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云海几千里":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在云海之中,相隔几千里之遥,
# 三山:指福州的三座山,即于山、鸟石山和越山。
"十幅蒲帆挂烟水":十幅蒲草织成的船帆高挂在弥漫着烟雾的水面上。
# 烟水:烟波。烟,一作秋。,蒲帆:蒲席作的船帆。
"吴中过客莫思家":从吴中过往的旅人啊,不要总是思念家乡,
# 莫:一作不。,吴中:今江苏苏州吴县区,古称吴中。
"江南画船如屋里":江南的画舫之中就如同在家屋里一样舒适自在。
"芦芽短短穿碧沙":短短的芦芽从碧绿的沙滩中钻出,
# 碧沙:长满绿草的沙滩。,芦芽:刚出土的芦苇幼芽。
"船头鲤鱼吹浪花":船头处,鲤鱼欢快地游动,激起了层层浪花。
"吴姬荡桨入城去":江南的女子划着船桨向城中而去,
# 桨:划船的器具。,姬:对妇女的美称。
"细雨小寒生绿纱":在蒙蒙细雨和微寒的天气中,绿色的纱帐仿佛也生出了寒意。
# 小寒:即小寒食,寒食节的第二天。
"我歌《水调》无人续":我唱起《水调》这首歌,却没有人接着唱下去,
# 《水调》:《水调歌》,乐府商调曲名。《乐府诗集・近代曲辞》引《乐苑》说,《水调歌》为隋炀帝开汴河幸江都时所制,第五遍五言声调最为怨切。唐人又演为大曲名《新水调》。
"江上月凉吹紫竹":江面上月色清凉,吹动着岸边的紫竹。
# 紫竹:指竹箫。
"春风一曲《鹧鸪吟》":在春风中唱起一曲《鹧鸪吟》,
# 《鹧鸪吟》:即词牌《鹧鸪天》。
"花落莺啼满城绿":花瓣飘落,黄莺啼叫,满城都被绿意笼罩。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1. 分段赏析
诗开篇“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以宏大的视角描绘出三山在云海笼罩下绵延千里的壮阔之景,而“十幅蒲帆挂烟水”则将视线拉至江面,展现出船只在如烟的水面上扬帆而行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开阔又略带朦胧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悠远的基调。“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劝慰吴中的过客不必过多思念家乡,因为江南的画船宛如温馨的屋子,巧妙地体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与慰藉人心的力量,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归属感。“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聚焦于细微之处,芦芽短小却顽强地穿透碧沙,船头的鲤鱼嬉逐着吹起浪花,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水乡的自然生机与灵动活力,展现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水上画卷。“吴姬荡桨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绿纱”,勾勒出吴地的美女悠然荡桨划船进城的画面,在细雨微寒中,绿纱(或许指船篷等)更添几分朦胧与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淡淡的清冷之感。“我歌《水调》无人续,江上月凉吹紫竹”,转入抒情,“我”吟唱《水调》却无人应和,在江上月色清凉之时独自吹奏紫竹乐器,流露出一种孤独寂寞又不失高雅的情怀,借音乐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波澜。“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莺啼满城绿”,最后在春风中吟唱《鹧鸪吟》,伴随着花朵飘落、黄莺啼鸣,满城一片翠绿,以热闹的自然景象与美好的春光收尾,却又隐隐透露出一丝怅惘,在欢快中夹杂着对时光、境遇等的感慨,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多方面的景象与情感表达,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与诗人复杂的心境。
上一篇:元·萨都剌《彭城杂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