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
·
zhè
jiāng
qiū

朝代:元作者:张弘范浏览量:3
zhè
jiāng
qiū
shān
chóu
suí
cháo
hèn
shān
dié
sāi
yàn
lái
róng
xiè
lěng
qīng
dēng
shū
shè
dài
bié
zěn
rěn
bié
jīn
xiāo
zuì
míng
zhāo
nìng
nài
xiē

译文

钱塘江畔的秋夜,吴山脚下的孤寂,忧愁随着江潮远去,怨恨却与山峦层层堆积。寒雁南飞掠过天际,池中芙蓉已然凋零,冷雨敲窗,青灯摇曳,在这书斋中更显凄凉,本已害怕离别,可离别竟来得这样早。今夜且痛饮醉一场,明日便要远行,纵使万般无奈,也只能强忍心酸作罢。

逐句剖析

"浙江秋":钱塘江畔的秋夜,

# 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吴山夜":吴山脚下的孤寂,

# 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愁随潮去":忧愁随着江潮远去,

"恨与山叠":怨恨却与山峦层层堆积。

"塞雁来":寒雁南飞掠过天际,

# 塞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芙蓉谢":池中芙蓉已然凋零,

"冷雨青灯读书舍":冷雨敲窗,青灯摇曳,在这书斋中更显凄凉,

# 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待离别怎忍离别":本已害怕离别,可离别竟来得这样早。

"今宵醉也":今夜且痛饮醉一场,

"明朝去也":明日便要远行,

"宁奈些些":纵使万般无奈,也只能强忍心酸作罢。

# 些些:前一个“些”,一些,一点儿;后一个“些”,语尾助词。,宁奈:忍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普天乐·浙江秋》为元代姚燧所作,这是一首抒写别离的小令,此曲以秋日抒怀为主题,集中表现了离人愁绪。寒江寂夜中,潮汐声声更添怅惘;流光暗换间,悲喜交织涌上心间。身处“冷雨青灯伴书窗”的孤清之境,离思别绪愈发浓烈难遣。面对既定的现实困境,词人只能以“且自宽忍”的无奈自语作结,将深重的人生缺憾与季节萧瑟相融,在时空流转中完成对羁旅之痛的艺术呈现。全篇通过秋江、夜雨等意象叠加,构建出冷寂苍凉的意境空间,使离愁别恨呈现出具体可感的时空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初名将、诗人

张弘范(1238~1280),元代名将、诗人。字仲畴,易州定兴(今属河北)人。蒙古中统三年为行军总管,围李璮于济南,后为万户,参与围攻襄樊之役。又从伯颜攻宋,为前锋渡江。至元十五年任蒙古汉军都元帅,南取闽广。张弘范擅长诗赋,少时曾师从郝经、王鹗等名儒。其诗词“雅韵清辞,雍容谐协”,南宋文人邓光荐评价其平生驰骋沙场,又性格豪气,为“千古一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当世儒将。著有《淮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小令,现存文献见于《阳春白雪》前集卷五、《中原音韵》及《词林摘艳》卷一。需特别说明,《阳春白雪》收录时误标为“满庭芳”,仅标注曲牌而未题作意;《中原音韵》则明确标注“普天乐”曲牌及“别友”题旨。据考,作者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携弟子刘致赴杭州,不久即离杭返程。结合作品内容与史料记载,该作品可能创作于此次杭城之行期间,记录了作者与友人诀别的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小令,也是一首临别送行之作。描绘了钱塘江畔秋夜送别的场景,通过冷雨青灯的书斋环境烘托孤寂心境,既流露对友人的不舍与无奈,又展现元代文人直面离别、以洒脱消解愁绪的独特风骨。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愁随潮去,恨与山叠”一句,钱塘江潮奔涌为动,吴山叠嶂凝峙为静,以潮水之汹涌衬愁思之绵长,以山峦之沉静显恨意之厚重。“寒雁来,芙蓉谢”,雁阵南飞是动态的离别意象,芙蓉凋零是静态的时光流逝,二者交织出秋意萧瑟的离别氛围。“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则以醉态之动与别绪之静形成反差,将旷达表象下的不舍之情推向高潮。

3. 分段赏析

“浙地秋意浓时,吴山向晚。”蜿蜒东去的新安江在杭州入海处被称为浙江,亦称钱塘江,每逢仲秋时节潮汐壮阔,蔚为天下奇观。吴山坐落于西湖东南隅,左揽钱江奔涌之势,右抱西湖潋滟之波。古人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吴山、钱塘江构成的胜境,正是人间天堂的精华所在。当这方水土邂逅清秋月夜,便成为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题材,在曲牌中演绎出别具韵味的秋思。“愁随潮去,恨与山叠”二句堪称神来之笔。愁绪犹如钱塘怒涛,昼夜不息地冲刷着心灵堤岸;憾恨恰似层叠山峦,重重叠叠压在心头。奔涌的潮水与凝固的山岳形成动静对照,将胸中翻涌难平的情愫凝练成视觉化的艺术符号。这种以自然伟力隐喻内心波澜的手法,正是元曲情景交融的典范。当读者还沉浸在这壮阔的愁恨图景中,作者笔锋陡转:“塞雁来,芙蓉谢”:北归的鸿雁掠过寒潭,凋零的荷瓣飘零水面,物候更迭中暗含着对韶华易逝的痛切感知。“冷雨青灯读书舍”七字如工笔勾勒,将清冷秋夜的书斋场景栩栩如生。冰冷的雨丝敲打窗棂,昏黄的灯芯摇曳光影,视觉的冷色调与触觉的寒意交织,将孤寂氛围推向极致。这般凄清情境的铺垫,为后文的情感迸发埋下伏笔。当曲意层层推进至“怕离别又早离别”时,犹如闸门顿开,蓄积已久的情感洪流奔涌而出。此句被《中原音韵》誉为“务头”所在,需以精妙语言点睛。相较于《阳春白雪》本“待离别怎忍离别”的婉转,现存版本直抒胸臆更显力道,道尽人际聚散的无奈与苦涩。全曲情感脉络在此凝结:离愁别恨源于真挚情谊,“怕”字暗含珍视,“早”字痛陈别离之速。这种直白而深挚的表述,恰是元曲区别于雅词的特色。结尾三句“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陡现转折,以俚俗口语作豁达语收束全篇。“宁奈些些”作为元代市井俚语,既有劝慰行者之意,亦含自我说服的苦涩。这种由浓转淡、由执转放的收束方式,彰显了元曲特有的豪放气质:即便身处离愁深渊,仍以洒脱姿态直面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姜彧《浣溪沙·山滴岚光水拍堤》

下一篇:元·赵雍《烛影摇红·新绿成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