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
·
jīn
líng
huái
怀

朝代:元作者:萨都剌浏览量:3
liù
dài
háo
huá
chūn
gèng
xiāo
kōng
chàng
wàng
shān
chuān
xíng
shèng
fēi
chóu
wáng
xiè
táng
qián
shuāng
yàn
zi
xiàng
kǒu
céng
xiāng
shí
tīng
shēn
chéng
chūn
cháo
wǎng
shì
chóu
zhī
huái
怀
guó
kōng
chén
dàn
huāng
yān
shuāi
cǎo
luàn
xié
shù
cán
qiū
lěng
yān
zhī
jǐng
huài
hán
jiāng
dào
jīn
zhǐ
yǒu
jiǎng
shān
qīng
qín
huái

译文

六代的繁华,春天离开、再也没有了消息。只能徒劳地眺望,金陵的风景胜迹,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王导、谢安堂前的那对燕子,我曾在乌衣巷口见过它们。听着深夜里,春潮拍打着孤城的寂寞声响,潮水正湍急奔涌。回忆起过往的岁月,愁绪像交织的网一样密集难解。怀念曾经的故都,如今只剩下一片空荡的陈迹。现在无非是荒烟笼罩衷草,衰败的野草,纷飞的乌鸦,和西斜的落日。秋露冷冷,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已经没有什么人唱了,景阳井已经残破,寒蝉在凄厉地悲泣。如今还有什么呢、只有钟山还青着,秦淮河还淌碧水罢了。

逐句剖析

"六代豪华":六代的繁华,

# 六代: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曾建都于金陵(今南京),称六朝。

"春去也、":春天离开、

"更无消息":再也没有了消息。

"空怅望":只能徒劳地眺望,

# 怅:伤感。

"山川形胜":金陵的风景胜迹,

# 山川形胜:指地势优越便利。

"已非畴昔":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

# 畴昔:从前。

"王谢堂前双燕子":王导、谢安堂前的那对燕子,

# 王谢堂前双燕子:王谢堂前二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指东晋豪族王、谢,曾在乌衣巷住过。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畔,是王导、谢安家族居住之地。

"乌衣巷口曾相识":我曾在乌衣巷口见过它们。

"听夜深、":听着深夜里,

"寂寞打孤城":春潮拍打着孤城的寂寞声响,

# 孤城:一座空城。

"春潮急":潮水正湍急奔涌。

# 春潮:暗指暮春季节。

"思往事":回忆起过往的岁月,

"愁如织":愁绪像交织的网一样密集难解。

# 织:形容思绪纷乱。

"怀故国":怀念曾经的故都,

# 故国:指金陵。国,国都。

"空陈迹":如今只剩下一片空荡的陈迹。

# 空陈迹:空自留下陈旧的遗迹。

"但荒烟衰草":现在无非是荒烟笼罩衷草,

# 荒烟衰草:荒烟笼罩衰草。化用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但寒烟衰草凝绿”。

"乱鸦斜日":衰败的野草,纷飞的乌鸦,和西斜的落日。

# 乱鸦斜日:宋吴文英《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词: “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玉树歌残秋露冷":秋露冷冷,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已经没有什么人唱了,

# 玉树歌残:《玉树歌》,即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唐许浑《金陵怀古》即有“玉树歌残玉气终”之句。

"胭脂井坏寒螀泣":景阳井已经残破,寒蝉在凄厉地悲泣。

# 寒螀:寒蝉。一作:寒蛩。,胭脂井:又名景阳井、辱井,在今南京市鸡鸣山边的台城内。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隋兵所擒。

"到如今、":如今还有什么呢、

"只有蒋山青":只有钟山还青着,

# 蒋山:即南京市东北的钟山。

"秦淮碧":秦淮河还淌碧水罢了。

# 秦淮:水名。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向西流经南京入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金陵怀古》是元代萨都剌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六代豪华”起笔,感慨昔日繁华消逝,只剩山川形胜不再;借“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等典故,暗喻历史变迁;夜深孤城、春潮急涌的景象,更添孤寂。下片直抒胸臆,“愁如织”“空陈迹”道尽对往事的追思;“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等衰败之景,渲染凄凉氛围;“玉树歌残”“胭脂井坏”以古迹残毁强化沧桑感。结尾“蒋山青,秦淮碧”以自然永恒反衬人事无常,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全词语境苍凉,善用对比与典故,情感真挚,是怀古词中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332年(元文宗至顺三年),元朝国势日益衰微,眼看就要走向灭亡。金陵虽然不是元朝的都城,但元文宗图帖睦耳曾在此居住,随行的侍从中就有这位诗人。当时文宗对他十分宠信,诗人因此心情畅快,在这样的情形下游览金陵。如今文宗已经去世,曾经环绕他居所“丹室”的金陵王气也已消散。抚今追昔,心中感慨万千,于是诗人写下了《满江红·金陵怀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介绍了金陵的历史变迁与沧桑景象,描绘了六代豪华消逝后的孤寂衰败之景,体现了词人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营造了苍凉凄清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时光易逝以及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开篇“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以“春去”喻繁华消逝,直戳六朝盛景的短暂;紧接着“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笔锋一转,眼前的山川虽仍是当年的形胜,却再无往日的辉煌。这一“昔”一“今”的对比,将家族兴衰、朝代更迭的沧桑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性兴衰的感慨。情景交融:上片“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一句,将听觉与视觉交织:“寂寞打孤城”是听觉,潮声拍打着荒废的城墙,“寂寞”二字赋予潮水以人的情绪,仿佛在为古城的衰败叹息;“春潮急”是视觉,本应生机盎然的春潮,此刻却因“孤城”的荒芜而显得焦灼——潮水的“急”,恰似历史洪流的奔涌,裹挟着往事的碎片,更衬出孤城的冷落。景是“孤”“寂”之景,情是“愁”“叹”之情,二者交融,读来令人怆然。用典:“王谢堂前双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诗以燕喻人,叹世家消亡;萨词则进一步以“曾相识”强化时间跨度——燕子不仅见证过王谢的辉煌,更目睹了今日的荒凉。一个“曾”字,将历史的“过去”与“现在”勾连,世族的兴衰之叹,因燕子的“见证”而更显真实。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开篇,直指六朝繁华如春日消逝般悄然终结,奠定全词苍凉基调。“空怅望”三句转写眼前山川形胜,却以“已非畴昔”点破时空错位,历史荣光与当下荒芜形成强烈反差。“王谢堂前双燕子”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典故,借燕子穿越时空的凝视,将王谢家族的显赫与乌衣巷的寂寥并置,暗含世族兴衰的隐喻。“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以听觉意象“寂寞打孤城”与视觉动态“春潮急”交织,既呼应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意境,又以“急”字赋予潮水焦灼的生命力,暗示历史洪流中个体情绪的涌动。下片“思往事,愁如织”四句以短促句式直抒愁绪,将抽象思绪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织物,情感张力陡增。“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连用四组衰颓意象,荒烟遮蔽视线、衰草蔓延大地、乱鸦盘旋不去、斜日余晖惨淡,构建出多重衰败图景,强化时空凝固的悲怆感。“玉树歌残秋露冷”转写陈后主典故,“玉树”象征奢靡乐舞,“秋露冷”以节气寒凉暗喻王朝覆灭,视听通感中透出历史宿命的寒意;“胭脂井坏寒螀泣”则借景阳井的坍塌与寒蝉哀鸣,将亡国惨剧转化为自然物象的悲鸣,亡国之音与秋虫泣露形成声景共振。结句“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以永恒山水反衬人事无常,青碧之色愈显历史虚无,余韵悠长中透出深沉喟叹。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都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营造出深沉苍凉的氛围。作者有时会直接表达内心感受,像“思往事,愁如织”这句;更多则是借助景物描写,把情感自然地融入进去。比如“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这句,描绘了寂静的金陵城在深夜里,被长江的春潮不断拍打城墙的画面,从中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孤独、惆怅和一丝焦躁。下片里,作者把情感寄托在荒凉的景物上,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让整首词形成了让人反复回味的意境,能强烈地触动读者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古来咏金陵者,莫不兴盛衰荣辱之叹,王安石《桂枝香》如此,萨都拉《满江红》亦然。

不详大学教授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可久《中吕·红绣鞋》

下一篇:元·王冕《仁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