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杨花拍马头":洁白如雪的杨花纷纷扬扬地扑向行人的马头,
# 拍:一作扑。
"行人春尽过徐州":行人在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经过徐州。
"夜凉一片城头月":深夜时分,城头上只有一片明月,
# 凉:一作深。
"曾照张家燕子楼":曾经照耀过张家那座燕子楼。
# 曾照张家燕子楼:一作曾照张良案上筹。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1. 分段赏析
“雪白杨花拍马头”一句是描绘暮春之景的生动开篇。“雪白”精准地描绘出杨花的颜色,将其洁白如雪的特质鲜明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杨花的纯净色泽。“杨花”点明了具体的景物对象,它是暮春时节特有的标志性景致。“扑马头”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杨花以动态和生命力,仿佛它们是有意识地朝着行人的马头扑去。这一描写不仅生动地展现出杨花纷飞、四处飘散的动态画面,还从行人的视角出发,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暮春时节那种杨花漫天、纷纷扰扰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惆怅又充满春末气息的情感基调。“行人春尽过徐州”一句点明了时间和事件。“行人”明确了诗中的主体,即漂泊在旅途上的人,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泛指的旅人。“春尽”准确地交代了时间是暮春,春天即将结束,这一时节往往容易引发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过徐州”则点明了行人的行程,徐州在古代是一个具有重要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此句将人物与地点、时间相结合,既说明了诗中的场景发生在暮春时节的徐州,又暗示了行人在旅途中的匆匆行迹,为下文对徐州景象的进一步描写和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夜深一片城头月”一句营造出静谧而孤寂的氛围。“夜深”点明了时间是深夜,此时万籁俱寂,周围环境显得格外安静。“一片”强调了月亮的孤独和唯一,它独自高悬在城头之上,洒下清冷的光辉。“城头月”描绘出月亮的位置,高悬在城头,给人一种居高临下、俯瞰大地的感觉。这轮明月不仅照亮了夜晚的徐州城,更以其清冷的光芒烘托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同时也为下文的怀古之情埋下了伏笔。“曾照张家燕子楼”一句融入历史典故,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曾照”表示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张家燕子楼”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典故,相传与唐代女子关盼盼的故事有关。诗人由眼前所见的一片城头月,联想到曾经照耀过燕子楼的明月,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一联想,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曾经的繁华与故事都已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只留下这轮明月依旧见证着世间的沧桑变化。此句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是对眼前景象的描写,更蕴含着对历史兴衰、人事无常的深沉思考。
上一篇:元·王哲《报师恩》
下一篇:元·萨都剌《过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