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绕天涯":游子飘泊流浪环绕在遥远的天涯。
"才离蛮烟又塞沙":才离开了南睡的变荒之地,又来到了北疆塞外茫茫的沙漠。
# 塞沙:塞北沙漠地带。,蛮烟:变荒之地的烟尘。
"岁岁年年寒食里":岁岁年年寒食这天,
# 寒食:清明前一二天的节日,整天不生烟火。
"无家":他都无家可归。
"尚惜飘零看落花":可是他还怜惜飘零生活中看到的满目落花。
"闲客卧烟霞":闲客悠悠地躺卧在云烟彩霞映照之中。
# 烟霞:云烟彩霞。
"应笑劳生鬓早华":会笑那天涯游子奔走劳碌,早早鬓边就生出了花白头发。
"惊破石泉槐火梦":寒食这天,有什么惊破了他煮茶品茗的闲梦,
# 石泉槐火:指茶事。
"啼鸦":原来是啼鸦的声音。
"扫地焚香":他起床扫地焚香,多么闲适。
元代政治家、文学家
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先入全真道,后出家为僧,法名子聪,谥文贞,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后被举荐入忽必烈(世祖)王府。刘秉忠建议定百官爵禄、减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等。世祖至元元年,奉命还俗,复姓刘氏,赐名秉忠。刘秉忠与张文谦、张易、王恂、郭守敬并称为“紫金山五杰”。其兼擅诗文词曲,潇散闲澹,与其为人相类。主要作品有《西州客中》《过玲珑山》。著有《藏春集》六卷。
1. 写作手法
对比:“闲客卧烟霞”一句中,“闲客”与上阙“游子”形成鲜明对比,“卧烟霞”三字勾勒出隐士高卧山林、与自然相融的悠然姿态,暗示词人渴望挣脱尘世羁绊的精神向往。
2.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阙是游子漂泊的苍凉写照。“游子绕天涯”:开篇以“绕”字点明漂泊无定的状态,一个“天涯”将空间无限延展,孤影浮沉于天地间的孤寂感扑面而来。“才离蛮烟又塞沙”:“蛮烟”(南方瘴疠之地)与“塞沙”(北疆风沙之境)形成南北跨度极大的空间跳跃,叠加“才离……又……”的急促节奏,镜头般扫过游子辗转于酷暑瘴疠与苦寒荒漠间的狼狈身影,暗含“天涯”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生存困境的隐喻。“岁岁年年寒食里,无家”:时间维度上,寒食节本是祭祖归家的日子,游子却年年岁岁漂泊在外,“无家”二字如利刃剖开节日温情,凸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锥心之痛。“尚惜飘零看落花”:笔锋陡转,以“尚惜”的自我宽慰反衬沉痛:落花飘零尚能引发怜惜,而自身如无根浮萍的命运却无人问津。飘零的落花与无家的游子在此刻物我合一,将漂泊之恨化作春日残景中的无声叹息。词的下阙是闲客超脱的镜像对照。“闲客卧烟霞”:“闲客”与上阙“游子”形成鲜明对比,“卧烟霞”三字勾勒出隐士高卧山林、与自然相融的悠然姿态,暗示词人渴望挣脱尘世羁绊的精神向往。“应笑劳生鬓早华”:“应笑”二字暗藏自嘲:漂泊半生、两鬓斑白的“劳生”形象,与闲客的自在形成辛辣反讽。此句既是对自身奔波的反思,亦暗含对功名束缚的疏离感,与苏轼“多情应笑我”的旷达异曲同工。“惊破石泉槐火梦,啼鸦”: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煮茶时石泉清冽、槐木燃香的雅致场景,被啼鸦骤然打破。这一“惊”字既写实景扰梦,又隐喻理想生活终被现实惊扰的无奈,为结句埋下伏笔。“扫地焚香自煮茶”:收尾于煮茶的日常:扫地、焚香、煮茶,三个动作如慢镜头般铺陈,褪去“闲客”的飘逸,回归生活本真。茶香袅袅中,漂泊的喧嚣渐远,超然物外的禅意悄然浮现,暗含“闹中取静”的生命智慧。
下一篇:元·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