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áng
sūn
·
·
yún
hóng
yān

朝代:元作者:谢应芳浏览量:3
yún
hóng
yān
​qǐng
yān
xiāo
shì
qiān
zhé
chén
shā
yuè
làn
chuán
wèn
lián
​ān
qīng
亿
wàn
nián

译文

高耸的云层中燃起了一把火,红色的烟雾升腾而起。片刻之间,烟雾消散,事情已经发生了改变。折断的兵器沉没在沙中,月光下,船只已经破烂不堪。问那遥远的祈连山。何时才能让河水清澈,国泰民安,和平万年。

逐句剖析

"齐云一炬起红烟":高耸的云层中燃起了一把火,红色的烟雾升腾而起。

"顷刻烟销事已迁":片刻之间,烟雾消散,事情已经发生了改变。

"折戟沉沙月烂船":折断的兵器沉没在沙中,月光下,船只已经破烂不堪。

"问祈连":问那遥远的祈连山。

"安得河清亿万年":何时才能让河水清澈,国泰民安,和平万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王孙·齐云一炬起红烟》是元代诗人谢应芳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主题是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和对和平的祈愿,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词中蕴含着对战争的无奈与悲哀,以及对和平的强烈期盼。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全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末理学家、文学家

谢应芳(1296~1392),元末理学家、文学家。字子兰,曾筑室名“龟巢”,故号龟巢,武进(今属江苏)人。自幼笃志好学,潜心程朱理学。明洪武中归隐横山以终。谢应芳致力于破除鬼神、禁忌、禄命等迷信,用前人经验事实和孔子、荀子、柳宗元等人的言论说明生死为自然之理,认为老、庄、仙、佛之说为异端,“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明史》本传称其“诗文雅丽蕴藉,而所自得者,理学为深”。著有《辨惑编》《龟巢稿》《思贤录》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便以“齐云一炬起红烟”描绘出一幅战争爆发的激烈画面。齐云,指高耸的云层,暗示着战争的规模之大,仿佛连天上的云都被战火点燃。一炬,即一把火,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突发性和破坏性。红烟,既指战火燃烧产生的红色烟雾,又象征着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这一句以简洁的语言,迅速将读者带入战争的紧张氛围中,为全词奠定了悲壮的基调。紧接着,“顷刻烟销事已迁”写出了战争的短暂与仓促,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变化。顷刻之间,战争的硝烟散去,一切都已改变。这里的“事已迁”涵盖了战争带来的诸多后果,如生命的消逝、家园的破坏、社会秩序的动荡等。诗人用“顷刻”与“烟销”相对,强调了战争的瞬息万变,以及它对人们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句不仅承接了上句的战争场景,更引发了读者对战争后果的思考。“折戟沉沙月烂船”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荒凉。折戟,指折断的兵器,象征着战争的失败与残酷;沉沙,暗示着无数的生命被战争吞噬,埋葬在沙场之中。而“月烂船”则描绘出月光下破败不堪的船只,这不仅表现了战争对物质的破坏,更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人通过具体的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荒芜的战场之上,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悲痛与无奈。“问祈连”一句,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的祈连山。祈连山是古代著名的军事要地,这里代指边疆。诗人以“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他似乎在质问,为何战争如此频繁,为何和平如此难以实现。这一句不仅拓展了词的意境,更深化了词的主题,将个人的情感与对国家、社会的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安得河清亿万年”以一种祈愿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强烈期盼。“河清”象征着天下太平、社会安定,而“亿万年”则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持久追求。诗人希望战争的阴霾能够早日散去,让和平的曙光永远照耀大地。这一句作为全词的结尾,既呼应了前文对战争的反思,又升华了词的主题,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和平的深切向往与坚定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白朴《得胜乐·夏》

下一篇:元·元好问《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