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méi
yǒu
gǎn

朝代:元作者:刘因浏览量:3
dōng
fēng
chuī
luò
zhàn
chén
shā
mèng
xiǎng
西
chǔ
shì
jiā
zhǐ
kǒng
jiāng
nán
chūn
jiǎn
xīn
yuán
wèi
méi
huā

译文

东风吹落满天的战尘风沙,梦中飞向西湖边种梅人家。今后的江南怕再无往日春色,我的心儿怎能只把梅花牵挂。

逐句剖析

"东风吹落战尘沙":东风吹落满天的战尘风沙,

# 战:形容纷纷落下。,东风:春风。

"梦想西湖处士家":梦中飞向西湖边种梅人家。

# 西湖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隐居杭州西湖之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也不婚娶,世称“梅妻鹤子”。其咏梅诗《山园小梅》传诵于世。处士,隐士。

"只恐江南春意减":今后的江南怕再无往日春色,

# 减:指春天将要消逝。,恐:担心。

"此心元不为梅花":我的心儿怎能只把梅花牵挂。

# 元:通“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梅有感》是元代诗人刘因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以梅花为切入点展开联想,首句“东风吹落战尘沙”借春风拂去梅枝尘埃的景象,暗喻宋室覆灭的战乱历史;次句“梦想西湖处士家”化用北宋隐士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隐晦表达对故宋文化的追慕。后两句“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通过“恐”字转折,既流露对江南春色衰微的隐忧,又以“不为梅花”的否定句式点明主旨——表面咏梅,实则寄托对南宋故土沦陷的哀思及对蒙元统治下文化凋敝的痛心。全诗以物喻情,通过意象转换与象征手法,将历史兴亡的宏大叙事融入个人感怀,在简练的语言中交织着对故国的眷恋与对现实的隐忧,呈现出含蓄深沉的情感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理学家、诗人、文章家

刘因(1249~1293),元代理学家、诗人、文章家。初名骃,字梦骥,后改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元世祖诏征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未几即辞归。至元三十年,刘因病逝,朝廷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刘因与许衡、吴澄并称“元初三大儒”。刘因学宗程朱,兼采陆九渊之说,并不全然拘守程朱门户。他工诗词,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诗风平正通达,力矫时弊,词性情朴厚。他论文重经世致用,议论文有雄辩之气,言词有力。著有《静修先生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因的《观梅有感》创作于其三十岁赏梅时,出身儒学世家的他自幼浸润汉文化,虽非宋室后裔,却对宋亡怀有深切的悼念。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朝廷为镇压江南残余抗元势力颁布严酷诏令,刘因遂以咏梅为题,借物抒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抒怀的咏史诗​​。全诗描绘了梅花历经战尘后的清新姿态,实则暗含对南宋灭亡的深切悼念与对异族统治的隐忧。通过借梅抒怀的隐喻手法,以“观梅”为切入点,以物喻史,虚实交织,在婉曲的表达中凝聚了深沉的亡国之思与民族忧患意识。

2. 分段赏析

首句“东风吹落战尘沙”以景起兴,“东风”本是春日的温暖意象,却与“战尘沙”并置——春风本应带来生机,此刻却吹散了战争的余尘。这一画面隐含着对战乱的回忆与对和平的期待:战尘被吹落的瞬间,或许暗示着动荡暂息,却也留下满目疮痍的余韵,为后文的抒情铺垫了背景。次句“梦想西湖处士家”转向内心,“西湖处士”指南宋隐士林逋(号孤山处士),他隐居西湖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是传统文人高洁品格的象征。“梦想”二字直抒胸臆,诗人借对林逋隐居生活的向往,委婉表达了对远离纷争、坚守精神净土的渴望。此句由景及情,将现实的残破与理想的超脱形成对照。第三句“只恐江南春意减”笔锋一转,从个人向往延伸至对地域与时代的关切。“江南”既是林逋隐居之地,也是传统文人心中繁华与诗意的代表;“春意减”表面写江南春天的生机可能消逝,实则暗喻战乱对文化、生活的破坏,或是对美好事物逐渐流失的隐忧。“只恐”二字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安与珍惜,情感更显深沉。尾句“此心元不为梅花”卒章显志,以“梅花”双关:既指林逋爱梅的高洁,也象征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元不”(原本不)的转折,打破了前句对“江南春意”的担忧,揭示诗人真正的意图——他的牵挂远不止于梅花或隐逸,而是对家国、对民生、对一切美好事物存续的深切关怀。这种层层递进的表达,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更广阔的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作者迫于元朝的高压统治,以“观梅有感”为题,用委婉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

近现代现代古典文学家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刘因《山家》

下一篇:元·胡祗遹《阳春曲·春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