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èr
yuè
guò
yáo
mín
·
·
bié
qíng

朝代:元作者:王实甫浏览量:4
bié
hòu
yáo
shān
yǐn
yǐn
gèng
kān
yuǎn
shuǐ
lín
lín
jiàn
yáng
liǔ
fēi
mián
gǔn
gǔn
duì
táo
huā
zuì
liǎn
xūn
xūn
tòu
nèi
xiāng
fēng
zhèn
zhèn
yǎn
chóng
mén
fēn
fēn
huáng
hūn
yòu
huáng
hūn
xiāo
hún
zěn
xiāo
hún
xīn
hén
jiù
hén
duàn
cháng
rén
duàn
cháng
rén
jīn
chūn
xiāng
shòu
fēn
dài
kuān
sān
cùn

译文

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隐隐约约的重峦叠嶂,更难忍受波光粼粼的江水奔流而逝。只见柳絮纷扬漫天飘洒,面对娇艳的桃花痴醉得脸色晕红。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忽地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怎不叫人落魄伤心?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逐句剖析

"自别后遥山隐隐":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隐隐约约的重峦叠嶂,

# 遥山隐隐:远山隐隐约约。这里用作双关,是说别时情景隐约还在心上。

"更那堪远水粼粼":更难忍受波光粼粼的江水奔流而逝。

# 粼粼:形容水明净清澈。

"见杨柳飞绵滚滚":只见柳絮纷扬漫天飘洒,

# 飞绵:指飘飞的杨花柳絮。,杨柳:形容柳絮不扬。

"对桃花醉脸醺醺":面对娇艳的桃花痴醉得脸色晕红。

# 醺醺:形容醉态很浓。,对桃花:以人面喻桃花。暗用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诗意。

"透内阁香风阵阵":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

# 内阁:深闺,内室。

"掩重门暮雨纷纷":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

# 纷纷:形容雨之多。,暮雨:指傍晚所下的雨。,重门:庭院深处之门。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忽地来临,

# 怕黄昏:黄昏容易引起人们寂寞孤独之感。化用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词意。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不想失魂落魄,又怎不叫人落魄伤心?

# 地:一作“能”。,销魂:亦作“消魂”,失魂落魄的样子。暗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语意。

"新啼痕压旧啼痕":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添了新的泪痕,

"断肠人忆断肠人":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

# 断肠人:悲愁到了极点的人。

"今春":要知道今年春天,

"香肌瘦几分":我的身体瘦了多少?

# 香肌瘦:形容为离愁而憔悴、消瘦。

"缕带宽三寸":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 宽三寸:是说人憔悴瘦损,体不胜衣。,缕带:缕,一作“搂”。缕带:束腰带,泛指衣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元曲大家王实甫所作的《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是一首别具韵味的带过曲。这支曲子以细腻笔触,将闺中女子对远游恋人的深切思念娓娓道来。前半部分的《十二月》以景入情,山、水、桃、柳、内阁、重门等景物,层层铺陈出一幅愁云笼罩的画卷,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如暗流般在这些景致中悄然涌动;后半段的《尧民歌》则直抒胸臆,凭借连环与夸张之法,将相思之苦渲染得淋漓尽致,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主人公的深情与哀愁。全曲巧妙融合景物描绘与形象刻画,将那萦绕心头、难以言说的相思之情展现得恰到好处。在语言运用上,作者大量运用对仗、联绵字、重叠词以及白话口语等多种手法,使得整个作品充满哀婉缠绵、如泣如诉的情韵,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戏曲作家

王实甫(1260?~1336?),元代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是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代表。他的剧作大多以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爱情为题材,风格秀美,细腻委婉,其中《西厢记》尤为出色。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一说关汉卿作)《丽春堂》三种;《芙蓉亭》《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曲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实甫辞去官职后,一头扎进了勾栏瓦肆这些热闹的娱乐场所。《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就是他专门替那些思念心上人的深闺女子写的,用女子的口吻诉说相思之情。但这首曲子的具体创作时间到现在也没有确切的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是王实甫创作的一首描写闺怨相思的带过曲,描写女子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其因离别而生的浓烈离愁、深切相思与孤独憔悴之情,情感真挚,情景交融。

2. 写作手法

叠字:曲中善用叠词传情:“隐隐”“粼粼”以远景叠字勾勒空间阻隔,强化离愁;“滚滚”“醺醺”“阵阵”“纷纷”以近景叠词渲染景物纷乱,暗衬心绪烦乱。《尧民歌》中“黄昏”“销魂”“啼痕”的复沓,如泣如诉,形成韵律回环,将相思的煎熬与憔悴层层递进地倾泻而出。叠词既摹景态,又传情致,声韵绵密婉转,让离愁别绪在往复低吟中愈显哀婉动人。直接抒情:“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以重复句式直抒对孤独时光的恐惧,反问语气强化相思之深;“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用复沓手法堆叠愁绪,血泪交织般倾诉思念之苦;结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以设问自怜,直陈身心憔悴。这些抒情如心底呐喊,冲破景物铺垫,将离愁别恨毫无保留地迸发而出,情致哀婉,感人至深。夸张:善用夸张凸显相思之深。“新啼痕压旧啼痕”以泪痕层层堆叠,夸张展现泪水之多、哀愁之浓;“搂带宽三寸”以腰带骤然宽松三寸,极言因相思“香肌瘦”的程度,将无形愁绪化为可度量的身体变化;“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以时间流逝的紧迫感,夸张烘托度日如年的煎熬。这些夸张手法让相思的极致痛苦具象可感,强化了曲中哀婉缠绵的抒情力度。景物描写:这首元曲多处用到景物描写:远景勾勒愁绪。“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以远山朦胧、水波悠悠的开阔画面,暗示空间阻隔与思念的绵长。近景渲染纷乱。“飞絮滚滚”“香风阵阵”“雨儿纷纷”等动态景物,以盎然春意反衬主人公的孤寂,纷乱意象暗合其心绪烦乱。暮色强化孤独之情。“黄昏”反复出现,暮色笼罩的冷寂氛围,层层递进地烘托出独处的凄凉。景物随情感流动,景语即情语,浑然一体地传递出离愁别恨。

3. 分段赏析

小令《十二月》以“自别后”开篇,直点离别相思主题,奠定了全曲的情感基调。作者运用工整的对仗,描绘出一幅凄清冷落的画面:遥山隐隐,远水粼粼,杨柳随风轻摆,桃花纷飞飘落,内阁寂静,重门深锁。“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的运用堪称绝妙,一方面,“隐”与“粼”、“滚”与“醺”、“阵”与“纷”相互押韵,赋予作品和谐优美的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另一方面,这些叠音词生动地勾勒出景物的特点,强化了寥廓冷落的氛围。遥山远水暗示着恋人相隔万里,重重阻隔,加倍渲染出令人愁绪满怀的景色,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每句后两字的叠用,更衬托出情思的缠绵悱恻,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的转换,细腻展现出女子日复一日的思念与寂寞。《尧民歌》则转为直接抒情,运用连环与夸张手法,将女子的相思之苦推向高潮。“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采用散文句法,搭配“忽地”“怎地”等口语词汇,直白如话,充满生活气息,生动展现出女子对黄昏寂寞的恐惧与难以抑制的忧伤。“新啼痕压旧啼痕”,形象描绘出她终日以泪洗面的悲苦。前四句每句重复两三字,一唱三叹,尽显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结尾“玉肌消减,腰围宽了三寸”,模拟局外人的口吻,以夸张的笔法突出女子为相思折磨得身形消瘦,比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表述更为直白、夸张,极具生活质感。韵律上,对仗工整的两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让曲子在优美的音韵中收束,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曲叠字叠词层叠交织,声韵回环间,尽显哀婉缠绵,堪称以情动人的元曲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对偶、音律、平仄、语句皆妙。

元文学家周德清《中原音韵》

# 此写“别情”之杰构也。

现代元曲研究家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谭处端《如梦令·不染俗情非是》

下一篇:元·王丹桂《忆王孙·不持斋戒不看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