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
·
mài
huā
shēng
·
·
huái
怀

朝代:元作者:张可久浏览量:3
ē
páng
diàn
殿
fān
luó
xiù
jīn
míng
yuán
lóu
suí
liǔ
lǎn
lóng
zhōu
kān
huí
shǒu
dōng
fēng
huán
yòu
huā
kāi
chūn
shí
hòu
měi
rén
wěn
jiāng
àn
zhàn
huǒ
céng
shāo
chì
shān
jiāng
jūn
kōng
lǎo
mén
guān
shāng
xīn
qín
hàn
shēng
mín
tàn
shū
rén
shēng
cháng
tàn

译文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舞影婆娑,金谷园中,华丽的玉楼拔地而起,尽显奢华,隋堤边,古老的柳树旁,龙舟静静地系着缆绳。往事不忍回首,东风又起,却只见野花在暮春时节寂寞地开放。美人虞姬在乌江边自刎,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回望秦汉,战乱频仍,百姓生灵涂炭,饱受苦难,作为读书人,只能发出一声深深的长叹。

逐句剖析

"阿房舞殿翻罗袖":阿房宫内罗袖翻飞,舞影婆娑,

# 阿房: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修阿房宫及郦山陵。阿房宫仅前殿即“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但实际上没有全部完工。全句大意是说,当年秦始皇曾在华丽的阿房宫里观赏歌舞,尽情享乐。

"金谷名园起玉楼":金谷园中,华丽的玉楼拔地而起,尽显奢华,

# 金谷名园:金谷园遗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是晋代大官僚大富豪石崇的别墅,其中的建筑和陈设异常奢侈豪华。

"隋堤古柳缆龙舟":隋堤边,古老的柳树旁,龙舟静静地系着缆绳。

# 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扬州市)事。,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北部的运河堤。

"不堪回首":往事不忍回首,

"东风还又":东风又起,

# 东风还又:现在又吹起了东风。这里的副词“又”起动词的作用,是由于押韵的需要。

"野花开暮春时候":却只见野花在暮春时节寂寞地开放。

"美人自刎乌江岸":美人虞姬在乌江边自刎,

# 美人自刎乌江岸:言楚汉相争时项羽战败自刎乌江。高帝元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被汉军围困。夜里,他在帐中悲歌痛饮,与美人虞姬诀别,然后乘夜突出重围。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边自刎而死。这里说美人自刎乌江,是这个典故的活用。

"战火曾烧赤壁山":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

# 战火曾烧赤壁山:言三国时曹操惨败于赤壁。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指挥吴蜀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大军。

"将军空老玉门关":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

# 将军空老玉门关:言东汉班超垂老思归。班超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面有两句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

"伤心秦汉":回望秦汉,战乱频仍,

# 秦汉:泛指历朝历代。

"生民涂炭":百姓生灵涂炭,饱受苦难,

# 涂炭:比喻受灾受难。涂,泥涂;炭,炭火。

"读书人一声长叹":作为读书人,只能发出一声深深的长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卖花声·怀古》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咏史组曲,共二首。两首曲作皆借史用典,抒发兴亡之叹,对苍生苦难寄寓深切悲悯。二者均以对比立意:前曲以冷寂之景与往昔盛景相映,后曲以黔首与权贵并置。文辞凝练而意蕴丰厚,于无声处见惊雷。前曲工整精巧,尽显雅正之风,为张氏散曲之典范;后曲质朴直白,几近俚语天成,尽显曲体本色之野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张可久一生蹉跎,虽怀鸿鹄之志欲展宏图,却终因时势所困而壮志难酬。彼时政局污浊如浊浪翻涌,愈发映衬出其个人力量的渺若微尘,那些关于未来的瑰丽憧憬亦如镜花水月般虚幻难触。遂写这首词,以寄幽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一组咏史曲。这组元曲,以穷奢极欲终致覆灭的史实为引,又穿插英雄豪杰的壮烈与红颜佳人的悲情,借古喻今,抒发对历史兴衰无常的深沉喟叹,字里行间满是对苍生疾苦的深切怜悯。

2. 写作手法

用典:这首元曲多处用典,例如“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这一句以“阿房”“金谷”“隋堤”三典,串起秦皇、石崇、隋炀之奢靡行径。阿房舞袖,尽显秦宫之奢;金谷玉楼,凸显石崇之富;隋堤龙舟,映照隋炀之荒。三者皆因穷奢极欲而致败亡,词人借典抒情,以史为鉴。此用典手法,既丰富了词作内涵,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于典故中体悟兴衰之理。对比:此曲对比手法运用精妙。前曲中,阿房宫的舞袖翻飞、金谷园的玉楼高耸、隋堤的龙舟盛景,尽显昔日繁华,与暮春时节野花独开的凄清之景形成强烈反差,昔盛今衰之感扑面而来。后曲里,虞姬自刎、赤壁战火、将军空老等帝王将相之事,与“生民涂炭”的百姓苦难对比,凸显出历史舞台上统治者与民众命运的巨大落差。两相对比,深刻揭示历史兴衰之理,饱含对苍生苦难的同情,发人深省。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三句“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分别选取秦、晋、隋三朝的典型建筑与活动:阿房宫中舞女翻动罗袖的奢靡,金谷园里建造玉楼的奢华,隋堤上古柳系着龙舟的喧闹。这些场景看似繁华热闹,实则以具体物象代指统治者的享乐与浮华。“翻”“起”“缆”三个动词,生动勾勒出昔日的热闹景象,却暗含“盛景难久”的隐忧。随后“不堪回首”四字陡然转折,“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以自然景象的永恒(东风年年吹,暮春野花发)对比人事的无常——曾经的宫殿、园林、龙舟早已消逝,只剩野花在暮春中独自开放,暗含对历史兴衰的无奈与叹惋。第二首“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转向具体历史事件:项羽在乌江自刎的悲壮,赤壁之战战火焚毁的惨烈,班超驻守玉门关最终老去的孤寂。“自刎”“战火”“空老”三词,分别指向英雄末路、战争破坏、壮志未酬的悲剧,进一步强化历史的沧桑感。“伤心秦汉,生民涂炭”则从具体事件上升到宏观视角,直指秦汉以来无数战争中百姓的苦难——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受苦的始终是普通民众。结尾“读书人一声长叹”,以“长叹”收束全篇,将个人情感融入历史洪流,既是对前文所有兴衰、悲剧的总结,也暗含读书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与无力改变的怅惘。

4. 作品点评

这两首怀古题材的元曲,内容上很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感受。不管是写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评,还是写对历史的观察与思考,都能让人读出实在的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前首)此曲着重揭露历代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依次点到三个古迹,列举三个历史人物,予以针砭,秉笔直书。“不堪回首”四字寓慨,末以景语终篇,意味深长。(后首)此曲揭露历代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对统治者发动战争表示强烈愤慨,对百姓遭受战祸痛苦寄予深切同情。联类取譬,概括性强,末句别具深意。

现代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马致远《蟾宫曲·叹世二首》

下一篇:元·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