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é
guì
líng
·
·
chuāng
qīng
míng

朝代:元作者:乔吉浏览量:3
fēng
fēng
huā
zhǎi
suǒ
lián
lóng
qiǎo
xiǎo
chuāng
shā
shèn
qíng
dēng
qián
huái
怀
zhěn
pàn
xīn
shì
tiān
sān
qiān
zhàng
qīng
chóu
bìn
shí
nián
chūn
mèng
fán
huá
jiàn
rén
jiā
yáng
liǔ
fēn
yān
shàng
yán

译文

在风雨交加的时节,梨花在风中飘摇,窗户上挂着窄小的窗帘,窗纱精巧细致。在灯前,我是何等的愁闷情绪,客居他乡的愁怀萦绕在枕畔,心事飘向遥远的天涯。我的白发因无尽的愁绪而增长,仿佛有三千丈,五十年的人生就如同一场繁华的春梦。忽然间,我看见屋外的人家,杨柳在轻烟中摇曳,枝条攀升,依傍在高高的屋檐边。

逐句剖析

"风风雨雨梨花":在风雨交加的时节,梨花在风中飘摇,

"窄索帘栊":窗户上挂着窄小的窗帘,

# 帘栊:带窗帘的窗户。,窄索:紧窄。

"巧小窗纱":窗纱精巧细致。

"甚情绪灯前":在灯前,我是何等的愁闷情绪,

# 甚:甚是,正是。

"客怀枕畔":客居他乡的愁怀萦绕在枕畔,

# 客怀:客居在外的情怀。客:在外乡居住。

"心事天涯":心事飘向遥远的天涯。

# 心事天涯:指重重心事,天涯漂泊的苦境。

"三千丈清愁鬓发":我的白发因无尽的愁绪而增长,仿佛有三千丈,

# 三千丈:表现了愁思的深长,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五十年春梦繁华":五十年的人生就如同一场繁华的春梦。

"蓦见人家":忽然间,我看见屋外的人家,

# 蓦:忽然。

"杨柳分烟":杨柳在轻烟中摇曳,枝条攀升,

"扶上檐牙":依傍在高高的屋檐边。

# 檐牙:檐角上翘起的部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折桂令・客窗清明》是元代乔吉创作的一首散曲。通过描写清明时节客居他乡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游子的孤独寂寞、羁旅愁思以及对往昔繁华的感慨。运用了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等手法。前三句描绘清明风雨中梨花、窄帘、小窗的景象,渲染孤独氛围;中间三句“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直抒客居愁绪;“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前者化用李白诗句写愁之深,后者感慨人生如梦;结尾三句“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以乐景衬哀情,突出游子孤独。全曲情景交融,意境哀婉,语言凝练,将游子的复杂情感表达得细腻而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散曲作家

乔吉(?~1345),亦作“乔吉甫”。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乔吉的散曲作品丰富,风格清丽,与张可久并称“元散曲两大家”。其擅长小令,能雅俗兼赅。他的剧作对明代剧坛很有影响,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一种,现存《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三种。结集有《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三种,近人辑为《梦符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折桂令・客窗清明》由元代乔吉所作。从“五十年春梦繁华”一句推测,此曲约写于乔吉五十岁左右。当时正值清明时节,乔吉客居他乡,在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与对当下处境的感慨中,因思乡念怀而创作了此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思题材的散曲小令,描绘了清明时节风雨中的梨花、客居的窄窗等景象,表达了游子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对往昔繁华的感慨以及深深的愁绪。借清明客居所见景象,写出了游子的飘零之感与对人生的喟叹。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头“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通过描写清明时节风雨中的梨花、窄小的窗帘和窗户,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孤独情绪。对比:“五十年春梦繁华”与当下的客居孤独形成对比,往昔的繁华如梦,如今却漂泊天涯,更增添了今昔之感与人生的无奈。用典:“三千丈清愁鬓发”运用了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典故。李白以“白发三千丈”夸张地表现愁绪之长,乔吉在此基础上,把白发与清愁相联系,用“三千丈清愁鬓发”来生动形象地突出自己客居他乡时愁绪的深重,使情感表达更加浓烈,也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此曲开篇三句,呈现眼前所见之景。清明时分,已至暮春,窗外梨花历经风雨,逐渐凋零。这是从窗前望去的景色,正因观察点在窗前,故而第二、三句着重描绘了窄小细密的窗帘与精巧的窗纱,紧扣“客窗”主题。紧接着,“甚情绪灯前”以一个“甚”字引领,由景入情,缓缓道出客居之人的心境。漂泊在外的游子,面对孤灯,自然难有愉悦心情。客居的愁绪、诸多心事以及漂泊天涯的苦涩,时刻萦绕心头。而这万千愁绪,作者以“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加以概括。前句化用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明白发因愁而生,凸显愁思的悠长。后句则感慨五十年来的生活如梦幻般逝去,“春梦繁华”意味着繁华只存于虚幻的梦境,现实中民生艰难,并无繁华可言,这两句饱含作者无尽的愁绪与悲怆。“蓦见人家”之后三句,笔锋突转,视线投向窗外人家。但见那户人家门前,杨柳枝条轻柔摇曳,似笼罩着一层薄雾,与屋檐齐高,满是春日生机,为其增添了生活情趣。然而,这般景象却更衬托出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正如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中以他人的欢声笑语反衬自身的孤寂伤感,此曲在抒情手法上与之相通,借乐景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孤独之感。

4. 作品点评

全诗景致与情愫相互浸染,字里行间满是挥之不去的凄楚,营造出哀婉动人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本曲表现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与失意情怀,亦可观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写照。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副主任刘文忠《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关汉卿《梧叶儿·别情》

下一篇:元·刘秉忠《踏莎行·白日无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