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g
tíng
liú
bié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3
rén
zhòng
fēn
xié
lín
liú
zhù
guī
jià
qián
kūn
zhǎn
qīng
tiào
wàn
jǐng
ruò
xiāng
jiè
běi
fēng
sān
xuě
tài
bǐng
yuán
huà
jiǔ
shān
zhēng
róng
liǎo
shòu
líng
kuà
hán
dàn
dàn
bái
niǎo
yōu
yōu
xià
huái
怀
guī
rén
tài
běn
xián
xiá
shāng
yín
xiào
chén
bēi
zhà
huí
shǒu
tíng
zhōng
rén
píng
lín
dàn
huà

译文

老朋友珍惜这临别的时节,到水边我停下回家的车驾。天地清朗拓开我远眺的目光,万物自然就像是与人亲如一家。北风吹起,连下了三日大雪,造化神工,主宰着事物变化。九大山郁葱葱高峻峥嵘,丝毫也不受那欺凌践踏。颍水上清波淡淡而起,洁白的鸥鸟悠悠而下。想着回家的游人呵,自然是心绪焦急,事物固有的情态呵,却本是悠游闲暇。临别时举杯痛饮,徒然地辜负吟啸之心,前路的滚滚黄尘,真足以让人悲慨叹咤。回头遥看呵亭中的友人,只见那一片平林恬澹如画。

逐句剖析

"故人重分携":老朋友珍惜这临别的时节,

# 分携:分手,离别。,重:珍重,珍惜。

"临流驻归驾":到水边我停下回家的车驾。

"乾坤展清眺":天地清朗拓开我远眺的目光,

# 清眺:谓视野开阔,眺望时眼目清爽辽远。,乾坤:本为《易经》中的两个卦名,乾之象为天,坤之象为地,故以乾坤称天地。

"万景若相借":万物自然就像是与人亲如一家。

# 相借:相凭借,相依靠。

"北风三日雪":北风吹起,连下了三日大雪,

"太素秉元化":造化神工,主宰着事物变化。

# 元化:大自然的发展变化,犹言“造化”。,秉:掌握,主持。,太素:代指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这里指大自然。《列子·天瑞》中日:“太素者,质之始也。”《乾坤凿度》:“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物之始也。”

"九山郁峥嵘":九大山郁葱葱高峻峥嵘,

# 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九山:九座大山;指河南省西部的辗辕山、颍谷山、告成山、少室山、大箕山、大陉山、大熊山、大茂山、具茨山。

"了不受陵跨":丝毫也不受那欺凌践踏。

# 陵跨:欺侮,践踏。,了:完全,一点儿也。

"寒波淡淡起":颍水上清波淡淡而起,

# 淡淡:水波动荡的样子。一作“澹澹”。

"白鸟悠悠下":洁白的鸥鸟悠悠而下。

#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白鸟:指鸥、鹭等白羽水鸟。

"怀归人自急":想着回家的游人呵,自然是心绪焦急,

# 怀:怀想,心想。

"物态本闲暇":事物固有的情态呵,却本是悠游闲暇。

# 物态:事物的存在形态,这里指事物的固有规律。

"壶觞负吟啸":临别时举杯痛饮,徒然地辜负吟啸之心,

# 吟啸:吟诗歌啸。古人常用吟啸来表示悠然自乐的意思。《晋书·谢安传》有:“安吟啸自得。”,壶觞:酒壶酒杯,这里意为举杯饮酒。

"尘土足悲咤":前路的滚滚黄尘,真足以让人悲慨叹咤。

# 悲咤:悲凉慨叹。咤,叹息声。郭璞《游仙诗》:“抚心独悲咤。”,尘土:路途的尘土,这里也用来指代尘世的劳碌奔波生活。

"回首亭中人":回头遥看呵亭中的友人,

# 亭中人:指前来颍亭送行的李治、张肃、王元亮等人。

"平林澹如画":只见那一片平林恬澹如画。

# 澹:安静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颍亭留别》是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冬日颍亭送别为背景,通过“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展现出物我交融的独特意境。诗中“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间暇”的对比,既流露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又暗含对仕途奔波的感慨。开篇“故人重分携”直抒离别之情,中段“九山郁峥嵘”转入雄浑山水描写,结尾“平林澹如画”以淡远意境收束全篇。全诗将离别之情不着痕迹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在古朴清淳的语言中透露出幽深曲折的意蕴,表现出诗人对离情别绪的超脱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颍亭留别》是元好问在赴任途中与友人分别时所作。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诗人由登封前往昆阳、阳翟(今河南禹州),临行之际,友人在颍亭为他饯别。面对苍茫冬景,元好问感慨万千,写下此诗,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又流露出羁旅行役的孤寂与对归隐闲适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留别诗。诗中描绘了颍亭周边的冬日山水,寒波白鸟间透出闲适之趣,既写出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心绪,又暗含对奔波生涯的淡淡感慨。语言简净,意境清远,在写景中自然流露情思。

2. 写作手法

拟人:“寒波”与“白鸟”、“淡淡”与“悠悠”、“起”与“下”等词语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特质,使无生命的“寒波”与有生命的“白鸟”都呈现出拟人化的生动形象。对比:“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通过自然景物的悠闲自在与诗人归心似箭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宦游奔波的无奈。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这句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悠闲自得、从容不迫的状态,与自身急切思归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以景衬情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叠字:“淡淡”与“悠悠”这对叠字的巧妙运用,精准地刻画出江水的平静无波与飞鸟的悠然自得,在音韵和意境上都达到了完美的艺术统一。

3. 分段赏析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诗人以“重分携”三字开篇,既点明这是与故人的又一次离别,又暗含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深刻体悟。“临流”二字尤为精妙,既实写诗人临水驻足的离别场景,又暗喻时光如流水般不可挽留。“驻归驾”三字更是将诗人徘徊不前的踌躇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马车已备却迟迟不愿启程,这份不舍之情跃然纸上。更值得玩味的是,诗人特意选择在水边话别,流水这一意象既象征着时光流逝,又暗示着情谊长存,为全诗奠定了既深情又超脱的情感基调。“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诗人登高远眺,以“展”字赋予天地画卷般的动态美感,仿佛整个乾坤都在为其徐徐展开。“清眺”二字既写视线之清明,又暗含心境之澄澈。而“万景若相借”的比喻更是神来之笔,将自然万物拟人化,仿佛它们都在相互映衬、彼此成全。这种物我交融的体验,既是对眼前景物的真实描写,又是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写照。诗人通过这一联,将个体的离愁别绪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展现出开阔的胸襟和深邃的宇宙意识。“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由实入虚,笔锋陡转。诗人从眼前的北风飞雪,联想到宇宙的本源规律。“三日”强调风雪持续时间之久,“太素”则指向万物最原始的状态。一个“秉”字用得极为精当,既写出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又暗含诗人对天命的理解与接受。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跃升,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哲学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非消极地接受命运,而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寻求精神的超越,这种达观中透着智慧的人生态度,正是此联的精髓所在。“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诗人笔锋一转,以雄健的笔力勾勒出群山巍峨的雄姿。“郁”字既写出山色的苍翠葱郁,又暗含山势的雄浑厚重;“峥嵘”二字则活画出山峰的险峻挺拔,令人望而生畏。后句拟人化的表达尤为精彩,“了不受陵跨”赋予群山孤高傲岸的品格,既是对自然造化的礼赞,又是诗人刚正不阿的人格写照。这种物我交融的描写,达到了“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艺术境界。诗人通过对山势的描绘,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不肯屈从流俗的志节。“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转入工笔细描,叠字运用堪称绝妙。“淡淡”二字不仅摹写出水波的轻柔曼妙,更传达出一种恬淡超然的心境;“悠悠”则既状飞鸟之姿,又显诗人闲适之态。十个字中,寒与白的色彩对比,起与下的动态呼应,淡淡与悠悠的韵律协调,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意境深远的自然画卷。更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白描,实际上是在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世中,何不像这寒波白鸟般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此联堪称全诗的诗眼所在。“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间暇”:通过人与自然的鲜明对比,创造出强烈的艺术张力。“急”字写尽宦游羁旅的焦灼,一个“自”字更突出了这种急迫感的主观性;“间”字则道出自然万物的从容,暗示着宇宙运行的永恒节奏。两相对照之下,既凸显了诗人的思归心切,又反衬出自然界的永恒宁静。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字面上,更深层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既渴望归隐的闲适,又不得不面对仕途的奔波,这种矛盾心理具有普遍的人生启示意义。“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情感脉络的重要转折。“壶觞”象征诗酒风流的生活理想,“负”字却暗示着这种理想的难以实现。“吟啸”展现的是名士风范,而“尘土”代表的却是现实的艰辛。一个“足”字,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里并非简单的抱怨,而是通过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展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精神困境。这种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真实反映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心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收束处以远景作结,化实为虚。诗人将离别场景虚化为水墨画卷,“澹”字既写暮色朦胧的视觉感受,又寓情思绵长的心理体验。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既保持了情感的含蓄蕴藉,又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直接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平林澹如画”的意境营造,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份悠远的情思。这种艺术处理,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余韵袅袅,令人回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别具一格的留别诗跳脱了离愁别绪的窠臼,转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展现了对超脱境界的追求。全诗以离别起笔,转入景物描写,最终升华至“无我之境”的哲思,其中“怀归”二句尤为点睛之笔。作为五言古诗,充分体现了元好问冲淡自然的诗风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近现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 这首诗意境闲适淡远,风格古朴清淳,情致曲折幽深,造语含蓄巧妙,韵味耐人寻绎。

不详学者姚乃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养浩《山坡羊·未央怀古》

下一篇:元·魏初《沁园春·留别张周卿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