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忙":究竟是为谁这样辛苦奔波,
"莫非命":莫非是命中注定。
"西风驿马":西风萧瑟瘦马颠簸。
# 西风驿马:指在萧瑟西风中驱马奔忙。驿马:指中国古代历史上为国家传递公文、军事情报、物资等的马匹。这里指作者的白日奔波。
"落月书灯":落月下书卷伴一盏昏灯。
# 落月书灯:谓焚膏继晷,灯下苦读。书灯:指作者夜晚仍不能休歇,或潜心读书,或赶写公牍。
"青天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红叶吴江冷":红叶满山吴江凄冷。
# 吴江:即松江,为太湖最大的支流。
"两字功名频看镜":为那两字功名,
"不饶人白发星星":岁月匆匆不饶人,镜中人已白发频添。
# 星星:鬓发花白。
"钓鱼子陵":垂钓的严光,
# 钓鱼子陵:指拒绝汉光武帝征召隐居垂钓的严光。子陵,严光的字。
"思莼季鹰":思恋莼羹的季鹰,
# 思莼季鹰:张翰,字季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
"笑我飘零":定会笑我飘零。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普天乐·秋怀》是一首散曲,是作者自觉岁月销磨而发出功名难遂的悲叹。
2. 写作手法
用典:“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用了严子陵垂钓和张翰辞官的典故。东汉严子陵博学多才,光武帝履水邀请他做官,他都不为所动,终老于山水之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家乡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感叹:“人生贵得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归。作者在此以二人的淡泊超脱之态,映衬出自身在名利追逐中的困窘处境与可笑模样,同时也流露出其对官场追逐的厌弃之意,以及对诗意栖居生活的深切向往。
3. 分段赏析
这首散曲以“为谁忙,莫非命”的叩问开篇,如同惊雷劈开迷雾,道尽文人宿命般的困顿。虽未明言具体遭际,但“西风驿马”与“落月书灯”的意象组合,已然勾勒出风尘仆仆的奔忙身影——寒夜孤灯映照案头书卷,霜晨冷月伴着瘦马西行,将元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艰辛具象化。张可久巧妙化用李白“蜀道难”的苍茫意境,既写跋山涉水的舟车劳顿,更暗喻科举仕途的险峻难行,让地理之险与政治之险形成双重隐喻。“红叶吴江冷”的惊艳之笔,截取自唐代崔信明的残句,五字间凝结着千年文人的漂泊愁绪。正如宋人所言“前辈诗有以一句得名”,这抹枫叶上的寒霜,既是吴江晚照的真实写照,更是失意者心灵的霜痕。而“两字功名频看镜”的典故新用,则让杜甫“勋业频看镜”的沉痛穿越时空,在明镜白发间照见元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迷思。结尾处“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的典故对举,恰似两面明镜:既映照出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隐逸风骨,也折射出张季鹰莼鲈之思的生命觉醒。张可久以自嘲口吻笑叹“飘零”,实则是对功名枷锁的自觉挣脱,在戏谑中完成对文人宿命的反讽——当“学成文武艺”却“货与帝王家”成为悖论,归隐江湖或许才是真正的清醒选择。
4. 作品点评
全曲笼罩在肃杀苍凉的氛围中,枯藤老树与寒江暮霭共同编织出灰暗迷离的意境空间。词人将羁旅愁思浸染于西风落叶,把人生况味投射到落月书灯,使自然物象皆成心象外化。景物特点与人物情感有机地融为了一体,真正达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上一篇:元·杨维桢《焦仲卿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