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shān
lán
guāng
shuǐ
pāi

朝代:元作者:姜彧浏览量:3
shān
lán
guāng
shuǐ
pāi
cǎo
xiāng
shā
nuǎn
jìng
zhǐ
lín
liǎng
àn
táo
huā
hōng
chū
wéi
gāo
liǔ
dào
tiān
chuí
zūn
xīn
shì
bǎi
nián

译文

山上云雾缭绕,水光点点,河水轻轻拍打着河堤,草地散发着清香,沙滩温暖而干净,没有泥土。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误入了风景如画的武林溪。两岸的桃花在日出时映照得格外鲜艳,四周高大的柳树一直垂到天边。手中这一杯酒,藏着我对未来百年的期许和心事。

逐句剖析

"山滴岚光水拍堤":山上云雾缭绕,水光点点,河水轻轻拍打着河堤,

# 岚光:山间雾气经日光照射而发出的光彩。

"草香沙暖净无泥":草地散发着清香,沙滩温暖而干净,没有泥土。

"只疑误入武林溪":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误入了风景如画的武林溪。

# 武林:地名,即今杭州。

"两岸桃花烘日出":两岸的桃花在日出时映照得格外鲜艳,

"四围高柳到天垂":四周高大的柳树一直垂到天边。

"一尊心事百年期":手中这一杯酒,藏着我对未来百年的期许和心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山滴岚光水拍堤》是元初词人姜彧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水的美好画卷。上阕描绘了山间雾气、江水拍岸、芳草沙滩等景象,营造出清新、洁净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环境中。下阕着重描写两岸桃花、四周垂柳的美景,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最后以手持酒杯,心怀百年期许作结,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姜彧(1218~1293)字文卿。本莱州莱阳人,其父姜椿与历城张荣有旧,因避战乱投奔张荣,遂举家迁往济南。姜彧聪颖好学,张荣爱其才,纳为左右司知事,不久升其为郎中断事官、参议官。后改知滨州,课民种桑,新桑遍野,人号“太守桑”。至元间,累官至行台御史中丞。至元五年(1268年),姜彧被拜为治书侍御史。两年后出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又改任信州路(治今江西上饶)总管。后累官至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行台御史中丞。后以老病辞官,归故里济南。不久奉命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至元三十年(1293年)二月病卒。存词四首,皆赖晋祠石刻以传,见清方履篯《金石萃编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浣溪沙·山滴岚光水拍堤》是元初词人姜彧所作,据相关文献记载,元至元十八年(1281)三月,时任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的姜彧,借视察水利之便,前往晋祠拜谒,并创作《浣溪沙》二首,此为其二。该词虽以晋祠之游为缘起,却未直接着墨于晋祠,而是将视角投向祠外山水,着力展现其秀丽风光,以抒发自身沉醉其间的美妙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纪游词。描绘了山间雾气缭绕,岚光欲滴,江水拍打着堤岸的春日美景,体现了词人对眼前自然风光的细致观察。营造出清新明快、生机勃勃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春日景色的喜爱以及沉醉于大自然的闲适愉悦之情。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两岸桃花烘日出”是近景描写,细致描绘了两岸桃花盛开,仿佛簇拥着太阳升起的画面,让桃花与初升太阳相互映衬的美景近在眼前,色彩鲜明,富有层次感。“四围高柳到天垂”则是远景描写,展现了四周高大的柳树向天际垂落的壮阔景象,勾勒出一种开阔、辽远的空间感。远近结合,由近及远,描绘出一幅层次丰富、意境深远的春日溪边图景,使读者能全面感受到词中景色的优美与壮阔。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描绘山水的灵秀之态。开篇从山峰缭绕的云岚切入,一个独具匠心的“滴”字,活灵活现地展现出山上云朵鲜妍润泽、灵动飘浮的质感与动态,仿佛能让人真切目睹云岚的变化。作者的目光由远及近,随后笔触落在拍岸的河水、岸边的春草与沙滩之上。写春草突出其“香”,形容沙滩则强调“暖”与“净”。这些精妙的字眼,如同上句的“滴”字一般,不仅精准捕捉自然物象的独特属性,更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欣喜与畅快。至此,作者的喜悦之情如决堤之水,难以抑制,不禁发出“只疑误入武林溪”的由衷感慨。杭州山水闻名遐迩,其秀丽风光远非北方寻常之地可比。而词中巧用一“疑”字,将眼前景致径直与江南名胜相提并论,其景色之秀美不言而喻。下片着力刻画林木的繁茂之姿。作者特意挑选桃与柳这两种北方常见树木,精心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春日图景。首句聚焦桃花,次句描绘柳树,一为明艳鲜红,一呈葱郁碧绿;一向上蓬勃生长,一下垂茁壮婀娜。二者形态色彩截然不同却又相得益彰,共同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充满蓬勃生命力的锦绣春天。其中,“桃花烘日”的描写堪称新颖独特:在一片绚烂鲜红的桃林上方,一轮红日缓缓升起,仿佛并非太阳独自攀升,而是被那娇艳欲滴的桃花簇拥烘托而上。词至末尾“一尊心事百年期”,面对如此醉人的美景,词人自然要举杯畅饮,然而这却又不经意间勾起他始终萦绕心头的“心事”。所谓“心事”,实则是词人渴望归隐田园、寄情山林,却未能实现的心愿。词人将此心愿视作“百年期”,即穷尽一生的期待。他期望将眼前这片绝美的山水,当作自己最终的人生归处。词人之所以有这般热切的期盼,一方面固然是源于山水本身的迷人魅力,另一方面,在他心中还有一个与之鲜明对比的参照,那便是尘世的喧嚣繁杂与官场的污浊不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阿鲁威《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下一篇:元·张弘范《普天乐·浙江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