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朝代:元作者:赵孟頫浏览量:3
chūn
hán
yǎn
chóng
mén
jīn
xiāng
cán
huǒ
shàng
wēn
yàn
lái
huā
yòu
luò
tíng
fēng
huáng
hūn

译文

春寒料峭,把门重重关上,室内只有那鸭形香炉余温尚存,给人些许暖意。燕子还未来花却已经纷纷飘落,庭院中的风雨持续到黄昏还未停止。

逐句剖析

"春寒恻恻掩重门":春寒料峭,把门重重关上,

# 恻恻:寒冷的样子。

"金鸭香残火尚温":室内只有那鸭形香炉余温尚存,给人些许暖意。

# 金鸭:鸭形的铜香炉。唐戴叔伦《春怨》诗:“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

"燕子不来花又落":燕子还未来花却已经纷纷飘落,

"一庭风雨自黄昏":庭院中的风雨持续到黄昏还未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句》是元代赵孟頫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春日景象,营造出孤寂凄清氛围,抒发诗人内心愁绪。开篇“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点明春寒袭人,诗人紧闭重门,金鸭香炉香已残但火仍温,奠定清冷基调,暗示诗人独处。“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进一步渲染,燕子未归、花儿飘落,庭院在风雨中迎来黄昏,以景衬情,强化孤独与失落感。整首诗虽未直言愁绪,却处处渗透孤寂落寞,诗人以细腻笔触,将春日的凄清之景与内心情绪相融合,寥寥数语,营造出悠远深长的意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绝句,也是一首低吟春愁的小诗。此诗通过对一系列清冷而寂寞的环境与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抒发了作者孤寂凄恻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双关:“春寒恻恻掩重门”,“恻恻”这一表述独具匠心,存在双关之意。它一方面着重凸显出春寒的凛冽寒意,给人一种仿佛置身于清冷氛围之中的真切感受;另一方面,又悄然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凄凉与哀伤。化用:“燕子不来花又落”从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化出。词人在春燕秋花的往复更迭间体悟光阴之逝、韶华之促。暗承晏体余韵,却以更幽微的笔触勾勒出人生易逝的寂寥况味。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全诗借由诸多清冷孤寂的景物展开铺陈勾勒,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凄楚。此作品虽旨在抒情,却未出现半分直抒胸臆的心理倾诉,亦无旁敲侧击的客观议论。作者将满心情绪,悉数融入对景物的精心选择与细腻渲染之中。景中含情,情在景里,景随情动,二者交融无间,极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句点明大的环境背景,描绘出北国春天的景象,寒意料峭,寒意直逼而来。这里不仅清晰地交代了节令,更从侧面烘托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清冷与孤寂,“恻恻”这个叠词更是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它一方面加剧了春寒那种刺骨的感觉,另一方面也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心境的凄凉悲戚。门虽然设置了,却总是关闭着,这一描写既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环境氛围,又充分展现出作者无人造访、形单影只的孤独处境,从而更深层次地流露出其内心的孤寂之感。次句描写的是“重门”之内室中的情景。词香炉之中还残留着些许余温,然而袅袅升腾的香烟却早已消散不见。室外一片冷寂清冷,室内同样毫无生机活力,到处弥漫着死气沉沉的气息。虽然香炉还有温度,说明室内不久前还有人活动,并非是无人居住的空房子。但“香残”之后却无人续添,这就从细微之处体现出主人公心绪的慵懒散漫。诗的意味到此,已经悄然点明主人公的存在,以及他所处的那种尤其是心境上极度寂寞的状态,这种表达含蓄委婉,用笔极为曲折。第三句从室内的孤寂展开联想。回忆往年的春天,这里的情形也是如此的寂寞,不过,那些秋去春又归来的燕子,多少还能给这孤独的居室增添些许生机活力。但如今,燕子却不再归来,一切安静到了极点,丝毫不见生命存在的痕迹。只有片片落花,昭示着春光的消逝,和往年并无二致。这一句的灵感是从晏殊《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化用而来的。晏殊在他的词里,从一年又一年燕归花落的自然循环中,深刻地感受到年华易逝,人生苦短。而本篇暗用晏殊的词意,却更显寂寥落寞。春光已经残败凋零,连燕子也一去不返,一切都陷入一种寂静而又凄凉的氛围之中,毫无生气。唯有庭外的风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它静静地送走了艰难难耐的白昼,又迎来了又一个黄昏。只是,风自顾自地吹,雨自顾自地下,似乎根本就没有在主人公的心湖上激起哪怕一丝波澜。“自”字在这里运用得极为精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主人公情绪低沉消沉、万念俱灰的状态。前人常常喜欢使用独自面对凄风苦雨的画面,来形容人的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的心境。但本篇却反其道而行之,连庭外的风雨都不再放在心上,真正可谓是心如止水,对世间一切都已无动于衷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乔吉《越调·天净沙·即事四首》

下一篇:元·刘秉忠《三奠子·念我行藏有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