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上":站在高高的石头城上,
# 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南京清凉山。昔为六朝都城。
"望天低吴楚":放眼望去,苍天的尽头与吴、楚两国连接在一起,
# 望天低吴楚: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放眼望去,天边连着吴楚,天地相接,一片空旷。吴楚,今江、浙一带地区。
"眼空无物":一片空旷。
"指点六朝形胜地":昔日六朝胜地的繁华,
# 六朝形胜: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地形优越壮美。,指点:此处是评品、议论。
"惟有青山如壁":如今已荡然无存,只有江河青山依旧。
"连云樯橹":连绵如云的战船桅杆直插天际。
# 樯橹:桅杆和划船工具,这里代指船只。
"白骨纷如雪":战场上白骨堆积如雪,惨不忍睹。
# 纷:众多。
"一江南北":长江的南北两岸,
# 江:长江。
"消磨多少豪杰":多少英雄豪杰都已经随着时间的长河席卷而去,
# 消磨:逐渐消耗,耗尽。也作“销磨”。
"寂寞避暑离宫":孤寂的行宫内院,
# 避暑离宫:在离宫避暑。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东风辇路":东风吹过,昔日皇帝车架经常碾压的道路,
# 东风辇路:“东风”二句,东风吹到皇帝车架走的路,每年都长出青草。辇路:帝王车驾所经的路。辇,帝王所乘的车。
"芳草年年发":早已是年年岁岁芳草萋萋。
"落日无人松径里":每当日落天黑的时候,松树林里空寂冷落,
# 落日无人松径里:落以后,松树林里没有人。松径:松林间的小路。里:一作冷。
"鬼火高低明灭":只见幽幽的冥火时隐时现。
# 明灭:忽隐忽现,时隐时现。,鬼火:磷火。
"歌舞尊前":酒宴上歌舞升平,
# 尊:同“樽”,酒杯。
"繁华镜里":镜中映照着虚假的繁华,
# 繁华:鲜花盛开,喻青春美丽。
"暗换青青发":不知不觉间,乌黑的头发已悄然变白。
# 暗换青青发:乌黑的头发变灰变白。暗换:不知不觉中改变。青青发:黑发。
"伤心千古":千百年来令人心碎的往事,
# 伤心千古:“伤心”二句:此化用刘禹锡《石头城》“淮水城头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秦淮,指秦淮河。
"秦淮一片明月":如今在秦淮河面上只剩下一片孤寂的明月!
# 秦淮:流过石头城的秦淮河。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该作品依循苏轼《赤壁怀古》的韵律创作,是一首登临怀古词。全词聚焦于石头城遗址的衰颓景象,通过铺陈六朝历史沿革的遗迹,传达出对历史沧桑的深沉感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通过登高远眺的视角,将眼前空旷苍凉的江山(“天低吴楚”“眼空无物”)与六朝繁华遗迹(“形胜地”)对比,突出历史变迁的苍凉感。以“青山如壁”的永恒反衬人事的短暂,强化物是人非的慨叹。渲染:词人借“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渲染出离宫别苑人世变迁的萧瑟与阴森。阴森的环境与诗人内心的悲怆形成共鸣。行宫的荒废不仅是物理意义的颓败,更象征王朝统治的崩塌,寄托了作者对朝代更迭、民生凋敝的痛切之情。直抒胸臆:“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以“消磨”一词概括历史洪流对英雄的吞噬,直击历史虚无的本质。引发对功名、战争意义的反思,暗含对南宋衰亡的隐喻。倒叙:“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从行宫的荒凉现状(“寂寞”“芳草”)倒叙其昔日的帝王享乐场景,通过“东风辇路”的今昔对比,凸显物是人非的悲凉。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展现石头城空旷寂寥的地理环境,折射出历史沧桑的深沉感慨重点描绘历史遗迹的荒凉景象,通过今昔对比引发历史思考。作者登临古城所见,正是六朝故都的荒芜景象,“无物”二字承载着被岁月湮没的历史记忆。“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由眼前实景转入历史追忆。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曾以金陵为都城,地势险要、形胜无双,而今只剩青山如壁垒般矗立。通过“形胜地”与“青山如壁”的对比,凸显物是人非的荒凉感。这种历史背景的自然过渡,为后续战争场面的铺陈奠定基础。“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三组意象,以密集的战争符号——遮天蔽日的军旗、蔽日遮云的战船、积雪般的累累白骨,浓缩了古代战争的历史图景。旌旗代指军事力量,樯橹象征水师战船,白骨揭示战争代价,三者共同构成历史兴亡的见证。最终“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的结论,道出历史长河对英雄人物的无情冲刷。豪杰的消磨既指战场上的牺牲,亦暗含对功名虚妄的喟叹,情感由激荡转为沉郁。下片:“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描绘昔日帝王行宫的荒芜现状,曾经戒备森严的离宫如今人迹罕至,御道芳草萋萋,年复一年地见证着繁华消逝。形容词“寂寞”与动词“发”形成强烈对照,凸显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进一步以冷寂画面强化衰败氛围,夕阳下的松间小径杳无人迹,磷火明灭不定,营造出阴森凄凉的意境。“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通过宴饮歌舞的场景,揭示繁华表象下的生命流逝。镜中青丝变白发,既是对青春易逝的慨叹,也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收束全词,以永恒的明月对照消逝的六朝。化用刘禹锡“淮水城头旧时月”诗意,明月依旧而人事全非,“伤心”二字直抒历史虚无的苍凉悲慨,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全篇押韵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完全一致,通过倒叙的叙事结构,以凝练笔触刻画社会历史变迁,既呈现了开阔的时空格局与深邃的人生体悟,又保持了语言质朴的创作特点,延续了传统词境并拓宽豪放词风的表现形式。
#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原顾问金启华:词的上片,意在吊古。诗人登临石头城上,缅怀往事,六代陈迹,历历在目;当年繁华,至今惟留下如壁青山。抚今追昔,能无感怀。词的下片,意在伤今。环顾城阙,离官别馆,都已变为丘墟;眼前是落日松径,鬼火明灭。只有秦淮河上明月,阅尽盛衰。这首词不但全依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押韵,即词的基调和境界也颇近似。
不详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卷
# 上片“眼空无物”,一个“空”字,正奠定了饲的这一基调,透出了个中消息。
近代吴小平
下一篇:元·白朴《双调·庆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