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wén
chéng
xiàng

朝代:元作者:虞集浏览量:3
jīn
wǎn
luò
huī
nán
guān
nài
běi
fēng
chuī
fáng
běn
wèi
hán
chóu
chū
zhū
nìng
zhī
hàn
zuò
yún
àn
dǐng
lóng
yuǎn
yuè
míng
huá
biǎo
guī
chí
gèng
shàng
xīn
tíng
wàng
qián
lèi
shí

译文

您想同鲁阳公一样挥动金戈挽回落日,却是徒劳。被俘入狱,眼见蒙古如北风劲吹日益横骄。张良本是为韩国复兴而出,最终没能达到目的,诸葛亮力图恢复汉室江山,而蜀最终为魏所灭,他岂能料到。鼎湖云天黯淡,皇上早已乘龙远逝,月儿明亮,文天祥若像丁令威那样化鹤归来也会迟了。我们现在连像晋人那样在新亭之上哭泣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现在的局势还大不如前。

逐句剖析

"徒把金戈挽落晖":您想同鲁阳公一样挥动金戈挽回落日,却是徒劳。

# 徒把金戈挽落晖:典出《淮南子·览冥》:“鲁阳公与韩构战,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意即文天祥想挽救南宋垂亡的国势是徒然的。金戈挽落晖:后用于比喻人力胜天。这句反用其意,意谓落日难挽。挽:原指助葬牵引丧车,引申为哀悼死者。

"南冠无奈北风吹":被俘入狱,眼见蒙古如北风劲吹日益横骄。

# 北风:宋元诗文多以此比喻北方金元之势力。,南冠:楚冠,比喻囚犯。

"子房本为韩仇出":张良本是为韩国复兴而出,最终没能达到目的,

# 子房:即张良,字子房,家相韩五世。秦灭韩,张良谋为韩报仇,使刺客击秦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后佐刘邦灭秦兴汉。

"诸葛宁知汉祚移":诸葛亮力图恢复汉室江山,而蜀最终为魏所灭,他岂能料到。

# 移:转移。,汉祚:蜀汉的国运。祚:皇位。,宁:岂。,诸葛:指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

"云暗鼎湖龙去远":鼎湖云天黯淡,皇上早已乘龙远逝,

# 龙去远:比喻宋室倾覆而难以复兴,亦隐喻宋帝赵昺之死。,鼎湖: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上天。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云暗:比喻蒙古族势力的猖獗和宋室的倾覆。

"月明华表鹤归迟":月儿明亮,文天祥若像丁令威那样化鹤归来也会迟了。

# 月明华表鹤归迟:《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这里以鹤归隐喻文天祥之死,言文天样若魂归江南,定当有城郭如故而人民非的感叹。 华表:立在宫殿、城垣、坟墓前的石柱。

"不须更上新亭望":我们现在连像晋人那样在新亭之上哭泣的机会都没有了,

# 新亭:又名劳劳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

"大不如前洒泪时":因为现在的局势还大不如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虞集的《挽文丞相》(又名《挽文山丞相》),是凭吊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作品。前两联诗人巧妙化用张良为韩国复仇、诸葛亮鞠躬尽瘁匡扶蜀汉的历史典故,将文天祥矢志复兴宋室、力挽危局的英勇无畏与壮志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颈联洋溢着诗人对故国宋朝的深切眷恋,以及对文天祥这位英雄的无限追思。尾联援引东晋过江人士于新亭相对而泣的故事,直抒胸臆,尽情宣泄内心的悲怆。全诗虽句句用典,却一气呵成,情感表达酣畅淋漓,笔力雄浑厚重,尽显沉郁悲壮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虞集(1272?~1348),元代文学家。字伯生,号邵庵、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眉山),后迁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抚州)。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早年从吴澄受学,大德初年,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文宗时以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编纂《经世大典》,卒谥文靖。虞集作为当时的馆阁文臣,又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观贵人的碑版,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其诗宗尚唐风,多唱和酬赠之作,格律谨严,成就主要在七律,代表作如《挽文丞相》《遣兴》《送袁伯长扈从上京》。虞集的文章多宣扬伦理道德,推崇儒家经术,其与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其散文善议论,纵横无碍,朝廷宏文高册,也多出其手。亦能词。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著作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挽文山丞相》的创作时间可追溯至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是诗人饱含深情为缅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而作。元初,统治者积极推行汉法,大力尊崇儒学,文化管控较为宽松,这样的环境促使汉族文人纷纷以笔为器,创作诸多悼念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诗篇,而《挽文山丞相》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情怀与民族气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挽文山丞相》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借张良复韩、诸葛亮匡扶蜀汉等典故,赞颂文天祥力挽宋室危局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的敬仰、对故国的缅怀与亡国之痛,尽显对民族英雄的追思与家国兴亡之叹。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化用典故,如鲁阳挥戈、张良为韩复仇、诸葛亮匡扶蜀汉、新亭对泣”等典故,诗中典典相扣,含蓄深挚,借历史人物与当下英雄相互映照,个人哀思与家国之痛深度融合,既避直露,又增厚重,足见用典之精妙。直抒胸臆:尾联“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直抒胸臆。诗人反用东晋新亭对哭典故,以“不须”二字决绝表态,直言当下江山沦丧、异族统治的现实,比历史上的悲怆时刻更令人心碎。诗句不事雕琢,直接倾泻对文天祥的敬仰、对故国覆灭的剧痛,以及对时局无法逆转的无奈,情感赤诚浓烈,如泣如诉,极具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挽文山丞相》是元代诗人虞集为悼念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所作的悼亡诗,全诗以精妙用典贯穿始终,将历史典故与个人哀思深度融合,表现出对英雄的崇高礼赞与对故国的深沉追念。首联“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以双重典故勾勒出文天祥的悲剧宿命。诗人化用《淮南子》中“鲁阳公挥戈返日”的神话,以“金戈挽落晖”喻指其在南宋濒临覆灭之际,仍以血肉之躯力抗元军、试图逆转乾坤的壮举。一个“徒”字如暮鼓晨钟,道尽“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无力感,却也凸显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南冠”典出《左传》,代指囚徒,与“北风”(暗指元廷势力)形成工整对仗,既隐秘点明文天祥被俘殉国的史实,又以自然意象的压迫感,暗示历史潮流的不可逆转。颔联“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以张良、诸葛亮为镜像,照见文天祥的赤子之心。张良为复韩国之仇而刺秦,暗喻其抗元乃纯粹的“忠宋报国”之举,无关功名利禄;诸葛亮明知蜀汉气数将尽仍“鞠躬尽瘁”,则类比其在宋室覆亡定局下的“死而后已”。诗人以这两位历史名臣为比,既赞颂其抗元事业的正义性,更褒扬其“不计成败利钝”的理想主义。“汉祚移”直接点出了改朝换代的事实,但借助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让人们不再只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成败,而是把文天祥的抗争看作一种超越了具体朝代兴衰的精神象征。颈联“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以苍凉意象寄托亡国之痛与魂归之盼。“鼎湖龙去”化用《史记》黄帝乘龙升仙的典故,暗指宋末帝昺投海、赵宋王朝终结的史实,“云暗”二字为这一历史时刻笼罩上阴郁迷雾;“华表鹤归”典出《搜神记》丁令威化鹤归乡的传说,诗人以“鹤归迟”表达对文天祥魂魄迟迟未返的深切牵挂。云暗月明的光影对比,鼎湖华表的空间跨越,既写出“山河破碎风飘絮”的亡国之悲,又表达出个人对英雄的追思与对故国的眷恋。尾联“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反用《世说新语》“新亭对泣”典故,实现情感的升华。东晋士族南渡后登新亭望北,尚保有“克复中原”的希望;而诗人所处的元初,汉族士人连“洒泪新亭”的山河之望亦成奢望。“不须更上”四字,表面是劝慰“归鹤”(代指文天祥之魂)不必目睹更不堪的现实,实则以退为进,将亡国之痛从个体哀思升华为对时代的忧虑。

4. 作品点评

全诗风格沉郁凝重,情感寄寓深远。既紧扣“挽”字,饱含对文天祥的深切悼念,又融入诗人自身的隐痛悲思,内涵丰富,读来感人至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末句引晋过江诸人新亭对泣事而补之以“大不如前洒泪时”,出语最是沉痛,用典最是透辟。因文天祥被害之时,南宋王朝已经覆灭,连东晋诸君可以对泣的半壁山河也不复存在,“大不如前”,信也!

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

# 读此诗而不泣下者几希。

明陶宗仪《辍耕录》

# 胜国之季,业诗者,道园以典丽为贵,廉夫以奇崛见推。迨于明兴,虞氏多助,大约立赤帜者二家而已。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元诗四家)光芒变化,诸体咸备,当推道园。

清瞿佑《归田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下一篇:元·刘因《木兰花·未开常探花开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