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àn
jiāo
·
·
dēng
shí
tóu
chéng
dōng
yùn

朝代:元作者:萨都剌浏览量:3
shí
tóu
chéng
shàng
wàng
tiān
chǔ
yǎn
kōng
zhǐ
diǎn
liù
cháo
xíng
shèng
wéi
yǒu
qīng
shān
lián
yún
qiáng
bái
fēn
xuě
jiāng
nán
běi
xiāo
duō
shǎo
háo
jié
shǔ
gōng
dōng
fēng
niǎn
fāng
cǎo
nián
nián
luò
rén
sōng
jìng
guǐ
huǒ
gāo
míng
miè
zūn
qián
fán
huá
jìng
àn
huàn
qīng
qīng
shāng
xīn
qiān
qín
huái
piàn
míng
yuè

译文

站在高高的石头城上,放眼望去,苍天的尽头与吴、楚两国连接在一起,一片空旷。昔日六朝胜地的繁华,如今已荡然无存,只有江河青山依旧。连绵如云的战船桅杆直插天际。战场上白骨堆积如雪,惨不忍睹。长江的南北两岸,多少英雄豪杰都已经随着时间的长河席卷而去,孤寂的行宫内院,东风吹过,昔日皇帝车架经常碾压的道路,早已是年年岁岁芳草萋萋。每当日落天黑的时候,松树林里空寂冷落,只见幽幽的冥火时隐时现。酒宴上歌舞升平,镜中映照着虚假的繁华,不知不觉间,乌黑的头发已悄然变白。千百年来令人心碎的往事,如今在秦淮河面上只剩下一片孤寂的明月!

逐句剖析

"石头城上":站在高高的石头城上,

# 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南京清凉山。昔为六朝都城。

"望天低吴楚":放眼望去,苍天的尽头与吴、楚两国连接在一起,

# 望天低吴楚: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放眼望去,天边连着吴楚,天地相接,一片空旷。吴楚,今江、浙一带地区。

"眼空无物":一片空旷。

"指点六朝形胜地":昔日六朝胜地的繁华,

# 六朝形胜: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地形优越壮美。,指点:此处是评品、议论。

"惟有青山如壁":如今已荡然无存,只有江河青山依旧。

"连云樯橹":连绵如云的战船桅杆直插天际。

# 樯橹:桅杆和划船工具,这里代指船只。

"白骨纷如雪":战场上白骨堆积如雪,惨不忍睹。

# 纷:众多。

"一江南北":长江的南北两岸,

# 江:长江。

"消磨多少豪杰":多少英雄豪杰都已经随着时间的长河席卷而去,

# 消磨:逐渐消耗,耗尽。也作“销磨”。

"寂寞避暑离宫":孤寂的行宫内院,

# 避暑离宫:在离宫避暑。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东风辇路":东风吹过,昔日皇帝车架经常碾压的道路,

# 东风辇路:“东风”二句,东风吹到皇帝车架走的路,每年都长出青草。辇路:帝王车驾所经的路。辇,帝王所乘的车。

"芳草年年发":早已是年年岁岁芳草萋萋。

"落日无人松径里":每当日落天黑的时候,松树林里空寂冷落,

# 落日无人松径里:落以后,松树林里没有人。松径:松林间的小路。里:一作冷。

"鬼火高低明灭":只见幽幽的冥火时隐时现。

# 明灭:忽隐忽现,时隐时现。,鬼火:磷火。

"歌舞尊前":酒宴上歌舞升平,

# 尊:同“樽”,酒杯。

"繁华镜里":镜中映照着虚假的繁华,

# 繁华:鲜花盛开,喻青春美丽。

"暗换青青发":不知不觉间,乌黑的头发已悄然变白。

# 暗换青青发:乌黑的头发变灰变白。暗换:不知不觉中改变。青青发:黑发。

"伤心千古":千百年来令人心碎的往事,

# 伤心千古:“伤心”二句:此化用刘禹锡《石头城》“淮水城头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秦淮,指秦淮河。

"秦淮一片明月":如今在秦淮河面上只剩下一片孤寂的明月!

# 秦淮:流过石头城的秦淮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为元代萨都剌所作怀古词。全篇步苏轼同调词韵,以山川为骨、历史为魂,通过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叹。上片写石头城空阔苍茫,六朝繁华尽付战火,虚写“旌旗樯橹”与“白骨如雪”;下片转写离宫芳草、松径鬼火,暗藏人生易老之悲。结句“秦淮明月”化用刘禹锡诗意,将历史兴亡融入永恒月色。全词结构紧密,虚实相生,以苍凉笔触揭示江山永恒与人事瞬息的哲思,延续苏轼豪放词风而别具金石骨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至顺三年(1332年),词人任职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迁居金陵。游历金陵期间,目睹前朝遗迹残存,往昔事迹涌上心头,诗兴频发,留存了诸多涉及金陵的诗词篇章,此作仅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该作品依循苏轼《赤壁怀古》的韵律创作,是一首登临怀古词。全词聚焦于石头城遗址的衰颓景象,通过铺陈六朝历史沿革的遗迹,传达出对历史沧桑的深沉感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通过登高远眺的视角,将眼前空旷苍凉的江山(“天低吴楚”“眼空无物”)与六朝繁华遗迹(“形胜地”)对比,突出历史变迁的苍凉感。以“青山如壁”的永恒反衬人事的短暂,强化物是人非的慨叹。渲染:词人借“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渲染出离宫别苑人世变迁的萧瑟与阴森。阴森的环境与诗人内心的悲怆形成共鸣。行宫的荒废不仅是物理意义的颓败,更象征王朝统治的崩塌,寄托了作者对朝代更迭、民生凋敝的痛切之情。直抒胸臆:“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以“消磨”一词概括历史洪流对英雄的吞噬,直击历史虚无的本质。引发对功名、战争意义的反思,暗含对南宋衰亡的隐喻。倒叙:“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从行宫的荒凉现状(“寂寞”“芳草”)倒叙其昔日的帝王享乐场景,通过“东风辇路”的今昔对比,凸显物是人非的悲凉。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展现石头城空旷寂寥的地理环境,折射出历史沧桑的深沉感慨重点描绘历史遗迹的荒凉景象,通过今昔对比引发历史思考。作者登临古城所见,正是六朝故都的荒芜景象,“无物”二字承载着被岁月湮没的历史记忆。“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由眼前实景转入历史追忆。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曾以金陵为都城,地势险要、形胜无双,而今只剩青山如壁垒般矗立。通过“形胜地”与“青山如壁”的对比,凸显物是人非的荒凉感。这种历史背景的自然过渡,为后续战争场面的铺陈奠定基础。“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三组意象,以密集的战争符号——遮天蔽日的军旗、蔽日遮云的战船、积雪般的累累白骨,浓缩了古代战争的历史图景。旌旗代指军事力量,樯橹象征水师战船,白骨揭示战争代价,三者共同构成历史兴亡的见证。最终“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的结论,道出历史长河对英雄人物的无情冲刷。豪杰的消磨既指战场上的牺牲,亦暗含对功名虚妄的喟叹,情感由激荡转为沉郁。下片:“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描绘昔日帝王行宫的荒芜现状,曾经戒备森严的离宫如今人迹罕至,御道芳草萋萋,年复一年地见证着繁华消逝。形容词“寂寞”与动词“发”形成强烈对照,凸显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进一步以冷寂画面强化衰败氛围,夕阳下的松间小径杳无人迹,磷火明灭不定,营造出阴森凄凉的意境。“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通过宴饮歌舞的场景,揭示繁华表象下的生命流逝。镜中青丝变白发,既是对青春易逝的慨叹,也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收束全词,以永恒的明月对照消逝的六朝。化用刘禹锡“淮水城头旧时月”诗意,明月依旧而人事全非,“伤心”二字直抒历史虚无的苍凉悲慨,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全篇押韵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完全一致,通过倒叙的叙事结构,以凝练笔触刻画社会历史变迁,既呈现了开阔的时空格局与深邃的人生体悟,又保持了语言质朴的创作特点,延续了传统词境并拓宽豪放词风的表现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原顾问金启华:词的上片,意在吊古。诗人登临石头城上,缅怀往事,六代陈迹,历历在目;当年繁华,至今惟留下如壁青山。抚今追昔,能无感怀。词的下片,意在伤今。环顾城阙,离官别馆,都已变为丘墟;眼前是落日松径,鬼火明灭。只有秦淮河上明月,阅尽盛衰。这首词不但全依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押韵,即词的基调和境界也颇近似。

不详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卷

# 上片“眼空无物”,一个“空”字,正奠定了饲的这一基调,透出了个中消息。

近代吴小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萨都剌《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

下一篇:元·白朴《双调·庆东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