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ng
suǒ
nán
lán

朝代:元作者:倪瓒浏览量:3
qiū
fēng
lán
huì
huà
wéi
máo
nán
guó
liáng
xiāo
zhǐ
yǒu
suǒ
nán
xīn
gǎi
lèi
quán
xiě
sāo

译文

秋风凛冽兰蕙变成茅,江南寂寂生气已全消。只有所南忠心仍不改,用泪泉磨墨抒发爱国情操。

逐句剖析

"秋风兰蕙化为茅":秋风凛冽兰蕙变成茅,

# 茅:茅草。,兰蕙:兰草、蕙草。

"南国凄凉气已消":江南寂寂生气已全消。

# 气已消:万物生气已经消失。这里比喻遗民的复国之志已经消失。,南国: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只有所南心不改":只有所南忠心仍不改,

# 所南心不改:郑所南的复国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泪泉和墨写《离骚》":用泪泉磨墨抒发爱国情操。

# 离骚: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泪泉:泪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郑所南兰》是元末明初诗人倪瓒为南宋爱国画家郑所南画的墨兰题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说兰蕙在萧瑟秋风里,要么变成了普通茅草,要么失去了原本生长的土地。这其实是在暗指南宋末年,很多士大夫放弃气节,向元朝投降,而那些坚守气节的有志之士,却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第三句,倪瓒表达了对郑所南的赞扬,肯定他始终没有改变初心,即便南宋灭亡,他依然对故国怀有深厚的情感。结句借用屈原的诗篇,来形容郑所南的兰画,暗示画中饱含爱国之情。整首诗都在称赞郑所南的民族气节,也寄托了倪瓒自己的爱国情怀。诗中运用反衬、象征、化用等手法,把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对坚守气节之人的敬佩,都融入诗句之中,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国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画家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文学家。一说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民等,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其性好洁而迂僻,人称“倪迂”。初奉佛教禅宗,后入全真教。人品高洁,元末卖田散财,浪迹太湖、泖湖一带。一生未仕。倪瓒擅画水墨山水,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其创“折带皴”,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其诗多为酬唱之作,造语天然,清隽淡雅;散文自然不雕琢。兼工书法,学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存世画作有《渔庄秋霁图》《梧竹秀石图》《雨后空林》等。诗文有《倪云林先生诗集》《清閟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题郑所南兰》是一首题画七绝,为郑所南所绘墨兰而作。郑所南(1241~1318),又名郑思肖,字忆翁、所南,是南宋连江(今福建连江)遗民、画家。南宋灭亡后,他隐居苏州,日常坐卧都面朝南方,以此表达对南宋的怀念。他擅长画墨兰,却从不画兰下的土和根。有人询问缘由,他说:“土地为番人夺去,汝犹不知耶?”没画兰根,是因为兰花无处扎根。从这能看出他始终怀有复国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秋风摧折下兰蕙化为茅草的萧瑟景象,以南国凋敝暗喻南宋灭亡后的凄凉世相,反衬郑所南画兰不画土的孤傲气节。既赞颂郑所南坚守复国信念的忠贞品格,又暗讽元代统治下士人普遍失节的现象,传递出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与对故国深切的眷恋之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秋风兰蕙化为茅”化用屈原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以香草变茅草暗喻南宋沦亡后士人节操凋零、复国志士寥寥的凄凉景象。以此手法表明,宋亡之后,疆土沦为蒙元统治者践踏之地,不少人或遭迫害,或屈膝降敌,抗元复国之志亦渐趋消弭。反衬:前两句勾勒出蒙元暴虐统治下民众抗元复国热潮渐趋低迷之景;后两句转写郑所南,其忠贞气节未曾改易。以前句的颓势反衬后句的坚守,更显所南坚贞之志与拳拳爱国心的珍贵。象征:“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运用象征手法,叹原野兰蕙于寒秋风里沦为茅草、被迫离乡,暗指南宋末部分文臣失节,坚守气节的贤士却孤寂无援。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作者就抒发了对郑所南所画兰花的感受。不过,这份感受并非直接源于画作,而是作者通过想象,对郑所南的兰花进行了一番“改造”后才生发的。郑所南画的兰花,没有扎根在土地上。作者却想象,画中的兰花在萧瑟的秋风中,已然变成了茅草。这里,作者借用了屈原《离骚》中“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的诗意,借此表明南宋灭亡后,国土被蒙古族统治者肆意践踏,许多人要么遭受折磨,要么变节投敌,还有些人抗元复国的意志也渐渐消散。整个“南国”陷入一片凄凉之境,看不到复国的希望。这两句生动描绘出南宋灭亡后,在蒙古族的残酷统治下,抗元复国斗争逐渐沉寂的情景。诗歌后面两句,笔锋一转开始赞扬郑所南。作者说,唯有郑所南对南宋的忠诚始终坚定不移,他用饱含泪水的墨水画兰,以绘画的形式创作了另一部“《离骚》”。这充分展现出郑所南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爱国信念。作者对郑所南的赞扬,实际上也传递出自己绝不向任何暴力低头的民族气节。

4. 作品点评

全诗运用反衬手法。前两句展现蒙元残酷统治下,人们抗元复国斗争渐渐消沉的景象。后两句写郑所南坚贞气节依旧未改,用前两句内容反衬后两句,从中可见所南坚贞之志与爱国精神的可贵。就像孔子所言:“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该诗赞颂郑思肖念念不忘故宋的操守,表达了倪瓒在元亡前夕眷念元朝的复杂思想感情。

上海市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刘明浩《宋元诗观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下一篇:元·张养浩《庆东原·鹤立花边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