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杜鹃":试问杜鹃,
# 为问:问。为,词头,无实义。
"抵死催归":你为何如此急切地催人归去,
# 催归:杜鹃鸣声像不如归去,故云。归,有归隐之义。,抵死:急急,竭力。
"汝胡不归":而你却不回去呢?
# 胡:为何。,汝:你。
"似辽东白鹤":就像辽东的白鹤,
# 辽东白鹤:《搜神后记》载,汉代辽东人丁令威入灵虚山学道,千年后化鹤归辽,栖于城门华表柱上,见城郭犹在而人民已非。
"尚寻华表":还去寻找华表,
# 寻:寻觅。,尚:尚且。
"海中玄鸟":海中的玄鸟,
# 玄鸟:即燕子。燕子能在海上飞,故亦称海燕。
"犹记乌衣":还记着乌衣巷。
# 乌衣:乌衣巷。,犹记:还记得。
"吴蜀非遥":吴地和蜀地并不遥远,
# 蜀:今四川一带,指杜鹃的故乡。,吴:今江苏一带,词人写此词时当在吴地。
"羽毛自好":你的羽毛很好,
# 羽毛:指羽翼。
"合趁东风飞向西":应该趁着东风飞向西方。
# 合:应该。
"何为者":为什么呢,
# 何为者:为什么。
"却身羁荒树":却身困在荒树之上,
# 荒树:荒野的树木。
"血洒芳枝":鲜血洒在芬芳的树枝上?
# 芳枝:指杜鹃花。
"兴亡常事休悲":兴亡是常事,不必悲伤。
"算人世荣华都几时":想想人世的荣华富贵能有多少时间。
# 都:总计。
"看锦江好在":看那锦江依然美好,
# 好在:依旧,如故。,锦江:岷江流经今四川成都附近的那一段。
"卧龙已矣":卧龙已经不在了,
# 已矣:死了。
"玉山无恙":玉山没有遭到破坏,
# 无恙:无病,无灾,这里也是“依旧”“如故”之义。,玉山:即玉垒山,在今四川成都下辖都江堰市。
"跃马何之":跃马的人又去了哪里。
# 何之:哪里去了。,跃马:指汉代公孙述。王莽篡汉时,公孙述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自恃地形险要,遂称帝。后被刘秀军攻破,身死国灭。见《后汉书》。
"不解自宽":你不理解自我宽慰,
# 宽:宽慰。,不解:不晓得。
"徒然相劝":只是白白地劝说,
"我辈行藏君岂知":我们这一类人的行止你哪里知道。
# 行藏:如为统治者所用,就出来做官;如为统治者舍弃,就回去隐居。
"闽山路":闽山的道路,
# 闽山:指词人家乡的山。一作乌石山,在今福州;一作福建之山的泛称,均可通。
"待封侯事了":等到封侯的事情完成后,
# 了:了结,完成。,封侯:古代立有大功的人士可以封侯爵。
"归去非迟":回去也不算迟。
南宋后期辛派词人
陈人杰(1218?~1243),南宋词人。又名陈经国,字刚父,号龟峰,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弱冠之年,在江南东路转运司参加牒试,不第,后漫游江淮。卒时仅二十五六岁,南宋陈容公《龟峰词跋》悼惜他和李贺一样“俱不尽其才而死”。其为人以才气自负,词作大都抒写家国之愤和身世之悲,慷慨悲歌,豪气纵横,直逼稼轩,为南宋后期辛派的代表词人之一。他还以词论诗,提出“诗不穷人,人道得诗,胜如得官”。今传《龟峰词》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词,属于长调。词的上阕以杜鹃为吟咏对象,通过描写杜鹃催归却不归的反常现象,引发词人的疑问和感慨。词人借用辽东白鹤、海中玄鸟等典故,与杜鹃的处境形成对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不解和惆怅。下阕则由杜鹃联想到人生的兴亡荣辱,表达了对兴亡常事的豁达态度,同时劝诫自己不必过于悲伤。接着,词人回顾历史,感叹英雄已逝、壮志未酬,最后表明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期待未来能够实现抱负,回到故乡。整首词通过对杜鹃的咏叹,抒发了词人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自身壮志未酬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典故:“似辽东白鹤,犹寻华表;海中玄鸟,仍记乌衣。”此句化用“辽东白鹤寻华表”与“海中玄鸟记乌衣”典故,以鹤燕为喻:白鹤历经沧桑仍念故土,于华表之上徘徊不去;玄鸟跨越重洋犹记旧巢,在乌衣巷前低回萦绕。二者皆以无声的归返印证对故地的眷恋,反观杜鹃空啼“不如归去”却始终踟蹰不前,以禽鸟行径的鲜明对照,揭露其徒言归乡而无归志的虚伪本质——当鹤燕用羽翼丈量归途时,杜鹃的啼血哀鸣不过是空洞的修辞,恰如世间空谈者的虚妄姿态。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巧妙的联想与拟人化手法切入,从杜鹃鸣声谐音“不如归去”生发,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诘问,直指杜鹃“抵死催归却自身不归”的矛盾。词人分三层展开论辩:先以“辽东白鹤寻华表”“海中玄鸟记乌衣”的典故,对比鹤燕虽不言归却能重返故地,凸显杜鹃空言“归”而不行的虚伪;再以“吴蜀非遥,羽毛自好,合趁东风飞向西”指出其归乡的地理便利与自身条件,强调归去的可行性;最后以“身羁荒树,血洒芳枝”的凄凉处境,剖析其滞留的无谓,层层递进地论证“归”的必要。此段责问看似针对杜鹃,实则暗喻词人对自身“催归暂不归”的合理性思考,尤其“血洒芳枝”的悲苦意象,悄然埋下“不归者或有隐衷”的伏笔,自然引出下片的深层抒怀。下片以“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几时”的劝慰起笔,表面开解杜鹃的故国之思,实则抒发词人对人生的通达认知:以“锦江卧龙已矣,玉山跃马何之”的对比,将诸葛亮、公孙述等英雄人物的短暂人生与永恒江山并置,揭示“人事易朽,功业长存”的哲理,传递出“着眼当下、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不解自宽,徒然相劝,我辈行藏君岂知”三句,则以嘲弄口吻回敬杜鹃的“催归”,既暗指自身“待封侯事了”的功业之志,亦隐含对时局的清醒判断——非不欲归,乃需以天下为己任,先立业而后还乡。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问答体贯穿,紧扣杜鹃“归与不归”的矛盾展开思辨,熔典故、议论、抒情于一炉。上片巧借禽鸟行为的荒诞性,映射人世选择的复杂性;下片以历史兴亡的宏观视角,升华个人抱负的格局。构思上打破传统咏物词的窠臼,于“责鸟—喻己—明理”的层层递进中,既展现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关切,又彰显“先天下后个人”的进取精神,词风刚健苍凉,意旨积极向上,堪称南宋豪放词中“托物言志”的典范。
# 此词奇思妙想,酣畅淋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诙谐其表而严肃其里,充满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正能量,自是南宋后期词坛上一篇格调较高的佳作。
不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振振《唐宋词举要》
# 全词构思新颖,感情浓郁,句调也很优美。
不详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副教授潘裕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15 词曲卷 1》
# 这首词构思奇特,通过对杜鹃发问并教训,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上下片结末处皆作者着意处:“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化用前人诗句,实是发抒“断肠思故国”之情。“闽山路,待封侯事了,归去非迟”,明白地表现了功成方才身退的积极人生态度。
不详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两位教授陈忻和谢真元《中国古代豪放词曲评注》
上一篇:宋·吕渭老《惜分钗》
下一篇:宋·苏轼《读孟郊诗二首(其二)》