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lán
gān
·
·
nián
rén
zài
fèng
huáng
chí

朝代:元作者:萨都剌浏览量:3
nián
rén
zài
fèng
huáng
chí
yín
zhú
tán
chén
shuǐ
xiāng
xiāo
yún
mèng
nuǎn
shēn
yuàn
xiù
lián
chuí
jīn
nián
lěng
luò
jiāng
nán
xīn
shì
yǒu
shuí
zhī
yáng
liǔ
fēng
róu
hǎi
táng
yuè
dàn
lán
shí

译文

去年此时身处京城中书省,银色烛光下与友人弹奏丝弦乐器。沉香燃尽香气袅袅散去,梨花般的梦境温暖而缠绵,深深的院落里绣帘低垂静掩。今年流落到江南,寒夜凄然,心中的愁绪有谁能知道。杨柳青青,微风轻柔,月光淡淡映照海棠花瓣,唯有我独自倚着栏杆。

逐句剖析

"去年人在凤凰池":去年此时身处京城中书省,

# 凤凰池:元代中书省所在地。

"银烛夜弹丝":银色烛光下与友人弹奏丝弦乐器。

# 弹丝:弹奏丝弦乐器。

"沉水香消":沉香燃尽香气袅袅散去,

# 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即沉香。

"梨云梦暖":梨花般的梦境温暖而缠绵,

# 梨云梦暖:王建《梦梨花》诗:“落落漠漠路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

"深院绣帘垂":深深的院落里绣帘低垂静掩。

"今年冷落江南夜":今年流落到江南,寒夜凄然,

"心事有谁知":心中的愁绪有谁能知道。

"杨柳风柔":杨柳青青,微风轻柔,

"海棠月淡":月光淡淡映照海棠花瓣,

"独自倚阑时":唯有我独自倚着栏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是元代文学家萨都剌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以今昔对照为脉络,上片勾勒去年翰林院雅集场景:银烛夜弹、沉香散尽,梨云入梦的绮丽意象与垂帘深院的静谧相映,铺陈出富贵闲适的文人生活画卷。下片陡转至江南春夜,虽值“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的良辰,却因贬谪之痛暗涌,“独自倚阑”的孤影与上片华宴形成强烈反差,道尽“心事有谁知”的苍凉。全词通过今昔对比与意象反差,将庙堂荣华与江湖孤寂的对照熔铸于其中,展现了仕途沉浮间的情感震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代萨都剌的词作《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创作于元宁宗至顺三年(1333年)。皇帝听信奸臣谗言,时任翰林国史院应奉的萨都剌遭贬谪,外放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担任掾史。此次政治失意使其被迫离京赴任江南,萨都剌对此深感不满和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中的小令,也是一首怀旧抒怀、仕途感怀的婉约词。作品通过今昔对比的笔法,以今昔生活场景的强烈反差,描绘了词人从京城翰林院的富贵雅集到江南贬谪之地的孤寂冷清,展现了宦海浮沉中的怅惘与悲凉。上片渲染了去年在凤凰池与友人宴饮酬唱、沉香袅袅的奢华闲适,暗含对往昔荣华的眷恋;下片则借江南春景反衬“独自倚阑”的凄凉心境,直抒“心事有谁知”的孤愤。全词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时空转换与感官细节的细腻铺陈,将政治失意的愤懑、人生无常的哀叹融于景物描写,形成物是人非的意境张力,深刻表达了词人对权臣排挤的愤懑、对旧日生活的追怀,以及身处逆境的落寞孤高。

2. 写作手法

对比:全词通过今昔时空的鲜明对比,深刻展现了仕途巨变中的情感落差。上片以“银烛夜弹丝”“梨云梦暖”等意象,勾勒出翰林院宴饮酬唱、香暖灯柔的富贵闲雅;下片则以“冷落江南夜”“独自倚阑”对应,突显贬谪后孤影对月的凄凉。今昔场景对照中形成多重反差,既暗含对权贵排挤的愤懑,又强化了“心事有谁知”的悲怆。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独自倚阑时”以乐景反衬哀情,极具张力。杨柳轻拂、海棠月下的江南春夜本是明丽柔美的景致,却因“独自倚阑”的孤影而骤生凄凉。词人将仕途失意后的冷落心境,置于春意盎然的画面中,以明媚春光反衬内心孤寂,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手法既凸显了“心事有谁知”的无人倾诉之痛,又暗含对往昔京华繁华的追忆,使哀愁在乐景的映照下愈发深重,深化了宦海沉浮的悲怆感。用典:此词化典无痕而意蕴深婉,“梨云梦暖”一句,暗引唐人王建《梦看梨花云歌》中“梦中唤作梨花云”之典。梨花如云本为春夜清景,词人却以“梦暖”点染,既呼应上片“银烛夜弹丝”的雅集欢愉,又以缥缈梦境反衬现实孤寂。沉香袅袅、绣帘垂幕的富贵气象中,一“暖”字暗藏对往昔清贵生活的眷恋,而今唯余“杨柳风柔”的江南冷月,徒增身世飘零之叹。

3. 分段赏析

“去年人在凤凰池,银烛夜弹丝。”上片首句以“凤凰池”点明昔日仕途显达的处境,暗含对京城繁华生活的追忆。次句“银烛夜弹丝”通过“银烛”的华美光影与“弹丝”的雅致声响,勾勒出宴饮酬唱的欢愉场景,视听结合间流露对往昔风雅生活的眷恋。“沉水香消,梨云梦暖,深院绣帘垂。”此三句以细腻笔触铺陈昔日居所的闲适雅趣。“沉水香消”既暗示时间流逝,又以名贵香料的燃尽烘托出宴饮后的沉静氛围;“梨云梦暖”化用王建诗意,以梨花如云的梦境象征美好心境;“深院绣帘垂”则与上文的动态宴饮形成对比,共同构建出富贵安逸的画面。“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下片以“今年”与“去年”形成对比。“冷落江南夜”以“冷落”二字点明贬谪后的孤寂境遇,与上片的“银烛”“沉香”形成强烈反差;“心事有谁知”以反问收尾,抒发仕途失意的愤懑与无人倾诉的悲凉。“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独自倚阑时。”末三句以江南春夜的柔美风物反衬孤独心境。“杨柳风柔”与“海棠月淡”以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自然之美,却因“独自倚阑”的孤独感受,形成“乐景写哀”的表现。此句既呼应上片“深院绣帘垂”的静谧,又以“独自”强化贬谪后的疏离感,使全词得到情感升华。

4. 作品点评

萨都剌《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用对比描写出宦海沉浮中的心境跌宕。上片以“凤凰池”开篇,通过“银烛夜弹丝”“沉水香消”等意象,铺陈出翰林院中笙歌宴饮、香暖灯柔的雅集场景。下片陡转至江南客舍,“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的春夜美景与“独自倚阑”的孤影形成强烈反差,乐景反衬手法将仕途失意者的怅惘推向极致。全词既暗含对当权者排挤的愤懑,又透出文人失势后“心事有谁知”的千古悲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张宗楠:“笔情何减宋人。”

清王奕清《御选历代诗余》

# 去年,今年,笔笔直叙,不染一他意而情态愈见有余。

清陈廷焯《金元明人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贯云石《双调·寿阳曲·担春盛,问》

下一篇:元·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