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舞殿翻罗袖":阿房宫内罗袖翻飞,舞影婆娑,
# 阿房: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修阿房宫及郦山陵。阿房宫仅前殿即“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但实际上没有全部完工。全句大意是说,当年秦始皇曾在华丽的阿房宫里观赏歌舞,尽情享乐。
"金谷名园起玉楼":金谷园中,华丽的玉楼拔地而起,尽显奢华,
# 金谷名园:金谷园遗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是晋代大官僚大富豪石崇的别墅,其中的建筑和陈设异常奢侈豪华。
"隋堤古柳缆龙舟":隋堤边,古老的柳树旁,龙舟静静地系着缆绳。
# 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扬州市)事。,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北部的运河堤。
"不堪回首":往事不忍回首,
"东风还又":东风又起,
# 东风还又:现在又吹起了东风。这里的副词“又”起动词的作用,是由于押韵的需要。
"野花开暮春时候":却只见野花在暮春时节寂寞地开放。
"美人自刎乌江岸":美人虞姬在乌江边自刎,
# 美人自刎乌江岸:言楚汉相争时项羽战败自刎乌江。高帝元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被汉军围困。夜里,他在帐中悲歌痛饮,与美人虞姬诀别,然后乘夜突出重围。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边自刎而死。这里说美人自刎乌江,是这个典故的活用。
"战火曾烧赤壁山":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
# 战火曾烧赤壁山:言三国时曹操惨败于赤壁。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指挥吴蜀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大军。
"将军空老玉门关":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
# 将军空老玉门关:言东汉班超垂老思归。班超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面有两句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
"伤心秦汉":回望秦汉,战乱频仍,
# 秦汉:泛指历朝历代。
"生民涂炭":百姓生灵涂炭,饱受苦难,
# 涂炭:比喻受灾受难。涂,泥涂;炭,炭火。
"读书人一声长叹":作为读书人,只能发出一声深深的长叹。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一组咏史曲。这组元曲,以穷奢极欲终致覆灭的史实为引,又穿插英雄豪杰的壮烈与红颜佳人的悲情,借古喻今,抒发对历史兴衰无常的深沉喟叹,字里行间满是对苍生疾苦的深切怜悯。
2. 写作手法
用典:这首元曲多处用典,例如“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这一句以“阿房”“金谷”“隋堤”三典,串起秦皇、石崇、隋炀之奢靡行径。阿房舞袖,尽显秦宫之奢;金谷玉楼,凸显石崇之富;隋堤龙舟,映照隋炀之荒。三者皆因穷奢极欲而致败亡,词人借典抒情,以史为鉴。此用典手法,既丰富了词作内涵,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于典故中体悟兴衰之理。对比:此曲对比手法运用精妙。前曲中,阿房宫的舞袖翻飞、金谷园的玉楼高耸、隋堤的龙舟盛景,尽显昔日繁华,与暮春时节野花独开的凄清之景形成强烈反差,昔盛今衰之感扑面而来。后曲里,虞姬自刎、赤壁战火、将军空老等帝王将相之事,与“生民涂炭”的百姓苦难对比,凸显出历史舞台上统治者与民众命运的巨大落差。两相对比,深刻揭示历史兴衰之理,饱含对苍生苦难的同情,发人深省。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三句“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分别选取秦、晋、隋三朝的典型建筑与活动:阿房宫中舞女翻动罗袖的奢靡,金谷园里建造玉楼的奢华,隋堤上古柳系着龙舟的喧闹。这些场景看似繁华热闹,实则以具体物象代指统治者的享乐与浮华。“翻”“起”“缆”三个动词,生动勾勒出昔日的热闹景象,却暗含“盛景难久”的隐忧。随后“不堪回首”四字陡然转折,“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以自然景象的永恒(东风年年吹,暮春野花发)对比人事的无常——曾经的宫殿、园林、龙舟早已消逝,只剩野花在暮春中独自开放,暗含对历史兴衰的无奈与叹惋。第二首“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转向具体历史事件:项羽在乌江自刎的悲壮,赤壁之战战火焚毁的惨烈,班超驻守玉门关最终老去的孤寂。“自刎”“战火”“空老”三词,分别指向英雄末路、战争破坏、壮志未酬的悲剧,进一步强化历史的沧桑感。“伤心秦汉,生民涂炭”则从具体事件上升到宏观视角,直指秦汉以来无数战争中百姓的苦难——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受苦的始终是普通民众。结尾“读书人一声长叹”,以“长叹”收束全篇,将个人情感融入历史洪流,既是对前文所有兴衰、悲剧的总结,也暗含读书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与无力改变的怅惘。
4. 作品点评
这两首怀古题材的元曲,内容上很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感受。不管是写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评,还是写对历史的观察与思考,都能让人读出实在的意味。。
# (前首)此曲着重揭露历代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依次点到三个古迹,列举三个历史人物,予以针砭,秉笔直书。“不堪回首”四字寓慨,末以景语终篇,意味深长。(后首)此曲揭露历代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对统治者发动战争表示强烈愤慨,对百姓遭受战祸痛苦寄予深切同情。联类取譬,概括性强,末句别具深意。
现代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上一篇:元·马致远《蟾宫曲·叹世二首》
下一篇:元·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