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jīng
shì

朝代:元作者:萨都剌浏览量:3
niú
yáng
sàn
màn
luò
xià
cǎo
shēng
xiāng
lào
tián
juǎn
shuò
fēng
shā
xuě
jiā
jiā
xíng
zhàng
xià
zhān
lián

译文

牛羊在落日下散步,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香甜。忽然间狂风大作,沙尘像雪一般袭来,家家都把帐篷的毡帘放下来。

逐句剖析

"牛羊散漫落日下":牛羊在落日下散步,

# 散漫:散步。

"野草生香乳酪甜":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香甜。

# 乳酪:用牛、马、羊乳炼制成的一种食品,味甜美。俗称奶豆腐。

"卷地朔风沙似雪":忽然间狂风大作,沙尘像雪一般袭来,

# 朔风:北风。朔,一作“旋”。

"家家行帐下毡帘":家家都把帐篷的毡帘放下来。

# 毡帘:行帐上的毡制门帘。,行帐:即毡帐,又称旃帐。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牧民居住的毡制帐篷,类今之蒙古包。因易拆装,携带,便游牧迁移,故称行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京即事(其三)》是元朝诗人萨都剌的组诗作品,这是其中第三首。一、二句写边疆风景中宁静和熙的一面,三、四句写边疆风景中野性暴烈的一面。以凝练笔触勾勒元代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的草原生态,通过​​“气候突变”与“生活图景”​​的双重对照,展现北国边塞独特的自然美学与人文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上京即事》组诗共五首,这首是其中的第三首。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日,元顺帝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举行登基大典,诗人萨都剌作为色目人(父为西域人)参与庆典后,以敏锐的观察力将草原的瞬息万变凝于笔端,遂成《上京即事五首》组诗之第三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通过描写塞外牧区风光和牧民生活,体现了草原生活的多变以及作者对草原生活的热爱。

2. 写作手法

对比:这首诗组织了两个草原特有的景色,合成了一通黄昏交响曲。前半安定静穆、祥和多趣,后半萧瑟凄迷,震耳憾心。这样鲜明的比照使读者对边塞多变的气候、景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3. 分段赏析

一、二句:暮色中的田园牧歌​​。夕阳将草原镀成熔金般的绸缎,牛羊如繁星散落其间。野苜蓿的芬芳裹着乳酪的甜香,在暮色里发酵成醉人的气息。西沉的日轮浸染天际,归牧的畜群踏着金红色的光晕,圆滚滚的脊背起伏如浪,缓缓向缀满毡帐的丘陵聚拢。牧人卸下鞍鞯,就着铜壶煮沸的砖茶,就着陶碗盛装的酸奶,倚着卷起的羊毛毡帘眺望远方。风掠过牧草尖,送来野茴香的清凉,将毡房外晾晒的奶皮子吹成半透明的风帆——这是游牧岁月里最温柔的注脚。​​三、四句:朔风卷起的狂野诗行​​。当北方的狼旗突然撕碎晴空,沙砾便化作千万匹脱缰的野马。毡帘在飓风中猎猎作响,像被无形巨手揉捏的牛皮纸。牧人手忙脚乱地拴紧木桩,却见飞旋的雪粒裹挟着冰雹,将天地砸成混沌的灰白色。这哪里是寻常风雪?萨都剌笔下的"卷地朔风沙似雪",此刻才显出真意——每粒砂砾都裹着刀刃般的棱角,在穹顶下编织着黄沙与冰晶的暴烈交响。当最后一缕茶烟被狂风绞碎,天地间唯剩白毛风裹挟着远古岩画的残片,在冻土深处刻写游牧文明永不褪色的生存密码。

4. 作品点评

残阳将青铜圆盘熔作蜜糖,散落的牛羊如星子归巢。野苜蓿的醇香漫过牧人褶皱的掌心,陶罐盛满酸奶,凝成琥珀色的黄昏。最后一缕夕照被羊群咀嚼,草尖悬着未滴落的蜜——这是游牧者用羊毛编织的安眠曲,在风化的敖包上轻轻摇篮。当沙暴撕碎暮色帷幔,冰雹裹着黄沙化作咆哮的白蟒。毡帘在飓风里翻卷成折翼的苍鹰,牧人用皮绳勒紧帐篷肋骨。这不是寻常风雪,是萨满鼓槌擂碎天空的咒语,每粒砂砾都在复刻岩画上闪电的齿痕。当陶罐冻成冰雕,唯有敖包尖顶刺破混沌,将白昼的残片串成青铜编钟,在冻土深处敲响生存的碎冰裂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奥敦周卿《蟾宫曲·咏西湖(其二)》

下一篇:元·刘因《山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