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绝壁松枯倒倚":一棵枯松倒挂在陡峭的悬崖绝壁上,
# 挂绝壁松枯倒倚:出于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叠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绝壁:陡峭的山壁。
"落残霞孤鹜齐飞":残留的片片晚霞和孤零的野鸭在天上一齐飘飞。
# 落残霞孤鹜齐飞:落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出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残霞:落霞。鹜:野鸭。
"四周不尽山":四周围是数不尽的青山,
# 不尽:数不完。,周:一作围。
"一望无穷水":一望无际的碧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西风箫箫,天地间一派浓浓的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静静的夜里皎洁的月影映照着高挂云帆的船儿,
# 云帆:一片白云似的船帆。
"载我在潇湘画里":载着我行舟在湘江上,恍如置身在画图之中。
# 潇湘画里:这里极言潇湘两岸的风景如画。潇湘:湘江之别称,因湘水清深而得名。
元代文学家
卢挚(1242?~1314?),元代文学家。字处道,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世祖至元五年中进士,历任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等职,官至翰林承旨。卢挚兼擅诗文词曲,诗与刘因比肩,文与姚燧齐名。其散曲作品存世较多,多写闲适隐逸生活,表现对功名宦途生涯的厌倦;亦写登临凭吊之作,寄寓对时势兴衰的感慨,情感真挚,风格明丽。著有《疏斋集》《疏斋后集》《江东稿》等。今人辑有《卢疏斋辑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也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此曲营造出壮阔与清幽交织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赞美与陶醉,以及置身其中所感受到的宁静闲适,使读者领略到秋日山水的独特魅力。
2. 写作手法
铺垫:“挂绝壁枯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作者以独特视角聚焦于绝壁上倒倚的枯松与天际残霞孤鹜,这种奇异且壮丽的组合,为后续写景埋下伏笔;“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视野从局部特写陡然扩展,群山连绵、江水无尽,不仅丰富了画面层次,更在空间上为“秋意”的到来铺设了广阔背景。如此层层铺垫,使得秋景的展现更加自然流畅,为作者情感的抒发构建了坚实的基础。借景抒情:全曲通过对山水、西风、云帆、月影等秋景的描绘,将作者对秋景的赞美与陶醉之情融入其中,借景抒情,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开头两句:“挂绝壁枯松倒倚”,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悬崖之巅,一棵枯松紧紧依傍着绝壁,呈倒挂之态。此句对枯松独特姿态的刻画入微,同时从侧面烘托出山势的陡峭险峻,将其置于小令开篇,给人以突兀且超凡的感受。“落残霞孤鹜齐飞”,则转而描绘出秋天傍晚时分,江面上明丽绚烂的景致。这两句形象感十足,画面如在眼前,还巧妙借鉴了名句所蕴含的审美效果,使得开篇便先声夺人,牢牢抓住读者的目光。中间两句:“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是对前文所绘景致的收束与拓展。前两句如同精准对焦的特写镜头,分别捕捉最为动人的局部画面,其呈现的景观具体而特定,局限于某一特定方向。而这两句则将视野无限延伸,让读者感知到除了眼前的枯松、残霞与孤鹜,四周尚有连绵不绝的山峦,以及一望无垠的江水。这种以大笔触勾勒的写景方式,为下文对“秋意”的渲染做铺垫。第五句:“散西风满天秋意”,西风无形无色,秋意亦难以捉摸,然而二者交融,却实实在在地营造出一种可感的氛围。这一境界,既有外在自然环境的物境之美,又蕴含着作者内心的心境之思。至此,曲子自成一个段落,将秋景与秋意完美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但若曲子在此戛然而止,便恰似一幅无人的静物画,虽美却略显单调,构图缺乏多样与丰富的层次。最后两句:“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在静谧的夜,湘水无声流淌,一艘船高悬云帆,悠然前行。“月影低”表明月亮刚刚升起,柔和的清光洒落在船帆上,使得帆影显得低垂而悠长。在此,作者巧妙地将自身融入画面,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人物的出现,原本静止的画面瞬间鲜活起来。“云帆月影”下的夜航,为清旷的江面增添了灵动之美,充满了浓郁的画意,而此地恰好位于潇湘之上,此情此景,恰似一幅浑然天成的潇湘景物图,故而作者感慨“载我在潇湘画里”。
4. 作品点评
整首小令以时间为轴,清晰地展现了从黄昏到静夜潇湘行舟的所见所感。作者以冷静的视角观照潇湘两岸的山水风物,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虽因西风带来的秋意与旅途奔波,心中泛起微微萧瑟之感,但身为湖南宪使的身份,或许让他心境保持着相对的平静。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心境,使得整首小令呈现出气象阔大、意境飞动的独特魅力,让读者在领略潇湘秋光美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