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秋":钱塘江畔的秋夜,
# 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吴山夜":吴山脚下的孤寂,
# 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愁随潮去":忧愁随着江潮远去,
"恨与山叠":怨恨却与山峦层层堆积。
"塞雁来":寒雁南飞掠过天际,
# 塞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芙蓉谢":池中芙蓉已然凋零,
"冷雨青灯读书舍":冷雨敲窗,青灯摇曳,在这书斋中更显凄凉,
# 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待离别怎忍离别":本已害怕离别,可离别竟来得这样早。
"今宵醉也":今夜且痛饮醉一场,
"明朝去也":明日便要远行,
"宁奈些些":纵使万般无奈,也只能强忍心酸作罢。
# 些些:前一个“些”,一些,一点儿;后一个“些”,语尾助词。,宁奈:忍耐。
元初名将、诗人
张弘范(1238~1280),元代名将、诗人。字仲畴,易州定兴(今属河北)人。蒙古中统三年为行军总管,围李璮于济南,后为万户,参与围攻襄樊之役。又从伯颜攻宋,为前锋渡江。至元十五年任蒙古汉军都元帅,南取闽广。张弘范擅长诗赋,少时曾师从郝经、王鹗等名儒。其诗词“雅韵清辞,雍容谐协”,南宋文人邓光荐评价其平生驰骋沙场,又性格豪气,为“千古一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当世儒将。著有《淮阳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小令,也是一首临别送行之作。描绘了钱塘江畔秋夜送别的场景,通过冷雨青灯的书斋环境烘托孤寂心境,既流露对友人的不舍与无奈,又展现元代文人直面离别、以洒脱消解愁绪的独特风骨。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愁随潮去,恨与山叠”一句,钱塘江潮奔涌为动,吴山叠嶂凝峙为静,以潮水之汹涌衬愁思之绵长,以山峦之沉静显恨意之厚重。“寒雁来,芙蓉谢”,雁阵南飞是动态的离别意象,芙蓉凋零是静态的时光流逝,二者交织出秋意萧瑟的离别氛围。“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则以醉态之动与别绪之静形成反差,将旷达表象下的不舍之情推向高潮。
3. 分段赏析
“浙地秋意浓时,吴山向晚。”蜿蜒东去的新安江在杭州入海处被称为浙江,亦称钱塘江,每逢仲秋时节潮汐壮阔,蔚为天下奇观。吴山坐落于西湖东南隅,左揽钱江奔涌之势,右抱西湖潋滟之波。古人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吴山、钱塘江构成的胜境,正是人间天堂的精华所在。当这方水土邂逅清秋月夜,便成为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题材,在曲牌中演绎出别具韵味的秋思。“愁随潮去,恨与山叠”二句堪称神来之笔。愁绪犹如钱塘怒涛,昼夜不息地冲刷着心灵堤岸;憾恨恰似层叠山峦,重重叠叠压在心头。奔涌的潮水与凝固的山岳形成动静对照,将胸中翻涌难平的情愫凝练成视觉化的艺术符号。这种以自然伟力隐喻内心波澜的手法,正是元曲情景交融的典范。当读者还沉浸在这壮阔的愁恨图景中,作者笔锋陡转:“塞雁来,芙蓉谢”:北归的鸿雁掠过寒潭,凋零的荷瓣飘零水面,物候更迭中暗含着对韶华易逝的痛切感知。“冷雨青灯读书舍”七字如工笔勾勒,将清冷秋夜的书斋场景栩栩如生。冰冷的雨丝敲打窗棂,昏黄的灯芯摇曳光影,视觉的冷色调与触觉的寒意交织,将孤寂氛围推向极致。这般凄清情境的铺垫,为后文的情感迸发埋下伏笔。当曲意层层推进至“怕离别又早离别”时,犹如闸门顿开,蓄积已久的情感洪流奔涌而出。此句被《中原音韵》誉为“务头”所在,需以精妙语言点睛。相较于《阳春白雪》本“待离别怎忍离别”的婉转,现存版本直抒胸臆更显力道,道尽人际聚散的无奈与苦涩。全曲情感脉络在此凝结:离愁别恨源于真挚情谊,“怕”字暗含珍视,“早”字痛陈别离之速。这种直白而深挚的表述,恰是元曲区别于雅词的特色。结尾三句“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陡现转折,以俚俗口语作豁达语收束全篇。“宁奈些些”作为元代市井俚语,既有劝慰行者之意,亦含自我说服的苦涩。这种由浓转淡、由执转放的收束方式,彰显了元曲特有的豪放气质:即便身处离愁深渊,仍以洒脱姿态直面现实。
下一篇:元·赵雍《烛影摇红·新绿成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