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shā
gōu
diàn

朝代:元作者:王恽浏览量:3
gāo
liǔ
cháng
sòng
yín
àn
jīng
shí
biàn
míng
qín
qīng
fēng
shǔ
lián
sān
hǎo
shí
wàn
jīn
yuǎn
lǐng
bào
zhī
wéi
xíng
yún
suí
nòng
qīng
yīn
yáo
biān
rén
féi
chéng
jiè
sāng
zhè
yīn
nóng
mài
làng
shēn

译文

高大的柳树在路旁护送着在马上吟诗的行客,随着时序推移,树上鸣叫的鸟儿也在变换。清风连着三天吹消散了初夏的暑气,及时而来的雨水宝贵异常。远山环抱着村庄,围住了原野的景色,行云随着马的奔驰投下阴影,行客挥鞭驱马,兴致勃勃地进入肥城地界,眼前桑树与柘树郁郁葱葱,麦浪滚滚。

逐句剖析

"高柳长涂送客吟":高大的柳树在路旁护送着在马上吟诗的行客,

# 涂:通“途”。

"暗惊时序变鸣禽":随着时序推移,树上鸣叫的鸟儿也在变换。

# 时序变鸣禽:季节变鸟叫声也不同了。时序:时节顺序。变鸣禽:鸣叫的鸟儿变了。指随季节变换,路过的候鸟变换。

"清风破暑连三日":清风连着三天吹消散了初夏的暑气,

"好雨依时抵万金":及时而来的雨水宝贵异常。

# 依时:及时。

"远岭抱枝围野色":远山环抱着村庄,围住了原野的景色,

"行云随马弄轻阴":行云随着马的奔驰投下阴影,

"摇鞭喜人肥城界":行客挥鞭驱马,兴致勃勃地进入肥城地界,

# 肥城:县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附近。

"桑柘阴浓麦浪深":眼前桑树与柘树郁郁葱葱,麦浪滚滚。

# 柘:树名,叶卵形,可喂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沙沟店》是元代诗人王恽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春末夏初的旅途风光,展现田园生活的蓬勃气象。首联“高柳长涂送客吟”以柳树绵延的送别场景开篇,既点明时令,又暗含宦游漂泊之感;“暗惊时序变鸣禽”则借鸟鸣变化流露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敏锐感知,化用谢灵运诗句而浑然天成。颔联以“清风”“好雨”勾勒宜人气候,通过“破”“抵”二字凸显自然对行旅的抚慰,暗含对农事的关切。颈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岭与云影动态生机,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尾联以桑林麦浪的丰收图景收束全诗,“喜”字总揽前文意象,既表达宦游之趣,又暗含对民生富足的欣慰,呼应首联时令特征。全诗语言平实清新,结构工稳流畅,将旅途见闻与内心感悟结合,在律诗格律中透出散文般的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王恽(1227~1304),元代文学家。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中统年间入仕,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卒赠翰林学士承旨,谥文定。王恽与王博文、王旭齐名,其各类诗体均有涉及。其诗受元好问影响极深,崇尚气骨风神,推崇唐诗气象,主张“温醇典雅”“平淡而又含蓄,雍容而不迫切”。其词清丽雅正,平易通达,风格接近苏轼、辛弃疾。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称赞其词“清浑超逸,近两宋风格”。诗歌作品有《侠义行》《长庆行》《燕城书事》等。有《秋涧先生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的春季,时任职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的诗人,据诗中“清风破暑”一句推断,此作实际创作于当年夏日。彼时诗人行经肥城周边沙沟店,正值暑热之际却逢清风细雨,目睹沿途风光与丰饶景致,遂挥笔写下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夏天景色的诗。全诗描写了春末夏初的迷人景致,清风裹着细雨轻拂,绿野间鸟雀欢唱;更有桑林成荫、麦浪翻涌,男女田间勤作的身影,一派蓬勃兴旺的太平气象。诗人挥鞭驱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便将此景写入诗中,字里行间满是鲜活清新的生活韵味,读来令人心驰神往。

2. 写作手法

化用:“暗惊时序变鸣禽”“暗惊”一句,诗人巧妙化用谢灵运《登池上楼》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此句虽脱胎于前人,却已焕发全新气象,可见作者的写作技巧精妙纯熟。

3. 分段赏析

开篇“高柳长涂送客吟”,诗人便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浓郁的旅途意境。“高柳”二字,其姿态挺拔、柳枝纷披,正是盛夏繁茂的典型象征;“长涂”则一笔点破征程的无尽与游子的身份,这绵长的路径指向远方,也喻示着离家的距离与行役的漫长。尤为精妙的是这一“吟”字,它不仅赋予风中摇曳的柳树以情感的生命力——那柳丝拂动发出的细微声响,仿佛是与过客的依依絮语,化作无形的低吟浅唱——更深层地,它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与外化。离人面对自然,往往因处境相似而生出亲切感与共情,“客”之吟与柳之吟在此刻水乳交融,奠定了全诗既带漂泊感伤又含自然慰藉的基调。这送别的低吟,是离别之情的诗意表达,亦是途中孤寂心灵所感知的最初慰藉。紧承柳吟而来的“暗惊时序变鸣禽”,笔锋巧妙一转,在感官体验的递进中揭示时节潜移之实。一个“暗”字,精准捕捉了诗人被琐务所羁、无意间偶得觉察的心理状态。他沉浸于劳顿与风尘,几乎屏蔽了季节的悄然流转。此刻,因周遭柳韵带来的片刻宁静,敏感的感官方才重新开启。鸣禽的啼叫与往昔迥异——更嘹亮、更圆润、更富夏日的勃勃生机——这突如其来的自然天籁直叩心扉,使他“惊”觉时光已非复往昔。“变鸣禽”三字,字简而意丰,既是对自然物候(鸟鸣音质、种类)因季节更替而变化的客观描述,更是诗人内心因发现这种变化而产生的震颤与顿悟。此句既深得谢灵运“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的精髓,不着痕迹地借古出新,更巧妙地点出盛夏实至。这“惊”非仅因物候之变,更源于诗人陡然窥见自身在宦海浮沉中对时光流逝的钝感,瞬间涌起的是一种对生命被日常磨损、敏感消退的淡淡惊惧,交织着对自然美好重新被感知的微妙喜悦,体现了心灵从尘嚣复归自然时的复杂情绪。颔联“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诗人将目光投向旅途上更具普遍关怀意义的自然恩泽——风雨。“破”字下得极为传神,将无形的清风具象化、力量化,似一位勇猛的斗士,手持利刃,接连数日(“连三日”)不懈地劈开、驱散那令人窒息的酷暑,带来持续且显著的清凉。这股凉爽不再是偶然的抚慰,而是持续作用于身心的慷慨赠予,驱散了生理的不适,更扫荡了精神的烦闷。下句笔意升华,化用杜甫“家书抵万金”(《春望》)这一凝结着国仇家恨与个人漂泊血泪的典故,却以“好雨依时”完成了意象与情感的创造性转化。杜甫之“万金”关乎骨肉存亡、战乱离殇,沉重无比;此处“抵万金”则聚焦于风调雨顺对农耕社会命脉的珍重价值。及时而至的好雨(“依时”),滋润土地,催长庄稼,预示着五谷丰登、民生有望,这才是太平岁月里最朴质、最高昂的“万金”。对仗之精工(“清风”对“好雨”,“破暑”对“依时”,“连三日”对“抵万金”),尤其是动词“破”与“抵”的凝练传神(一个突出主动攻坚之势,一个强调内在价值之重),不仅生动刻画出夏日旅途气候的宜人舒适,更将笔触由个人体验提升到对普天之下农事的殷切关怀与丰收热望,心境也随之变得开阔明朗。颈联“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诗人的笔致由气候转向景物描写,展现旅途所见山野之美。上句“远岭抱枝”,一个“抱”字尽显拟人化之巧妙,赋予遥远山峦以人性化的温存与眷恋。巍峨的山体仿佛慈爱的臂弯,温柔地“抱”住苍翠的林木枝干;“围野色”则将这一意象推展为壮阔的画面:层层叠叠的山岭犹如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风,深情款款地“围”拢、拥抱、守护着中间斑斓的田野色彩,构图层次丰富且极具空间张力。山岭、树木与田野因这“抱”与“围”而亲密交融,和谐共生,这幅充满野趣的画面,正是诗人内心闲适的象征。下句则视线回拉,描写行走时身边变幻的云影。“行云随马弄轻阴”,“随马”二字捕捉住行旅的典型场景:天空的流云似乎因人马行走而不断调整,轻盈地追随着马匹的前行轨迹;“弄”字尤为灵动出彩,源自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之神韵,将本无生命的浮云瞬间点化成为活泼顽皮、通晓人情的精灵。它俏皮地在旅人与坐骑周围投下片片流动的阴翳,时隐时现,似在与人嬉戏。这与“抱”字遥相呼应,近旁的流云与远方的山岭一样,都以一种亲密无间的方式陪伴着行旅,增强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相依相伴的和谐氛围。整个颈联动静相宜,色调清雅,将夏日山行的恬淡、幽静、灵动与亲切完美地融为一体。尾联“摇鞭喜入肥城界,桑柘阴浓麦浪深”的情感勃发便显得水到渠成。“摇鞭”这个轻快的动作细节,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即将抵达目的地或进入熟悉地界的轻松愉快,内心的那份压抑已久的孤寂感伤至此一扫而空。“喜”字更是直抒胸臆的高潮,它强烈而鲜明地将前面积蓄的一切自然之美(风吟柳、声变禽、爽清风、及时雨、抱枝岭、随马云)以及由此产生的闲适和谐之感,统统汇聚、升华、凝结为一股清晰纯粹的欢喜之情。这“喜”是跨越旅程的释然,是融入乡土的亲切,更是即将看见丰饶希望的激动。进入肥城地界的最后呈现,“桑柘阴浓麦浪深”则是一幅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田野丰收远景图:成片的桑树柘木枝繁叶茂,,稠密的枝叶交织成深不见底、几近凝固的浓绿荫庇;一望无际的麦田正处在旺盛的生长期,麦苗茁壮挺立,随风起伏,宛如一片汹涌澎湃的绿色海洋,形成阵阵深邃无垠的麦浪。“浓”与“深”这两个形容词,在此处已超越单纯的景物描写,它们以饱满的形象,强烈地渲染出盛夏时节万物竞发的磅礴生机与丰饶潜力。桑柘之荫关联蚕桑,麦浪之深预告仓廪,共同指向了农事昌荣、生活富足的盛世图景。

4. 作品点评

诗中形象刻画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态,结尾更描绘出一幅桑浓麦深的丰收图画;全诗层次鲜明、意境悠远,且巧妙化用他人诗句,自然流畅而无生硬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充满轻松愉快的情调和悠闲自得的神态,毫无长途跋涉时的寂寞感、疲倦感。诗人绘形、绘声、又绘色,面对一派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和丰收在望的田园景象,不禁喜形于色,摇鞭跑马。作品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关怀国计民生的文人士大夫的形象。诗风清新典雅,温醇雍容,平淡蕴藉,感染力强。

不详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达科《辽金元诗选评》刘达科注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赵孟《渔父词二首(其一)》

下一篇:元·白朴《寄生草·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