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yáng
·
·
wèi
yāng
huái
怀

朝代:元作者:张养浩浏览量:3
sān
jié
dāng
céng
yīn
qín
jiàn
lùn
xīng
fèi
jiàn
zěn
shāng
bēi
shān
yóu
dài
yīng
xióng
shì
shàng
zuì
gāo
chù
xián
zuò
dōng
zài
huà
西
zài
huà

译文

当年汉室三杰,都曾在这里聚会,汉朝建立后,他们还经常向刘邦诚挚地进谏,谈论历朝历代的交替兴废。看到他们当年的遗迹,怎不令人无限伤悲!山河还到处诱发着他们当年的英雄气概,登上这未央宫遗址的最高处,闲坐着。东面,也是如画的河山;西面,也是如画的河山。

逐句剖析

"三杰当日":当年汉室三杰,

# 三杰:指汉代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他们帮助刘邦统一中国。

"俱曾此地":都曾在这里聚会,

"殷勤纳谏论兴废":汉朝建立后,他们还经常向刘邦诚挚地进谏,谈论历朝历代的交替兴废。

# 纳谏:古代君主采纳臣下的进谏。

"见遗基":看到他们当年的遗迹,

# 遗基:指残留的未央宫废墟。

"怎不伤悲":怎不令人无限伤悲!

"山河犹带英雄气":山河还到处诱发着他们当年的英雄气概,

"试上最高处闲坐地":登上这未央宫遗址的最高处,闲坐着。

# 闲坐地:闲坐着。

"东":东面,

"也在图画里":也是如画的河山;

"西":西面,

"也在图画里":也是如画的河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坡羊・未央怀古》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创作的怀古曲。此曲开篇提及汉初豪杰曾于未央宫殷勤纳谏、论说兴废,见宫苑遗基不禁生发悲叹;继而写山河犹存英雄气韵,登上高处闲坐,只见东西皆入图画。全曲缘事抒情,感情旋律先抑后扬,前半含蓄伤怀,后半明快洒脱,借凭吊古迹与描写景色,隐含作者对英雄功业的仰慕及建功立业的向往。其起伏跌宕,韵味悠长,尽显怀古之情与对山河的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谥文忠,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因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起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积劳而病卒于任所。张养浩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称山东“三俊”。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诗风颇受散曲影响,通俗晓畅,风致潇洒。散曲风格豪宕放旷,超逸雄浑,时有清丽俊爽之气。其以散曲反映社会重大主题,提高了散曲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山坡羊・未央怀古》约作于公元1329年(元文宗天历二年),正值张养浩在陕西承担救灾事务期间。未央宫地处汉长安西南部的西安门内,这座宫殿群由刘邦在位时的开国宰相萧何负责监督修建而成,包含承明、清凉、宣室、麒麟、凤凰等四十多个宫殿台阁,规模颇为宏大。在整个西汉王朝时期,它作为最高统治集团开展政治活动的核心场所,建筑富丽堂皇,起初连刘邦都认为其过于奢华。如今,未央宫故址位于今西安西北郊十余华里之处,从前殿遗址留存的高大土台基,远在十几里之外就能清晰望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散曲小令,也是一首怀古曲。曲子提及汉初豪杰于未央宫纳谏论兴废,见遗基生悲叹,又写山河存英雄气、登高所见如画景色。表达了对英雄功业的仰慕,隐含作者欲建功立业的向往,感情先抑后扬,韵味悠长。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三杰”君臣互信、各尽其能的治世景象,对比作者“白发满头”却壮志未酬、“中年休官”“因谏弃官”的宦途困境,以历史盛景反衬现实失意,强化人生感慨。借景抒情:“山河犹带英雄气”一句将“三杰”的英雄气韵注入关中山河,借自然景物的永恒性,含蓄表达对先贤功业的追慕,使情感与景物深度融合。直抒胸臆:“见遗基,怎不伤悲!”以反问句式直截揭示目睹未央宫废墟的悲叹,将历史追忆、现实忧思与自我感怀叠加,情感喷薄而出,直率而深沉。象征:“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以山河如画象征祖国的壮美与永恒,既实写登高所见之景,又暗喻“三杰”功业如山河不朽,含蓄传递对英雄精神的敬仰及自身建功的渴望。用典:“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化用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典故。典故原意为张良善用谋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擅长后勤治理(为刘邦稳定后方),韩信精通用兵(“将兵多多益善”),三人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形成君臣协力的治世局面。作者以“殷勤纳谏论兴废”简练概括三人在未央宫参与朝政、奠定汉室基业的历程,借典故勾勒历史上贤能政治的理想图景,并与自身仕途的坎坷形成对照,隐含对清明政治的向往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张养浩来到未央宫殿遗址,登上高大的土台基时,思绪不禁回溯到千年之前。这句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汉初“三杰”兴汉治汉的历史——张良在帷幄中运筹谋略、决胜千里之外,萧何全力保障后勤、为刘邦解除后顾之忧,韩信足智多谋、深谙用兵之道“多多益善”。当时君臣互信、各尽其能的景象,与诗人自身“白发满头新”却壮志未酬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他“中年才过便休官”,又曾因上疏谏内廷元夕张灯事被迫弃官归去,宦途的坎坷与感慨尽在不言中。“见遗基,怎不伤悲!”诗人目睹“三杰”曾立功建业、“殷勤纳谏”的未央宫,如今只剩一片废墟,悲叹之情油然而生。尽管此时他接受朝廷任命在关中救灾,但对未来的忧虑仍萦绕心头。追忆历史、凭吊古人、感念现实与自身,多重情感交织,让这声“伤悲”显得深沉而自然,读来令人动容。“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诗人赋予关中山河浓重的感情色彩,仿佛山河间仍回荡着“三杰”的英雄气韵,彰显出他们的业绩与关中山河并存天壤。这句诗既充分表达了对“三杰”的热烈赞扬与崇高敬意,也隐约蕴含着对“鸟尽弓藏”历史现象的愤慨,情感层次丰富而深沉。“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诗人登上高处闲坐远眺,只见东西两面的美丽山河皆如在图画之中,不禁发出由衷赞叹,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作者仰慕“三杰”的英气长存、为河山生色,实则透露出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结合他在关中救灾时的勤政爱民之举,这种情怀更具现实依据,让整首曲子的内涵更加厚重。

4. 作品点评

这支怀古曲以缅怀历史人物发端,紧扣遗迹抒情。情感先抑后扬:初以含蓄笔调于遗基残景中寄寓深沉慨叹,继而以明快笔触在山河气象描摹中彰显豪情。起伏旋律张弛有度,既沉淀历史厚重感,又释放对英雄的礼赞,时空交织中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二句,这里赋予山河以浓重的感情色彩,好像山河显示出的是“三杰”的英雄形象,表明了“三杰”的业绩与关中山河并存天壤。这句警句充分表现出作者对“三杰”的热烈赞扬与崇高的敬意,也蕴含着“鸟尽弓藏”的愤慨。

现代王季思、王运熙、王水照、蒋星煜、隋树森等元曲鉴赏辞典珍藏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冕《仁风》

下一篇:元·元好问《颍亭留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