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春盛":挑着春日的菜篮,
# 担春盛:挑着春盛担子。
"问酒家":寻问酒家何处,
"绿杨阴似开图画":绿杨树荫下风景如画。
"下秋千玉容强似花":秋千旁的女子容颜娇美胜过花朵,
# 玉容:妇女美丽的容貌。
"汗溶溶透入罗帕":汗水浸透了罗帕。
# 溶溶:这里形容汗水多。
"松杉翠":松树杉树翠绿,
"茉莉香":茉莉花香四溢,
"步回廊老仙策杖":老仙人在回廊漫步,手持拐杖。
"月明中晚风宝殿凉":月光下晚风轻拂宝殿,
"玉池深藕花千丈":池塘深处荷花盛开仿佛有千丈之高。
"鱼吹浪":鱼儿吹起波浪,
"雁落沙":大雁落在沙滩上,
"倚吴山翠屏高挂":远望吴山如翠绿的屏风高高挂起。
"看江潮鼓声千万家":看江潮拍打岸边,声音震耳欲聋,千家万户感受到这气势,
"卷朱帘玉人如画":卷起朱帘,美人如画。
"新诗句":写下新诗,
"浊酒壶":喝着浊酒,
"野人闲不知春去":我这个野人悠闲地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
"家童柳边闲钓鱼":家童在柳树边悠闲地钓鱼,
"趁残红满江鸥鹭":趁着残花落满江面,鸥鹭飞舞。
"新秋至":新秋到来,
"人乍别":人们刚刚离别,
"顺长江水流残月":沿着长江,水流带着残月。
"悠悠画船东去也":悠悠的画船向东驶去,
"这思量起头儿一夜":这思念之情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这一夜。
元代散曲作家
贯云石(1286~1324),元代散曲作家。原名小云石海涯,字浮岑,自号酸斋,又号芦花道人,维吾尔族,祖籍新疆北庭(今吉木萨尔县)。初袭父职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后让爵于弟,北上师从姚燧。仁宗时,曾任翰林侍读学士等职,后辞官隐居。其善书法,自成一家。诗文亦有一定成就,尤以散曲最著。其散曲以写山林逸乐生活与男女恋情为主。作品风格基本上属豪放派,以清俊见长。代表曲作有《正宫·塞鸿秋》《中吕·红绣鞋》《双调·清江引》等。
1. 分段赏析
第一段:“担春盛,问酒家,绿杨阴似开图画。下秋千玉容强似花,汗溶溶透入罗帕。”开篇“担春盛,问酒家”,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担春盛”点明时节为春天,“问酒家”则展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生活态度,仿佛能看到主人公轻松地挑着春日的物品,四处寻觅酒家的画面。“绿杨阴似开图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绿杨成荫的景象比作一幅展开的画卷,形象地描绘出春天景色的美丽与生机勃勃。“下秋千玉容强似花,汗溶溶透入罗帕”描绘了一位在秋千上玩耍的女子形象。“玉容强似花”将女子的容颜比作花朵,突出了她的美丽动人;“汗溶溶透入罗帕”则细腻地刻画了女子游玩时的娇憨之态,通过汗水浸湿罗帕这一细节,展现出她的活泼与青春活力。这段文字营造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段:“松杉翠,茉莉香,步回廊老仙策杖。月明中晚风宝殿凉,玉池深藕花千丈。”“松杉翠,茉莉香”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绘了夏日的园林景色。翠绿的松杉和散发着香气的茉莉,构成了一幅清新宜人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步回廊老仙策杖”则增添了一份闲适和悠然的氛围,一位老者手持拐杖漫步在回廊之中,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月明中晚风宝殿凉,玉池深藕花千丈”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意境。明月高悬,晚风吹拂,宝殿中透着丝丝凉意;玉池中荷花盛开,仿佛有千丈之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这段文字通过对夏日园林夜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三段:“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朱帘玉人如画。”“鱼吹浪,雁落沙”生动地描绘了江边和沙滩上的自然景象。“鱼吹浪”将鱼儿在水中游动时泛起的波浪形象地表现出来,“雁落沙”则描绘了大雁落在沙滩上的画面,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倚吴山翠屏高挂”将吴山比作翠绿的屏风,形象地描绘出吴山的雄伟和秀丽。“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朱帘玉人如画”则将视角从自然景象转向人文景观。江潮汹涌,鼓声震天,仿佛整个城市都能感受到它的力量;而卷起朱帘的美人则如同画卷一般美丽动人。这段文字通过对江潮和美人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赞美之情。第四段:“新诗句,浊酒壶,野人闲不知春去。家童柳边闲钓鱼,趁残红满江鸥鹭。”“新诗句,浊酒壶”描绘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他手持新写的诗句,品尝着浊酒,享受着这份宁静与惬意。“野人闲不知春去”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闲适和对时光流逝的不在意,他仿佛与世隔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察觉到春天的离去。“家童柳边闲钓鱼,趁残红满江鸥鹭”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家童在柳树边悠闲地钓鱼,江面上漂浮着残红,鸥鹭在水中嬉戏。这段文字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第五段:“新秋至,人乍别,顺长江水流残月。悠悠画船东去也,这思量起头儿一夜。”“新秋至,人乍别”点明了时间和事件,新秋时节,人们刚刚分别,营造出一种离别的伤感氛围。“顺长江水流残月”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江水缓缓流淌,残月倒映其中,更增添了几分惆怅和哀愁。“悠悠画船东去也,这思量起头儿一夜”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离别之情。悠悠的画船向东驶去,而诗人的思念之情却刚刚开始。他沉浸在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中,无法自拔。这段文字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离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上一篇:元·张可久《普天乐·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