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fēng

朝代:元作者:王冕浏览量:3
rén
fēng
ǎi
shèng
dào
yuè
míng
gào
wàn
huì
guān
shēng
píng
líng
suī
yún
wáng
huà
bìng
nài
zhū
liú
jiā
jīng
chǔ
méng
huò
jiān
cāo
shēng
jiào
ruò
yǎn
jiōng
fán
shān
lǎo
wén
xué
zhí
kāi
yǎo
míng
dàng
zhòng
lòu
chī
mèi
néng
yīng
wēi
wēi
líng
guāng
zhōng
tiān
jīng
yíng
biàn
fēng
měi
zài
biàn
yuè
xīng
yǔn
qiān
zǎi
xià
xūn
zhāo
hàn
qīng

译文

仁德之风温和地弥漫在天地之间,圣贤的道理如同日月一般光明照耀。帝王的恩泽像肥沃的膏脂和滋润的雨露,培育着世间万物,士大夫们都为天下太平而感到快乐。夷陵这个地方虽说偏僻,难道就不应该有帝王的教化普及到这里吗?无奈的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流传,却不能润泽荆楚之地的百姓。那些奸邪之人像蛆虫一样迷惑百姓,让人们祭祀他们的邪恶品行,良好的声威和教化就好像被关闭起来一样无法传播。樊山的那位年老的饱学之士,他秉持公正执法,开启了原本昏暗不明的局面。清除了众多的不良习俗,那些妖魔鬼怪也不能再来干扰。那巍峨高大的鲁灵光殿,在天空之中闪耀着晶莹美丽的光辉。经过一次变革,风俗变得美好起来,再次变革,礼乐制度得以兴盛。确实啊,在千年之后,这样的功绩也会在史册上熠熠生辉。

逐句剖析

"仁风蔼区宇":仁德之风温和地弥漫在天地之间,

"圣道日月明":圣贤的道理如同日月一般光明照耀。

"膏泽育万汇":帝王的恩泽像肥沃的膏脂和滋润的雨露,培育着世间万物,

"衣冠乐升平":士大夫们都为天下太平而感到快乐。

"夷陵虽云僻":夷陵这个地方虽说偏僻,

"岂无王化并":难道就不应该有帝王的教化普及到这里吗?

"奈何洙泗流":无奈的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流传,

"不浃荆楚氓":却不能润泽荆楚之地的百姓。

"蛆惑祠奸操":那些奸邪之人像蛆虫一样迷惑百姓,让人们祭祀他们的邪恶品行,

"声教若掩扃":良好的声威和教化就好像被关闭起来一样无法传播。

"樊山老文学":樊山的那位年老的饱学之士,

"执法开杳冥":他秉持公正执法,开启了原本昏暗不明的局面。

"荡涤众陋习":清除了众多的不良习俗,

"魑魅不能撄":那些妖魔鬼怪也不能再来干扰。

"巍巍鲁灵光":那巍峨高大的鲁灵光殿,

"中天丽晶莹":在天空之中闪耀着晶莹美丽的光辉。

"一变风俗美":经过一次变革,风俗变得美好起来,

"再变礼乐兴":再次变革,礼乐制度得以兴盛。

"允矣千载下":确实啊,在千年之后,

"勋业昭汗青":这样的功绩也会在史册上熠熠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仁风》是元代诗人王冕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以儒家仁政理想为纲,开篇以宏大意象开篇,将仁德之风比作普照天地的日月;“膏泽育万汇,衣冠乐升平”通过自然滋养与人文教化的并置,构建理想化的治世图景;“夷陵虽云僻,岂无王化并”以反问强化教化当遍及四海的政治主张,暗含对现实的讽喻;中段“蛆惑祠奸操,声教若掩扃”直斥奸佞蔽日的乱象,“樊山老文学,执法开杳冥”则借历史人物赞颂整肃吏治的举措;“巍巍鲁灵光,中天丽晶莹”以汉代鲁灵光殿为喻,讴歌仁政的永恒价值。全诗以四言为骨、比兴为翼,在儒学话语体系中构建起从批判到重建的完整叙事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仁风蔼区宇,圣道日月明。膏泽育万汇,衣冠乐升平”:描绘了仁风如同和蔼的气息充盈天地之间,圣道像日月一样光明照耀。帝王的恩泽如同膏脂雨露,滋养着万物,士大夫们也因生活在太平盛世而感到快乐。这几句诗营造出了一种天下太平、万物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政治局面的向往和赞美。“夷陵虽云僻,岂无王化并?奈何洙泗流,不浃荆楚氓”:诗人的视角转向了偏远的夷陵,提出即使是在偏僻之地,也应该有王化的覆盖。然而,洙泗的文化源流却未能润泽荆楚之地的百姓,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播不均衡的感慨和对偏远地区百姓未能受到良好教化的忧虑。“蛆惑祠奸操,声教若掩扃。樊山老文学,执法开杳冥”:指出在某些地方,存在着奸邪之人迷惑百姓,使得正确的声教被掩盖。而樊山的老文学,能够秉持正义,执法严明,开启了昏暗的局面,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贤能之人在扭转不良风气方面的重要作用。“荡涤众陋习,魑魅不能撄。巍巍鲁灵光,中天丽晶莹”:进一步描述了樊山老文学等人的努力带来的积极影响,他们荡涤了众多的陋习,让邪恶的势力无法干扰。鲁国的灵光殿巍峨耸立,在天空中闪耀着晶莹的光芒,象征着正义和文化的光辉得以彰显。“一变风俗美,再变礼乐兴。允矣千载下,勋业昭汗青”:最后,诗人展望未来,经过努力,风俗变得美好,礼乐得以兴盛。这样的功绩在千年之后,也会在史册上闪耀着光辉,表达了诗人对施行仁政、传播圣道、改变风俗之人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

下一篇:元·张养浩《山坡羊·未央怀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