她的指甲纤细柔软,眉梢轻轻扬起,应和的相思曲还未奏完。手指如玉葱般洁白,云峰般的秀发,娇弱地拨弄着沉重的琵琶。

逐句剖析

"暖烘":暖烘烘,

"醉客":沉醉的宾客,

"逼匝的芳心动":缠逼得芳心萌动。

# 逼匝:一作“逼拶”,局促在狭窄之地,即逼迫意。

"雏莺声在小帘栊":小黄莺儿一声声在帘栊鸣啼,

# 小帘栊:挂帘的小窗。

"唤醒花前梦":惊醒了春日里花前的慵懒梦境。

"指甲纤柔":她的指甲纤细柔软,

"眉儿轻纵":眉梢轻轻扬起,

"和相思曲未终":应和的相思曲还未奏完。

"玉葱":手指如玉葱般洁白,

# 玉葱:形容手指细白。

"翠峰":云峰般的秀发,

# 翠峰:指发髻高耸。

"娇怯琵琶重":娇弱地拨弄着沉重的琵琶。

# 娇怯:一作骄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朝天子·小娃琵琶》为元代曲家乔吉所作散曲,收录于其中吕宫曲牌组。此曲创作于元顺帝至正年间,时作者已至暮年,境遇困窘,加之元代曲艺高度繁荣的文化语境,遂借歌女形象寄寓对纯粹美好的珍视之意。全篇以宴饮欢腾的场景为底色,借助琵琶少女稚嫩局促的神态与周遭热闹氛围形成的反差,勾勒出其纤弱姿容与思乡心绪。“雏莺声”“纤指拨弦”等动态细节的白描刻画人物,“玉葱”“翠峰”等意象则烘托出少女清丽的容貌;结句“骄怯琵琶重”更以反衬之法,凸显其身形单薄,字里行间漫溢着深切的怜爱。整体风格清婉含蓄,与白居易《琵琶行》的沉郁沧桑形成鲜明对照,着重捕捉少女未经世事的纯真心性,字里行间浸透着乔吉对底层艺伎的深切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散曲作家

乔吉(?~1345),亦作“乔吉甫”。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乔吉的散曲作品丰富,风格清丽,与张可久并称“元散曲两大家”。其擅长小令,能雅俗兼赅。他的剧作对明代剧坛很有影响,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一种,现存《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三种。结集有《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三种,近人辑为《梦符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乔吉一生为落魄文人,恋风月、嗜酒自遣、借诗抒怀、浪迹四方。然其绝非轻薄之辈。此散曲绘年幼歌姬抱琵琶和歌之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关于宴饮的散曲,通过对小娃琵琶女天真娇弱、技艺未精却强撑弹奏的形象刻画,以热闹狂欢的市井场景为背景,反衬其处境的弱势与辛酸;同时借“和相思曲未终”的留白,表达对其命运的深切同情,展现作者乔吉虽落魄却善良柔情的心性。

2. 写作手法

烘托:作者通过“纤柔”(指甲)、“轻纵”(眉梢)、“玉葱”(手指如葱白)、“翠峰”(眉色如远山)四组细腻描写,以轻柔的笔触烘托琵琶女的娇弱与纯洁,未直接刻画容貌却让读者如见其态。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曲中“暖烘”“花前梦”等明媚春景,反衬少女“和相思曲未终”的愁绪;“玉葱”“翠峰”等清丽意象,反衬“琵琶重”的无力感。通过乐景与哀情的矛盾,深化少女的孤独与无奈,流露作者对其的怜惜。对比:宴饮的“暖烘”“醉客”等热闹场景与少女“娇怯琵琶重”的拘谨形成鲜明对比;外部欢闹氛围与少女内心的“相思曲未终”构成情感反差,强化其柔弱形象与思乡情结。白描:全曲运用简练生动的笔触,不加修饰地勾勒琵琶少女的形象。如“指甲纤柔”“眉儿轻纵”以细节白描其娇柔之态,“雏莺声在小帘栊”则通过声音动态刻画春景,使人物与情境跃然纸上。白描手法的运用突出少女的纯真稚嫩,增强画面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 分段赏析

开篇“暖烘,醉客,逼匝的芳心动”以简练的三组词营造氛围。“暖烘”点明环境温暖宜人,“醉客”暗指周围人被这氛围陶醉,“逼匝的芳心动”则直写少女在这温馨场景中萌动的情思,为后文弹琵琶的情节做铺垫,画面暧昧又灵动。“雏莺声在小帘栊,唤醒花前梦”用“雏莺声”比喻少女琵琶声的清脆婉转,如小黄莺初啼般鲜活;“小帘栊”限定了声音传来的空间,更显幽微细腻。“唤醒花前梦”将琴音的感染力具象化,仿佛少女本在花前沉睡,被这琴声轻轻唤醒,画面轻盈如梦,暗含对琴音动人、少女灵秀的赞美。“指甲纤柔,眉儿轻纵,和相思曲未终”运用白描手法,转向细节刻画。“指甲纤柔”写她按弦的手指细软,“眉儿轻纵”写眉梢微扬的神态,尽现弹奏时的专注与灵动;“和相思曲未终”点出琴曲内容,未终的余韵更添情思悠长,将少女的情态与琴曲的情感融合,余味无穷。结尾“玉葱,翠峰,娇怯琵琶重”以“玉葱”形容少女手指如洁白玉葱般纤细,呼应前文“指甲纤柔”;“翠峰”或指发髻上的青碧装饰,或喻其秀美容颜,“纤柔,轻纵,玉葱,翠峰”四组词用得极为精慎,又经妙笔点染。既勾勒出女子容貌体态,又留予读者想象空间。诗人未细致刻画其容貌,读者却能从鲜活词藻中细品其美。另一方面,其娇怯神态、不谙世事的模样,与醉客喧嚣的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其处境的弱势与苦涩,引发诗人读者共情。“娇怯琵琶重”用“娇怯”二字凸显少女的柔弱可爱,或许是琵琶略重,她弹奏时略显吃力,却更添几分娇憨,将人物的娇美与琴曲的韵味融为一体,余韵袅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侯善渊《满庭芳·太古真风》

下一篇:元·萨都剌《层楼晚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