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jìng
shā
·
·
qīng
tái
xiāo
xiāo

朝代:元作者:张可久浏览量:3
qīng
tái
xiāo
xiāo
cāng
yún
qiū
shuǐ
tiáo
tiáo
hóng
shān
zhāi
xiǎo
xiǎo
yǒu
shuí
céng
dào
tàn
méi
rén
guò
qiáo

译文

满院青苔一株株古树萧萧,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满山红叶掩映得山斋小小,有谁曾经找到?高尚的人走过的桥。

逐句剖析

"青苔古木萧萧":满院青苔一株株古树萧萧,

# 萧萧:风吹树林木摇动的声音。此处形容冷清幽静。

"苍云秋水迢迢":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

# 迢迢:高、远貌。

"红叶山斋小小":满山红叶掩映得山斋小小,

"有谁曾到":有谁曾经找到?

"探梅人过溪桥":高尚的人走过的桥。

# 探梅人:指作者自己。梅,比喻高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天净沙·青苔古木萧萧》是元代张可久创作的小令。此曲以秋景为依托,描绘了青苔古木、苍云秋水、红叶山斋等景致,构建出高远清幽之境,宛如淡雅山水画。诗中对友人鲁卿隐居生活的礼赞,也流露自身对隐逸的向往。头三句写景,以相同结构由小及大、又由大入小勾勒秋山云水样貌,色彩与结构丰富多变,营造静谧禅境。“青苔古木萧萧”衬秋日凄清,“苍云秋水迢迢”拓开境界,“红叶山斋小小”聚焦山斋。后两句“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以自问自答,借“探梅人”将鲁卿比作高士,“过溪桥”暗示山斋幽深。上半幅写景即写人,见隐者品格风致;下半幅写自身探望,显深挚友情。其词风如朱权所言“清而且丽,华而不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天净沙·青苔古木萧萧》由元代张可久创作。有可能是张可久抵达鲁卿的茅舍后,将途经溪桥时目睹的景致与内心的思绪诉诸于鲁卿,随后又以笔墨留存下了这些瞬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小令,也是一首写景寄情的隐逸题材作品。该曲描绘了青苔古木、苍云秋水、红叶山斋等秋日景致,构建出高远清幽之境,营造出静谧禅意氛围。通过对鲁卿山斋及其环境描写,展现隐者高尚纯洁品格,表达作者对其隐居生活的礼赞与自身向往之情。后两句以“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自问自答,借“探梅人”将鲁卿比作高士,流露深挚友情,于秋景衬托中,凸显对隐逸生活的倾慕。

2. 写作手法

对比:“红叶山斋小小”一句中,“红叶”的艳丽与前文“萧萧”所代表的肃杀、“苍云”的暗沉形成强烈色彩对比。“红”色的鲜明醒目,瞬间点亮画面,冲击读者视觉。同时,“小”的山斋与“萧萧”“迢迢”所营造的宏大、悠长之景对照,突出了山斋在这秋山云水图中的独特位置,使其成为焦点。这三句通过相同句式结构,从微观到宏观再回到微观,在色彩与结构上层层映衬、对比,尽显秋山云水的独特风貌。

3. 分段赏析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首句“青苔古木萧萧”,构建起秋日山中的初始物境。青苔附着于古木,二者相依,营造出一种幽僻、死寂之感。“萧萧”一词,摹写出木叶飘零之态,进一步烘托出此处氛围的凄清与古静,仿佛时间在此都放慢了脚步,将秋日的肃杀之气渲染得淋漓尽致。“苍云秋水迢迢”,笔锋一转,境界陡然开阔。高空之上,长云漫漫,尽显宏阔气象;秋水悠悠,平沙落雁点缀其间,共染秋色。“迢迢”一词,不仅描绘出秋水的悠长,更将苍云与秋水相勾连,使得水云一色,画面极具纵深感与延展性,给人以开阔、悠远的视觉感受,色彩上也比前句明亮许多。“红叶山斋小小”,聚焦于鲁卿的山斋。在红叶的环绕下,山斋显得小巧玲珑。与前面肃杀、旷远的景象不同,“红叶”这一意象带来了秋日里最为艳丽的色彩,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红”与前句的“萧萧”“苍云”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刺激着读者的感官;“小”则与“萧萧”“迢迢”所呈现的宏大、悠长相对照,使山斋成为画面的焦点,同时也为后文的展开埋下伏笔。这三句采用相同的句式结构,从微观的青苔古木起笔,渐次拓展至宏观的苍云秋水,最后又收束到微观的红叶山斋,由小及大、再由大到小,层次分明地勾勒出秋山云水的独特风貌。在色彩与结构上,层层递进又相互映衬,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此句视角转换,以设问“有谁曾到?”起笔,进一步强化鲁卿山斋的幽深静谧。在如此清幽之地,鲜有人至,给人以神秘、清幽之感。“探梅人过溪桥”,点明“探梅人”正是作者自己。虽此时并非梅花绽放的季节,但“梅”自古以来便象征着高洁、隐逸之士。作者以“探梅人”自比,将鲁卿比作梅一般的高士,通过这种隐喻的手法,委婉而又真挚地表达了对鲁卿的赞美与崇敬之情。此句在延续前文清幽氛围的同时,又增添了文化内涵与情感深度,使整首作品的意境得到升华。

4. 作品点评

《天净沙》这一曲牌,多被用以描绘秋景、抒发悲戚怀远之情。而此篇《天净沙》,另辟蹊径,借秋景烘托,着力刻画高士鲁卿的隐逸之态。“探梅人过溪桥” 一句,蕴藉着几分空灵的禅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尤翛然独远。

清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马致远《南吕·四块玉·恬退》

下一篇:元·乔吉《殿前欢·拍栏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