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人在凤凰池":去年此时身处京城中书省,
# 凤凰池:元代中书省所在地。
"银烛夜弹丝":银色烛光下与友人弹奏丝弦乐器。
# 弹丝:弹奏丝弦乐器。
"沉水香消":沉香燃尽香气袅袅散去,
# 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即沉香。
"梨云梦暖":梨花般的梦境温暖而缠绵,
# 梨云梦暖:王建《梦梨花》诗:“落落漠漠路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
"深院绣帘垂":深深的院落里绣帘低垂静掩。
"今年冷落江南夜":今年流落到江南,寒夜凄然,
"心事有谁知":心中的愁绪有谁能知道。
"杨柳风柔":杨柳青青,微风轻柔,
"海棠月淡":月光淡淡映照海棠花瓣,
"独自倚阑时":唯有我独自倚着栏杆。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中的小令,也是一首怀旧抒怀、仕途感怀的婉约词。作品通过今昔对比的笔法,以今昔生活场景的强烈反差,描绘了词人从京城翰林院的富贵雅集到江南贬谪之地的孤寂冷清,展现了宦海浮沉中的怅惘与悲凉。上片渲染了去年在凤凰池与友人宴饮酬唱、沉香袅袅的奢华闲适,暗含对往昔荣华的眷恋;下片则借江南春景反衬“独自倚阑”的凄凉心境,直抒“心事有谁知”的孤愤。全词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时空转换与感官细节的细腻铺陈,将政治失意的愤懑、人生无常的哀叹融于景物描写,形成物是人非的意境张力,深刻表达了词人对权臣排挤的愤懑、对旧日生活的追怀,以及身处逆境的落寞孤高。
2. 写作手法
对比:全词通过今昔时空的鲜明对比,深刻展现了仕途巨变中的情感落差。上片以“银烛夜弹丝”“梨云梦暖”等意象,勾勒出翰林院宴饮酬唱、香暖灯柔的富贵闲雅;下片则以“冷落江南夜”“独自倚阑”对应,突显贬谪后孤影对月的凄凉。今昔场景对照中形成多重反差,既暗含对权贵排挤的愤懑,又强化了“心事有谁知”的悲怆。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独自倚阑时”以乐景反衬哀情,极具张力。杨柳轻拂、海棠月下的江南春夜本是明丽柔美的景致,却因“独自倚阑”的孤影而骤生凄凉。词人将仕途失意后的冷落心境,置于春意盎然的画面中,以明媚春光反衬内心孤寂,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手法既凸显了“心事有谁知”的无人倾诉之痛,又暗含对往昔京华繁华的追忆,使哀愁在乐景的映照下愈发深重,深化了宦海沉浮的悲怆感。用典:此词化典无痕而意蕴深婉,“梨云梦暖”一句,暗引唐人王建《梦看梨花云歌》中“梦中唤作梨花云”之典。梨花如云本为春夜清景,词人却以“梦暖”点染,既呼应上片“银烛夜弹丝”的雅集欢愉,又以缥缈梦境反衬现实孤寂。沉香袅袅、绣帘垂幕的富贵气象中,一“暖”字暗藏对往昔清贵生活的眷恋,而今唯余“杨柳风柔”的江南冷月,徒增身世飘零之叹。
3. 分段赏析
“去年人在凤凰池,银烛夜弹丝。”上片首句以“凤凰池”点明昔日仕途显达的处境,暗含对京城繁华生活的追忆。次句“银烛夜弹丝”通过“银烛”的华美光影与“弹丝”的雅致声响,勾勒出宴饮酬唱的欢愉场景,视听结合间流露对往昔风雅生活的眷恋。“沉水香消,梨云梦暖,深院绣帘垂。”此三句以细腻笔触铺陈昔日居所的闲适雅趣。“沉水香消”既暗示时间流逝,又以名贵香料的燃尽烘托出宴饮后的沉静氛围;“梨云梦暖”化用王建诗意,以梨花如云的梦境象征美好心境;“深院绣帘垂”则与上文的动态宴饮形成对比,共同构建出富贵安逸的画面。“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下片以“今年”与“去年”形成对比。“冷落江南夜”以“冷落”二字点明贬谪后的孤寂境遇,与上片的“银烛”“沉香”形成强烈反差;“心事有谁知”以反问收尾,抒发仕途失意的愤懑与无人倾诉的悲凉。“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独自倚阑时。”末三句以江南春夜的柔美风物反衬孤独心境。“杨柳风柔”与“海棠月淡”以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自然之美,却因“独自倚阑”的孤独感受,形成“乐景写哀”的表现。此句既呼应上片“深院绣帘垂”的静谧,又以“独自”强化贬谪后的疏离感,使全词得到情感升华。
4. 作品点评
萨都剌《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用对比描写出宦海沉浮中的心境跌宕。上片以“凤凰池”开篇,通过“银烛夜弹丝”“沉水香消”等意象,铺陈出翰林院中笙歌宴饮、香暖灯柔的雅集场景。下片陡转至江南客舍,“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的春夜美景与“独自倚阑”的孤影形成强烈反差,乐景反衬手法将仕途失意者的怅惘推向极致。全词既暗含对当权者排挤的愤懑,又透出文人失势后“心事有谁知”的千古悲慨。
# 张宗楠:“笔情何减宋人。”
清王奕清《御选历代诗余》
# 去年,今年,笔笔直叙,不染一他意而情态愈见有余。
清陈廷焯《金元明人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