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èi
dèng
zhōu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3
wén
shū
niǎo
qīng
qiú
léi
yuè
sān
gēng
wèi
néng
miǎn
xiào
huái
怀
guī
guān
yǒu
chéng
shí
bēi
táng
chūn
nào
chuān
sāng
zhè
wǎn
yān
píng
shēng
zhǐ
tián
jiān
lǎo
shuí
qiǎn
chūn
guān
shí
xìng
míng

译文

幕府中急送来征召文书,就好似飞鸟般快捷轻盈,披上破旧裘衣,骑上瘦马,我趁着月照三更匆匆赶路。脱不了俗例,自觉好笑,怎会不想回家,只是担心耽误赴官的期程。一路上,十里陂塘涟漪泛起,群群春鸭嬉戏闹腾,川原上棵棵桑柘遍地铺翠,袅袅晚烟无风自平。这一生只应该在田里耕作到老,是谁让春官知道了我的姓名。

逐句剖析

"幕府文书鸟羽轻":幕府中急送来征召文书,就好似飞鸟般快捷轻盈,

# 鸟羽轻:在这里一语双关,既是指征召文书上插有轻细的鸟羽,也是指文书传递迅速,如飞鸟展翅般的轻捷。古时的军事文书,凡上插鸟羽的,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送,因此称为“羽书”“羽檄”。,幕府:古时军队出征,施用帐幕,因此把将帅办公的地方称为幕府。

"敝裘羸马月三更":披上破旧裘衣,骑上瘦马,我趁着月照三更匆匆赶路。

# 三更:夜晚十二时左右,或以为即指子时(夜间十一时至隔日凌晨一时),此泛指半夜。,羸:瘦弱。,裘:毛皮的衣服。,敝:破旧。

"未能免俗私自笑":脱不了俗例,自觉好笑,

# 未能免俗:据《世说新语·任诞》说,古时的习俗,在七月七日晒衣,富人都在庭院中晒满了绫罗绸缎。阮咸家里贫穷,没有什么衣物可晒,便用竹竿把粗布短裤挂晒在院中,并自称是因为“未能免俗”。后来这句话成为一句常用熟语,意思是没能摆脱社会惯例,仍按习俗行事。元好问在诗中用这一熟语,大概是指他正迷沉于田园生活之时,一旦接到官府文书,便也同普通人一样,急急赴命如火,因此不禁自觉好笑,有自我嘲讽之意。

"岂不怀归官有程":怎会不想回家,只是担心耽误赴官的期程。

# 程:程限,期限。,岂不怀归:语出《诗经·小雅·出车》:“岂不怀归,畏此简书。”怀归,想回家。简书,书信,书简。诗人用此典来表示自己留恋家园,却又迫于羽书之命的心情,非常贴切自然。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路上,十里陂塘涟漪泛起,群群春鸭嬉戏闹腾,

# 陂塘:池塘。

"一川桑柘晚烟平":川原上棵棵桑柘遍地铺翠,袅袅晚烟无风自平。

# 桑柘:桑树和柘树。柘,就是黄桑,叶可喂蚕。在北方农村中多见。

"此生只合田间老":这一生只应该在田里耕作到老,

# 田间老:在田里耕作到老。古代以春、夏、秋、冬四季设官。据叙述古代官制的《周礼》一书所说,春官是掌管国家典礼的,因此,后世便把春官作为礼部的通称。,合:应该。

"谁遣春官识姓名":是谁让春官知道了我的姓名。

# 识姓名:知道我的姓名。,春官:古代以春、夏、秋、冬四季设官。据叙述古代官制的《周礼》一书所说,春官是掌管国家典礼的,因此,后世便把春官作为礼部的通称。春:一作“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首联写接文书的情况,以“鸟羽轻”形容紧急军令,暗示征召紧迫;“敝裘羸马”刻画自身贫寒困顿,月夜疾行的艰辛跃然纸上。颔联写诗人的心情,自嘲未能免俗应召出仕,虽思乡情切却因公务在身不得不行,体现矛盾心理。颈联写对农村生活的眷恋,转写途中春景,陂塘鸭戏、桑柘烟霭,暂得宁静,反衬奔波之苦。尾联写诗人自己只适合在农村躬耕自食,直抒胸臆,表达归隐田园之愿,却因才名被征的无奈,暗含对乱世身不由己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金哀宗正大七年(1230年),元好问正于河南内乡白鹿原为母亲守丧,过着闲居生活。彼时,金朝面临蒙古严峻攻势,战事紧迫。邓州守将移剌瑗(移剌粘合)为加强抗蒙力量,急需有才之士相助,便向颇具才名的元好问发出征召文书,邀其出任幕僚。由于抗战场面刻不容缓,军中征召十万火急。元好问即便处于守丧期间,面对这一紧急局势,也只得接令后在深夜匆忙启程赶赴邓州。而在星夜赶路的途中,感慨万千的他挥笔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仕宦诗。全诗通过对一次征召赴任行程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为国事奔忙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对于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以及乱世中士人的矛盾心理。

2. 写作手法

双关:“幕府文书鸟羽轻”,此句中“轻”字一语双关,既指鸟羽本身质地轻盈,又暗示文书传送极为迅速。当时金朝局势危急,幕府文书如鸟羽般轻盈却传递快捷,形象地体现出军令如山且紧急万分,凸显事态严峻,诗人接到文书后需即刻行动,一个“轻”字便将多种含义巧妙融合,用词精妙。用典:“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诗人在此处巧用典故,“未能免俗”表达自己虽向往归隐的超凡脱俗,却仍因朝廷征召而不得不出仕,难以摆脱世俗事务,对此感到好笑无奈;“岂不怀归”化用古诗成句,表明自己并非贪恋官职,而是因军令紧急、官差在身,迫不得已抛家舍业。借典故将内心复杂情感表露无遗,用典属事,精当贴切。虚实结合:原句:“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诗句中多虚字,前果后因,构成流水对。“未能免俗”“岂不怀归”等表述为虚,诉说内心感受与想法;“私自笑”“官有程”是实,展现出诗人实际的状态与处境。虚实结合,既让诗句读来气韵活脱,又生动地将诗人被迫应征的无奈心境传递出来,富有韵味,尽显诗人功力。点面结合:“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出句“十里陂塘春鸭闹”是点的描绘,聚焦于陂塘中春鸭喧闹的场景,侧重听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工笔画,生动细腻;对句“一川桑柘晚烟平”是面的概括,展现一川桑柘被晚烟笼罩的整体画面,侧重视觉,似简约疏淡的写意画。点面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的农村乡野图。情景交融:“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颈联描绘了春光明媚的农村景象,尾联紧承此景,诗人见景生情,认为自己生性适合在田园终老,眼前陂塘春鸭、桑柘晚烟之景,正是理想归宿。然而如今却因被征为官,不得归隐,“谁遣春官识姓名”一句,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入仕的懊悔融入景中,情景交融,感慨深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紧扣诗题,生动描绘“被檄夜赴邓州幕府”的情景。当时金朝面临北拒蒙古、南防南宋的严峻局势,国势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幕府文书”四字下笔沉重,既体现下发文书机构的权威性,更彰显军令如山、不可抗拒的威严。紧接着“鸟羽轻”三字,进一步强调文书传递的紧急,“轻”字一语双关,既指鸟羽般轻盈,也暗喻传递速度之快。“敝裘羸马月三更”,诗人接到紧急文书后,即刻连夜动身。在三更半夜、春寒料峭、月色凄迷之时,当世人皆在温暖梦乡,诗人却因身在仕籍,“被檄”告别妻儿,独自踏上征程。身上披着破旧的裘衣,骑着瘦弱的马匹,虽未明言怨愤,但其无奈与辛酸已如九曲回肠般婉转流露。颔联续写“夜赴邓州”的内心感触。诗人向来以归隐为超凡脱俗之举,然而此次虽处于丁忧期间,仍不免被征召为官,难以摆脱世事牵绊。因此联想起“未能免俗”的典故,不禁哑然失笑。“岂不怀归”化用古诗成句,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并非留恋官职而甘愿抛妻别子,实是因为军令如山,行程紧迫,无可奈何,出于被迫。这两句巧妙沿用成语,推陈出新,用典贴切精当。且多用虚字,前句陈述结果,后句解释原因,相互勾连呼应,形成看似不像对句,实则字字工整的流水对。这种散文式的句法脱胎于杜甫,充分展现出诗人深厚的功力,读来气韵流畅、灵动自然。颈联转而描写次日白天路上的所见之景。诗人整日骑马赶路,行程漫长,沿途所见景物繁多,但他仅用“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两句,便精准地概括突出所见之景。诗句中,出句是细致入微的点式描绘,侧重于听觉感受,展现出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对句则是宏观的面状概括,侧重于视觉呈现,勾勒出开阔悠远的意境。前者如浓墨重彩的工笔画,后者似简约疏淡的写意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一幅春光明媚、祥和升平的农村乡野图景。实际上,当时金朝领土日渐缩减,战争频繁,所需开支大多依赖河南一地供给,繁重的征敛使得河南农村不可能呈现如此祥和繁荣之景。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多含诗人理想化的成分,深切表现出他对农村闲适生活的追念与向往。尾联“此生只合田间老”,紧承颈联的写景抒情。诗人触景生情,深感自己生性闲淡疏放,眼前“陂塘春鸭、桑柘晚烟”这般如画的景色,正是自己理想中能够依居并终老的所在。“谁遣春官识姓名”则从反面着笔,遥相呼应诗题,收束全篇。诗人在三十二岁时考中进士,并得到礼部尚书赵秉文等人的大力推荐。如今却被迫应征,无法归隐田园,追根溯源,全因当年误入仕途。回想起来,满是悔恨,进而发出“究竟是谁让礼部官员赏识我的姓名”的质问。因疏放之才而获得声名,如今又反被声名所累,被迫在官场中周旋,诗人由事及理,感慨万千,余韵悠长,给人以“篇终接混茫”的深远意境。

4. 作品点评

该诗先描绘军令如山不可违逆、半夜赶路衣单形只的情景,接着从正面倾诉空持清高却“未能免俗”及亲人难聚、有家难在的感叹。再从反面通过对途中景物的理想式描绘,反映对田园生活的深切向往。最后通过仕隐矛盾的对比观照,深切认定人生旨趣的归宿,对从前误入仕途、如今为名所累的行迹懊悔怨恨。诗人围绕出仕在心中引起的波澜,从正反两方面往返曲折、纵深发展,“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语言上活用典故、以故为新,句法冲折拗峭,明显受黄庭坚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该诗在艺术风格上受到北宋诗风的影响,显得清丽平淡。三、四句活用“未能免俗”和“岂不怀归”二熟语而自出新意,纯然是宋诗散文化的笔法,很明显是师法于江西派诗人黄庭坚,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深厚功底。

不详原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教授郑力民《元好问诗选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谢应芳《忆王孙·齐云一炬起红烟》

下一篇:元·陈孚《博浪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