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击车中胆气豪":在千军万马中奋起向秦始皇的一击,多有胆量和气势,
# 豪:一作高。
"祖龙社稷已惊摇":震惊并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 祖龙:指秦始皇。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东汉苏林的解释:“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
"如何十二金人外":他怎么也想不到十二个金人之外。
# 十二金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恐六国起兵造反,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铸成十二金人。,如何:为什么。
"犹有人间铁未销":人世间居然还有铜铁没有熔销。
# 铁未销:铁器没有销毁。,人:一作民。,犹有:还有。犹:一作唯。
元代诗人
陈孚(1259~1309),元代诗人。字刚中,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宋元之际,出家为僧,后还俗,官至台州路总管府治中,所至多有善政。陈孚诗文创作不事雕琢,自然真切。其五言古诗有简淡之风,七言律诗整丽匀和。他的作品大多记所经山川古迹,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有作品《观光稿》《交州稿》《玉堂稿》各1卷。著有《陈刚中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此诗借张良博浪沙刺秦的壮举,赞颂反抗暴政的胆魄,并讽刺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铸金人的愚民政策终难消弭民心反抗,在历史追怀中抒发了对专制压迫的批判与对民间抗争精神的礼赞。
2. 写作手法
议论:此句诗并未着力于详述张良刺秦的具体过程,而是以“祖龙社稷已惊摇”作结论性议论。“祖龙”即指秦始皇,作为秦朝的核心象征;“社稷”代表着国家的政权根基。诗人用词凝练,仅用寥寥七字便高度概括了张良行刺这一事件对秦朝统治所造成的巨大冲击。读者能从诗句中感受到那一击的震撼,仿佛亲眼看到了刺杀时紧张激烈的场景。诗人客观地对这一事件进行评判,“已惊摇”表明张良的行动切切实实影响了秦朝统治的根基。由此体现出诗人对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洞察,也强调了个人行为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让读者对历史有更深的思考。用典:“如何十二金人外”化用“十二金人”典故,此典出自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铜人之事,象征秦之暴政。结合全诗咏史主题,诗人借其暗指秦朝暴政。张良刺秦虽震撼秦统治,但诗人借此句思考,在象征暴政的十二金人之外,世间仍有未消除的“铁”,暗喻苛政、暴力遗留。用典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深刻,增添历史厚重感,将当下思考与秦朝历史相连,使读者联想到秦暴政及其影响,深化了对暴政遗留问题的批判,引发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设问:“犹有人间铁未销”运用设问手法,“如何”发问,直接抛出疑问。“十二金人”象征秦朝暴政,诗人借其意象,在描述张良刺秦震撼秦统治后发出此问。这并非求答案,而是引导读者思考:秦朝暴政象征物之外,为何还有苛政、暴力遗留。通过设问,诗人强调暴秦虽亡,暴政影响未消。此表达深化了诗歌批判暴政的主题,强化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还引发读者反思历史上统治者的暴行,警觉社会现实中是否存在类似不合理现象,让诗歌更具思想内涵与警示意义。
3. 分段赏析
首句“一击车中胆气豪”直入主题,“一击”二字凝练有力,既写出张良刺杀行动的果断迅猛,又凸显其面对强秦时的无畏气概;“胆气豪”则以直白的赞叹,塑造出一位胆略过人的刺客形象,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刺杀行动中迸发的英雄气。次句“祖龙社稷已惊摇”紧承上文,“祖龙”代指秦始皇,“社稷”代指国家政权。“已惊摇”三字简洁有力,以结果倒推的方式,强调这一击对秦朝统治的震撼——看似稳固的秦帝国,竟因一次刺杀行动而根基动摇,侧面烘托出刺杀行动的重大意义。后两句“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笔锋一转,以追问引发深思。“十二金人”是秦始皇为消除民间反抗,收天下兵器铸成的十二尊铜人,象征其对武力的极端压制;但诗人用“如何”反问,指出即便如此,世间仍有未被销熔的“铁”——这“铁”既是刺杀用的武器,更象征着反抗暴政的精神力量。两句通过“十二金人”的刻意防备与“人间铁未销”的意外存在形成强烈对比,暗含对秦朝暴政无效性的批判,也传递出“压迫越甚,反抗愈烈”的深刻道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主要批评了秦朝试图消灭农民武装的残酷做法,传递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的道理,也说明和百姓对立的一方最终都没有好结局。诗中讽刺的手法很巧妙,用词新鲜尖锐,有些话是前人没说过的。这种刻意追求新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法,其实是元初一些诗人受宋诗影响的表现。
# 此诗与唐人章碣《焚书坑》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不觉其蹈袭,可悟脱换之妙”。
不详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邓亚文《五朝千家诗》
上一篇:元·元好问《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下一篇:元·王恽《黑漆弩·游金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